起名开运:做最专业的国学起名网 最新资讯 最新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起名开运资讯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改名

建筑老八校指的是哪几个大学

老八校是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已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原重庆建筑大学(已并入重庆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这八所学校指的是“建筑老八校”,“建筑老八校’是业内乃至学界对较早开设建筑学相关专业的八所高校的概称。建筑专业是一门可以学习如何设计建筑为主,同时学习相关基础技术课程的学科。

建筑学概念: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形环境等等。建筑学的内容通常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

传统的建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建筑物、建筑群以及室内家具的设计,风景园林和城市村镇的规划设计。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园林学和城市规划逐步从建筑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

建筑学专业主要需要学:《平面与立体构成》、《水彩》、《建筑设备工程》、《概念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建筑初步》、《古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CAD绘图基础》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室内设计、注册建筑师、古建筑修缮与保护。

建筑学主要研究建筑的结构、设计、材料、环境、建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涉及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市政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各类建筑的设计和规划等。例如:大厦的建造方案和施工图的设计,城市大型建筑分布的布局规划,房屋室内的装饰设计等。

高考考生科目:高考理科考语文、理数、英语、理综(物理、化学、生物)四科,个别地区理综三科分开考。数学150分,语文150分,英语150分,理综满分300分,全国卷理综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满分750份。自主命题的省市有的物理满分120分、化学100分、生物80分。

而上海和浙江开始施行新高考,不分文理科。浙江高考总分数为750分。浙江高考考试科目及对应的科目满分别为: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分)、选考3门(300分)。

拓展资料

高考改革后不会在区分文理科,考生都将从政史地物化生六门选考科目中选三门考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的六选三,语数外三科仍作为考试主科目,英语一年可以考两次,取考试成绩高的一次计入高考总分。浙江和上海地区2017年高考已经实行了这种改革方案案,其他省市也将逐步实行新高考方案。

高考时应准备的东西

1、身份证和准考证

身份证和准考证是你参加高考的必须要带的物品,是我们进入考场的通行证,是高考前需要准备的最重要的东西。

2、矿泉水或者功能饮料

考试刚好在6月份天气很热,即时补水确保自己的最佳状态。需要注意的是携带矿泉水需要把标签撕下来。

3、纸巾、湿巾

6月炎热的天气,再加上考生有些紧张会太容易出汗,所以准备湿巾不仅可以擦汗还可以减温,使自己的状态不会受到天气因素的干扰。

高考注意事项

不能携带草稿纸、考试用品,考场会发的,不够可以举手示意向监考老师要。

不能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如果带了,考试前可交给监考老师保管。

1、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为九校联盟(C9)、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学校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校名“清华”源于校址“清华园”地名,是晚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截至2020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面积442.12公顷,建筑面积287.64万平方米;设有21个学院、59教学系,开设有82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0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60个;有教职工15772人,在校生53302人。

国家级特色专业23个:计算机软件(设5个专业方向)、水利水电工程、化学、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建筑学、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管理、英语、物理学、车辆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生物医学工程、工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生物科学

2、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Southeast University),简称“东大”,本部位于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高校,为“建筑老八校”、卓越大学联盟、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成员。

东南大学肇始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重要历史时期。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国立中央大学本部原址(今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建立南京工学院。1988年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与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地质学校合并组建新的东南大学。

截至2022年3月,东南大学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总占地面积5888亩;有35个院系,下设3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7个本科专业;有12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5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有全日制在校生36628人;有专任教师32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87人,硕士生导师2422人,两院院士16人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3个):建筑学、城市规划、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方向)、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方向)、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医学影像学

3、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Tianjin University),简称“天大”,坐落于天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中国工程院和教育部10所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之一,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入选国家“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筑老八校之一,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中国与中欧国家科技创新大学联盟创始成员。

天津大学,前身是北洋大学,1895年由光绪皇帝批准、盛宣怀出任首任督办的“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后更名为“天津大学”。

