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为何要改名为西安,谁改的
长安改名为西安,名气上没有长安大,但没有办法因为古人并不明白“旅游经济”是什么东西。古人在给一座城市取名字的时候,更多的还是立足于政治考量。
刘邦
“长安”这个名字最早是刘邦改的。刘邦建国后,把都城建在那里,其实也是很费脑筋的。项羽为了衣锦还乡,把他的王都建在彭城,因而成为一个短命的政权。刘邦当然不会跟着项羽学,不会把都城建到沛县或者偏僻的汉中去。
当时最好的选择,肯定是在秦朝的都城咸阳。毕竟咸阳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不仅有“百二秦川”提供丰富的出产,还有函谷关这样险峻的关隘拱卫。当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始终打不进关来,就是因为有这么一个险要的地势。
定都咸阳刘邦也不踏实。一来,秦朝是一个短命王朝,似乎并不是很吉利。二来,项羽到咸阳的时候,放了一把火,把咸阳烧得差不多了。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把都城定在离咸阳不是很远的长安。那里原先就有一个长安乡,刘邦就把这个名字作为都城的名字,“长治久安”,不重蹈秦朝的覆辙。
刘邦没想到,虽然他建立的汉朝并没有千秋万代延续下去,这个长安都城却一直留了下来,成为后世王朝在选择都城的时候的第一选择。虽然历史上先后在长安建立的那些皇城,都不存在了,但是后世又不断地复建。到了隋唐时期,长安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代。
长安在唐末及五代的时候,多次遭到焚毁。后来宋朝建立,本来赵匡胤也有想法要在长安建都的,当然他也提出过要在洛阳建都。由于当时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北方。再加上生态环境的破坏,粮食出产地,主要来自于江南和四川。以赵光义为首的皇亲权贵,贪图享乐,最终并没有迁都到长安,而是把都城建在了开封。
元朝建立后,由于元朝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他们定都的地点,肯定就不会是中原王朝最习惯的长安,而是既有北方特色,又有南方特色的燕京(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既然已经确定燕京(大都)作为他们的都城,就要弱化长安作为汉人王都的意义。当时忽必烈把他的第三子封为安西王,镇守在长安一代,并在原先长安城焚毁的地方,修建安西王府,改称安西国。这个“安西”,显然就是把长安作为元朝西边来加以安定的意思,而不再具有政治上的中心地位。
后来又发生了安西王造反的事情。显然,元朝想让通过藩王来安定西边,并没有起到作用。于是,元朝统治者在在平定了安西王之乱后,就把安西国给撤了,改为奉元路。这个“奉元”,就包含了维护元朝中央集权的意思。
朱元璋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在平定南方以后,派徐达等将领北伐。徐达攻下奉元路后,朱元璋把奉元路改为西安府,“西安”的名字就这样出现了。
“西安”和“安西”看起来是同一个意思。侧重点不同。“安西”是一个动作,“西安”是一个结果。朱元璋改这个名字,似乎要高明一些,他需要的是大明帝国西边安定这个结果,不需要那个过程。虽然他把他的次子朱樉安排在这里就藩,但有这个结果,也就不会重蹈前人覆辙了。
也就在明朝,西安还有机会改回“长安”的。当时朱元璋想迁都西安,专门安排太子朱标前往考察,并对西安城进行修缮。如果这个动议最终能够成行,“西安”这个名字,肯定是会重新恢复成长安的。京城的地方自然是中央,而不是西边,叫“西安”显然是不恰当的。
可惜的是,朱标从西安城回到南京后,很快就生病去世了,这让朱元璋非常伤心,迁都的想法,也就打消了。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朱允炆,并迁都到燕京,并把燕京改为北京后,北京自然就成了全国的中心。此后,西安只在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的时候,短暂地作为首都,后来就没有再成为国都,当然也就没有再改回原来的名字“长安”了。
历史上“长安”为何会改名为“西安”
作为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长安毫无疑问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比起其他城市来说,长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当时无愧的第一城。它不仅有“十三朝古都”的光环,更是位列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它也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城市。
明明长安名声在外,并且拥有众多光环,为什么却不保留它的名讳,反而被改名为“西安”呢?谁把它的名字给改了呢?
早在西周初年,周文王就曾在这里设置了丰京。后来周武王再建镐京,历史上称为丰镐。汉高祖刘邦即位之后,正式设置了长安县。等未央宫建成之后,刘邦便将国都迁到了长安县,并以“长治久安”为意,正式把都城取名为长安城。
历史上,“长安”这个名字,从来没有消失过。由于长安只是一个县名,因而虽然各个朝代对都城区域的称谓并不相同,但“长安县”始终是存在的。
比如唐朝时期,唐玄宗就把长安县所在的雍州改名为京兆府,而京兆府实际上是管辖了包括长安在内的二十二个县。
也就是说,长安实际上是一个京城下级行政单位。而在历朝历代中,管辖长安的上级单位,名称一直都在发生变化。
比如在汉朝,长安城所在区域被叫做京兆尹;在晋朝时则被叫做京兆郡;等到了元朝时,则又被改名为奉元路。
说起来,元朝的时候,先前还不叫奉元路,叫安西路。忽必烈的第三个儿子忙哥住在那儿,被封为安西王。后来,安西王造反,因此这个安西王被撤了,才改名为奉元路。
后来,朱元璋的大将徐达率军拿下奉元路的时候,把奉元路改名为“西安府”,这样“西安”这个名字,才第一次出现。
徐达之所以改这个名字,应该既是借鉴了原先“安西”的名字,同时又有希望西边保持长治久安的意思。
也就是说,“西安”这个名字的出现,是因为长安县上面的行政单位改了名字,最后取代了长安名字的缘故。
朱元璋建国后,曾一度想把都城迁到西安。在朱元璋的眼中,长安一直都是他迁都的首选城市,是他理想的迁都地点。
在朱元璋看来,长安是多个朝代的古都,就文化底蕴来说,完全能匹配大明王朝的气质。长安地处中原的中西部地区,地理条件优越,有山川之险峻,是“王气”之所在。
朱元璋早早便派人在长安修筑起了工程浩大的城墙,甚至还派出了皇太子朱标亲自考察西安,也算是为迁都做足了准备。
如果朱元璋迁都成功,“西安”这个名字,或许又改回“长安”了。毕竟,皇帝都喜欢“长治久安”,哪有说自己都城是“西边安定”的意思。
由于皇太子朱标在回来之后不久便去世了,朱元璋迁都的计划便被一再搁浅,一直到他死去,这个迁都计划都没有被实施。
等到朱棣登基之后,由于退回草原的蒙古人依然对明朝有很大的威胁,最终朱棣决定迁都北平。在加上北平又是他的潜邸。所以他把都城迁到那里,改北平为北京(相对于“南京”而言。毕竟南京是他老爹定都的地方。)
西安就失去了改回名字,并成为十四朝都城的机会。
长安啥时改名叫“西安“的
1.长安在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正式改名为西安府。
2.西安的名称反映了封建没落阶级的“小中原文化”意识,是对“大中华文余穗化”的矮化。
3.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唐和岩之后从长安东移,封建统治阶级出于政治利益,推崇“小中原文化”,导致“长治久安”的长安被降格为西安,与“西宁”并列成为意义相同的地方城市。
4.这一变化是唐之后至清朝的封建帝王们为了凸显他们“小中原唤毁御文化”的中心权位,有意为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