截至2021年12月,卫津路校区占地总面积136.2万平方米,北洋园校区占地总面积243.6万平方米,滨海工业研究院校区占地总面积30.9万平方米;有全日制在校生38602人,其中本科生19091人,硕士研究生13840人,博士研究生5371人;有教职工4960人;下设27个学院(部);有74个本科专业,4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电子科学与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建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制药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应用化学、信息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力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环境工程

4、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Tongji-Universität),简称“同济”,位于上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国际铁路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单位,国际绿色校园联盟,中美“10+10”计划、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

同济大学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08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29个专业学院,11家附属医院;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4个校区,占地面积约2.56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84余万平方米;有专任教师2792人。

国家特色专业:动画、软件工程(设3个专业方向)、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车辆工程、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德语、地质学、地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生物信息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力学

5、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哈工大,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九校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卓越大学联盟、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创始成员,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是首批设有研究生院、拥有研究生自主划线资格的高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学校始建于1920年,创办名称是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后历经中俄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时期,1928年,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有哈尔滨、威海、深圳三个校区;本部校园面积5212.35亩,建筑面积248万平方米;下设24个学院,开设本科专业97个;专任教师2987人,在校学生35714人。

国家级特色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动漫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设3个专业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工程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焊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6、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华工”,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77]“211工程”、“985工程”,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为建筑老八校、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联盟、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成员,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原名华南工学院,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是以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工科系及专业、广东工业专科学校为基础,调入湖南大学、武昌中华大学、武汉交通学院、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五所院校部分工科系及专业组建而成,为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

学校分三个校区,五山校区位于天河区石牌高校区;大学城校区位于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广州国际校区位于番禺区创新城。

国家级特色专业:网络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轻化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建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城市规划、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工商管理、核工程与核技术(核电站方向)、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

7、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ChongqingUniversity,CQU),简称重大,位于重庆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重庆市、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为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波大学联盟、一带一路高校联盟、“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创办于1929年;1942年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1952年调整为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原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重庆大学;2001年列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4个校区,占地面积5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170万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35个,开办本科专业99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5个;有在校学生49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2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来华留学生1700余人;有教职工5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100余人;图书馆累计藏书495.26万册。

国家级特色专业(19个):采矿工程、软件工程(设2个专业方向)、市场营销、热能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城市规划、生物工程、车辆工程、环境工程

8、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简称西安建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建筑老八校”之一,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与“特色重点学科项目”高校,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入选111计划、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学校以土木建筑、环境市政、材料冶金等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

学校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1956年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学校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建筑、土木、市政类系(科)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设立研究生院。

截至2022年5月,学校现有雁塔、草堂两个校区和一个科教产业园区,总占地3700余亩;下设20个学院,65个本科专业;拥有9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现有专任教师1800余名,全职院士3人;在校各类学生总数36000余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名,研究生近9500余名,留学生200余名。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的专业

我校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是我国最早成立该专业的8所院校之一,也是我国最早拥有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院校。本专业于1979年招收首批硕士生;1998年获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通过建设部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评估,同年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截止2006年9月,本学科已向国家输送了本科毕业生3091人、专科毕业生138人,硕士毕业生238人、博士毕业生15人。在科学研究上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奖10余项,提供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1.专业发展大事记

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

1952年在东北工学院建筑系成立“建筑设备”教研室。

1953年在东北工学院成立本科四年制“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我校郑惠春、叶龙、戴庆山和马仁民教授等是主要创建人。

1956年经全国院系调整,由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4院校的土木建筑系合并成立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随之并入。

1957年并校后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毕业。

1957—1959年受中国政府之邀,原苏联采暖通风专家格·阿·马克西莫夫教授进校指导专业建设。格·阿·马克西莫夫教授作为援华专家来我校工作,指导研究生及清华大学等其它院校的进修生、进修教师和设计院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完成了“南方建筑降温”等13项科研课题。为我校暖通学科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9年由前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教授指导的6名全国首届供热通风专业研究生于我校毕业。

1966年-1971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

1972年-1976年通过选拔推荐招收三年制大学生。

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学生。

1978年专业更名为“供热通风工程”专业。

1979年本学科招收首批“供热通风工程”硕士生。

1984年本学科获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8年专业更名为“供热与空调工程”专业。通过了建设部专家组对我校“供热与空调工程”专业评估。

1992年专业更名为“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

1998年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同年,获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9年被陕西省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同年建立的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了本学科。

2004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全票通过建设部教育质量评估。同年被陕西省评为省级名牌专业。

2013年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通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改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2.师资队伍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注重教师政治思想、学术水平、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不断的优化和调整形成了配备齐全、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

本学科现有21人,博士导师4人,硕士导师12人;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5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6人(博士后2人),硕士学位的10人,7人为在职博士生。

3.专业办学模式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建环专业一直坚持并不断深化的办学思想是:

(1)遵循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2)坚持培养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宽阔的专业方向,能从事暖通空调、燃气供应、建筑给排水等建筑公共设施,以及国民经济多部门所需要的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等工作,并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研究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3)遵循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追踪现代科学技术前沿和专业发展趋势,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

(4)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上述办学思想的指导下,按照“三个教学阶段、四个课程平台和五个能力训练模块”的方式组织教学。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加强学生在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技能训练,施工管理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训练等五个方面应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暖通空调工程技术问题的创新意识,实践及创新能力训练。

综合以上办学思想及教学模式,我校建环专业在专业布局上以培养工程、管理型人才为核心、以人才素质培养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专业设置上以社会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体现理工科专业特点,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对公共基础和技术基础课的设置予以加强,在专业课设置中注意结合社会需求和本专业发展趋势的变化情况,将专业能力培养和社会工作能力培养相结合,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人才个性能力的充分发挥。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成立于1956年,1956年秋季开始招收5年制本科生,1982年招收首批硕士生(与环境工程共同招生);1993年获市政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准“市政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获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至今已有42届本科生毕业。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给排水专业技术人才,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截止2006年9月,本学科已向国家输送了本科毕业生2790人、专科毕业生188人,硕士毕业生135人、博士毕业生2人。给水排水工程学科在国内居先进地位,在科学研究上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提供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注重教师政治思想、学术水平、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通过不断的优化和调整形成了配备齐全、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学术梯队。专业教师队伍中包括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青年教师奖、陕西省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省级教书育人先进称号获得者多人。

本学科现有教师18人,博士导师3人,硕士导师9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助教5人。

专业办学模式

学校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教学实验设备满足教学需求。实验室始建于1976年,1996年被原冶金工业部批准为“环境与市政工程”部级重点实验室,1997年被评定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004年与本专业教学紧密相关的“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准立项建设。同时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人员优化调配,学院2002年在原有5个实验室基础上成立了教学实验中心,为本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实验,以及硕士生、博士生和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1976年,我校在办学历史悠久的给水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的技术上,吸收化工、生物等专业人员,在国内首批筹建了环境类专业,并于1977年招收全国第一届环境工程本科生,1981年首批招收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1984年获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我国西部12省(市)唯一拥有博士学位授权和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的环境工程学科。2001年,在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审中,我校环境工程学科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和答辩会审,成为全国本次入选的4个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之一(其它3个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为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我校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包括下述5个研究方向:(1)水和废水的深度处理理论与技术带头人:王晓昌教授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常规水处理的强化、臭氧化和生物过滤技术、膜处理技术、水处理药剂的研究,目前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其它省部级项目资助,在深度处理和污水资源化方面全面展开研究工作。(2)大气污染控制带头人:马广大教授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除尘技术、烟气脱硫技术、挥发性有机物(vocs)生物处理技术、城市易散性粉尘控制的研究,目前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其它省部级项目资助,在大气污染控制理论和技术方面全面展开研究工作。(3)水污染控制带头人:彭党聪教授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废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新型生物载体及匹配反应器开发、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模拟技术优化的研究,目前利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其它省部级项目资助,在废水同步脱氮与除磷、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智能模拟方面全面展开研究工作。(4)环境模拟与生态调控带头人:王元教授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风沙动力学模拟理论与沙尘迁移控制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水生态系统模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污染预报的研究,目前利用中科院资源环境重大项目和其它省部级项目资助,在生态保护和环境系统恢复方面全面展开研究工作。(5)水资源保护与微污染控制带头人:黄廷林教授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保护与规划、水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水质微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目前利用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和其它省部级项目资助,在河流污染点源、面源治理,污染过程模拟和控制方面全面展开研究工作。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以获准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为契机,制定了以重点学科建设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长远规划。全院教职员工团结一致,为实现学院十五规划目标,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环境类学科群而奋斗。

建筑老八校是哪几所

老八校是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已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原重庆建筑大学(已并入重庆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这八所学校指的是“建筑老八校”,“建筑老八校’是业内乃至学界对较早开设建筑学相关专业的八所高校的概称。建筑专业是一门可以学习如何设计建筑为主,同时学习相关基础技术课程的学科。

建筑学概念: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形环境等等。建筑学的内容通常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

传统的建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建筑物、建筑群以及室内家具的设计,风景园林和城市村镇的规划设计。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园林学和城市规划逐步从建筑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

建筑学专业主要需要学:《平面与立体构成》、《水彩》、《建筑设备工程》、《概念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建筑初步》、《古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CAD绘图基础》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室内设计、注册建筑师、古建筑修缮与保护。

建筑学主要研究建筑的结构、设计、材料、环境、建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涉及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市政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各类建筑的设计和规划等。例如:大厦的建造方案和施工图的设计,城市大型建筑分布的布局规划,房屋室内的装饰设计等。

高考考生科目:高考理科考语文、理数、英语、理综(物理、化学、生物)四科,个别地区理综三科分开考。数学150分,语文150分,英语150分,理综满分300分,全国卷理综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满分750份。自主命题的省市有的物理满分120分、化学100分、生物80分。

而上海和浙江开始施行新高考,不分文理科。浙江高考总分数为750分。浙江高考考试科目及对应的科目满分别为: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分)、选考3门(300分)。

拓展资料

高考改革后不会在区分文理科,考生都将从政史地物化生六门选考科目中选三门考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的六选三,语数外三科仍作为考试主科目,英语一年可以考两次,取考试成绩高的一次计入高考总分。浙江和上海地区2017年高考已经实行了这种改革方案案,其他省市也将逐步实行新高考方案。

高考时应准备的东西

1、身份证和准考证

身份证和准考证是你参加高考的必须要带的物品,是我们进入考场的通行证,是高考前需要准备的最重要的东西。

2、矿泉水或者功能饮料

考试刚好在6月份天气很热,即时补水确保自己的最佳状态。需要注意的是携带矿泉水需要把标签撕下来。

3、纸巾、湿巾

6月炎热的天气,再加上考生有些紧张会太容易出汗,所以准备湿巾不仅可以擦汗还可以减温,使自己的状态不会受到天气因素的干扰。

高考注意事项

不能携带草稿纸、考试用品,考场会发的,不够可以举手示意向监考老师要。

不能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如果带了,考试前可交给监考老师保管。

1、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为九校联盟(C9)、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学校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校名“清华”源于校址“清华园”地名,是晚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截至2020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面积442.12公顷,建筑面积287.64万平方米;设有21个学院、59教学系,开设有82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0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60个;有教职工15772人,在校生53302人。

国家级特色专业23个:计算机软件(设5个专业方向)、水利水电工程、化学、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建筑学、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管理、英语、物理学、车辆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生物医学工程、工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生物科学

2、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Southeast University),简称“东大”,本部位于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高校,为“建筑老八校”、卓越大学联盟、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成员。

东南大学肇始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重要历史时期。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国立中央大学本部原址(今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建立南京工学院。1988年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与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地质学校合并组建新的东南大学。

截至2022年3月,东南大学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总占地面积5888亩;有35个院系,下设3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7个本科专业;有12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5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有全日制在校生36628人;有专任教师32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87人,硕士生导师2422人,两院院士16人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3个):建筑学、城市规划、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方向)、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方向)、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医学影像学

3、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Tianjin University),简称“天大”,坐落于天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中国工程院和教育部10所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之一,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入选国家“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筑老八校之一,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中国与中欧国家科技创新大学联盟创始成员。

天津大学,前身是北洋大学,1895年由光绪皇帝批准、盛宣怀出任首任督办的“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后更名为“天津大学”。

截至2021年12月,卫津路校区占地总面积136.2万平方米,北洋园校区占地总面积243.6万平方米,滨海工业研究院校区占地总面积30.9万平方米;有全日制在校生38602人,其中本科生19091人,硕士研究生13840人,博士研究生5371人;有教职工4960人;下设27个学院(部);有74个本科专业,4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电子科学与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建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制药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应用化学、信息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力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环境工程

4、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Tongji-Universität),简称“同济”,位于上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国际铁路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单位,国际绿色校园联盟,中美“10+10”计划、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

同济大学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08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29个专业学院,11家附属医院;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4个校区,占地面积约2.56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84余万平方米;有专任教师2792人。

国家特色专业:动画、软件工程(设3个专业方向)、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车辆工程、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德语、地质学、地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生物信息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力学

5、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哈工大,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九校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卓越大学联盟、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创始成员,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是首批设有研究生院、拥有研究生自主划线资格的高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学校始建于1920年,创办名称是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后历经中俄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时期,1928年,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有哈尔滨、威海、深圳三个校区;本部校园面积5212.35亩,建筑面积248万平方米;下设24个学院,开设本科专业97个;专任教师2987人,在校学生35714人。

国家级特色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动漫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设3个专业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工程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焊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6、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华工”,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77]“211工程”、“985工程”,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为建筑老八校、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联盟、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成员,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原名华南工学院,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是以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工科系及专业、广东工业专科学校为基础,调入湖南大学、武昌中华大学、武汉交通学院、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五所院校部分工科系及专业组建而成,为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

学校分三个校区,五山校区位于天河区石牌高校区;大学城校区位于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广州国际校区位于番禺区创新城。

国家级特色专业:网络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轻化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建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城市规划、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工商管理、核工程与核技术(核电站方向)、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

7、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ChongqingUniversity,CQU),简称重大,位于重庆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重庆市、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为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波大学联盟、一带一路高校联盟、“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创办于1929年;1942年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1952年调整为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原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重庆大学;2001年列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4个校区,占地面积5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170万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35个,开办本科专业99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5个;有在校学生49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2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来华留学生1700余人;有教职工5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100余人;图书馆累计藏书495.26万册。

国家级特色专业(19个):采矿工程、软件工程(设2个专业方向)、市场营销、热能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城市规划、生物工程、车辆工程、环境工程

8、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简称西安建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建筑老八校”之一,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与“特色重点学科项目”高校,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入选111计划、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学校以土木建筑、环境市政、材料冶金等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

学校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1956年全国第三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学校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建筑、土木、市政类系(科)合并而成,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设立研究生院。

截至2022年5月,学校现有雁塔、草堂两个校区和一个科教产业园区,总占地3700余亩;下设20个学院,65个本科专业;拥有9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现有专任教师1800余名,全职院士3人;在校各类学生总数36000余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名,研究生近9500余名,留学生200余名。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

标签:

声明:

1、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2、本网站部份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3、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请联系

姓氏
生日
性别
大师起名

推荐文章

更多

最新文章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
  1. 出洞的蝉打一个生肖
  2. 出洞四十现打一个生肖
  3. 出洞东张西望打一个生肖
  4. 出水芙蓉打一个生肖
  5. 出水芙蓉打一个正确生肖
  6. 出来五哥打一个生肖动物
  7. 出打一个最接近生肖
  8. 出打一个准确的生肖
  9. 出手阔绰打一个生肖动物
  10. 出手出脚打一个生肖成语
  11. 什么是之骄子打一个生肖
  12. 什么异兽好打一个生肖
  13. 什么属相最好打一个生肖
  14. 什么外探物打一个生肖
  15. 什么叫肉果打一个生肖
  16. 什么叫丢脸打一个生肖动物
  17. 什么动物褪色打一个生肖
  18. 什么元素共鸣好打一个生肖
  19. 什么人作怪打一个生肖
  20. 人能打一个生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