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从前颛顼在位的时候,任命一个名叫重的南正官掌管天文,一个叫黎的北正官掌管地理。唐虞之际,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所以说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周朝时候,程伯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当周宣王时,由于丧失职守而转为司马氏。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在周惠王和周襄王之间,司马氏离开周王室到晋国去。晋国中军将军随会逃奔到秦国时,司马氏也迁居少梁邑。
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在卫国的,做了中山国的相。在赵国的,以传授剑术理论而显扬于世,蒯聩就是他们的后代。在秦国的名叫司马错,曾与张仪发生争论,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军攻打蜀国,攻取后,又让他做了蜀地郡守。司马错之孙司马靳,奉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已更名为夏阳。司马靳与武安君坑杀赵国长平军,回来后与武安君一起被赐死于杜邮,埋葬在华池。司马靳之孙司马昌,是秦国主管冶铸铁器的官员,生活在秦始皇时代。蒯聩玄孙司马昂,曾为武安君部将并带兵攻占朝歌。诸侯争相为王时,司马昂在殷地称王。汉王刘邦攻打楚霸王项羽之际,司马昂归降汉王,汉以殷地为河内郡。司马昌生司马无泽,司马无泽担任汉朝市长之职。无泽生司马喜,司马喜封爵五大夫,死后都埋葬在高门。司马喜生司马谈,司马谈担任太史公。
太史公跟唐都学习天文,跟杨何学习《易经》,跟黄生学习道家学说。太史公做官时间在汉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间。他怕学者不能通晓诸家学说的原意,而学习了错误的东西,于是就论述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的主旨,说:
《周易·系辞》中说:“天下的人倾向是一致的,而心思却是多种多样的,目的相同而采用的途径不一样。”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这些都是探讨治国之道使国家强盛的学派,只不过他们所尊奉的理论之间,对于治国所采用的途径不同,有考虑全面与不全面的区别罢了。我曾私下研究过阴阳家的方术,他们注重吉凶祸福的征兆和众多的忌讳,使人感到拘束而畏惧颇多;然而他们排列四时运行的顺序,是不可遗弃丢失的。儒家学说博大,但缺少治国的切要纲领,出的力气大而收的功效少,所以他们的主张难以全部采纳;然而他们制定的君臣父子次序的礼仪,排列夫妇长幼的分别,是不可更改的。墨家提倡节约却难以遵循,所以他们的主张不能全部照办;但他们加强本业——农业与工肆之人参加生产劳动——是不可废弃的。法家严酷而缺少恩德;但他们纠正君臣上下的名分,是不可更换的。名家使人知道名位不同,礼节也不相同;但繁文缛节却容易失真;但是他们辨正名(概念)和实(实际)的关系,却不能不认真考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合乎无形的“道”,使万物富足。道家学说是本着阴阳家的四时大顺,采用儒家、墨家之长,提取名家法家的要领,与四时一起変化,适应万物变化,树立风俗,用于人事,无所不宜,主旨简明,容易操作,办事少而功效大。儒家则不然:认为君主是天下的楷模,君主倡导而大臣应和,君主先行而大臣随从。如此这般,君主劳累而大臣闲逸;至于大道中的要点:舍去贪欲和要强,不玩弄聪明和智慧,放弃了这一重大问题而用智术治理天下。精神使用过度则必会衰竭,体力使用过度则必会疲惫。形神不安而想和天地一起长存不灭,还从来没听说过。
阴阳家对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各有适宜和禁忌的种种规定,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未必是对的。所以说:“使我感到拘束而畏惧颇多。”可是,春天生,夏天长,秋天收,冬天藏,这是自然运行的大规律,不顺从它则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做天的秩序和法纪了。所以说:“四时运行的大顺序,是不可能遗弃丢失的。”
儒家以六经为法度。这些经文和解释文字多得要用千万计算,几代人都弄不通这些学问。一辈子也研究不清礼呀仪呀等的,所以说:“学问博大而缺少治国的切要纲领,出的力气大而收的功效小”。但是他们制定排列君臣父子的身份及相应的礼节,夫妇长幼的区别及次序,即使百家之说也不能替代它。
墨家也崇尚尧舜之道,他们讲到尧舜的道行时说:“尧舜的殿堂高三尺,士阶只有三层,屋顶用茅草、芦苇往上一苫,檐口七长八短也不剪齐,伐木做椽连皮也不制,用粗陶器吃喝,用陶铏喝酒,吃糙米饭,喝藜藿汤。夏穿葛布衣,冬穿鹿皮衣。”他们主张办理丧葬之事时,棺材桐木板厚三寸,哭声不能过分,不能把心中的悲痛抒发完。教丧仪,必须以此作为万民的标准。假使天下之法都像这样,那么尊贵者与卑贱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世代不同,时间变迁,办事不必相同,所以说:“提倡节俭却难以遵循。”但他们的要点:加强生产和节约费用,则说人人富裕,家家丰足的最佳途径。这是墨家的长处,即使百家所说也不能废弃它。
法家不分别亲近和疏远,不分别尊贵和卑贱,一律用法来判断,那么爱戴亲人和尊敬长者的恩德就断绝了。可以用它行一时之计,而不可以久用。所以说:“法家严酷而少恩德。”至于他们尊崇君王,使大臣卑下,使职分明确而不相互逾越的主张,即使有百家之说也是不能更改的。
名家苛刻繁烦的考察名分,往往纠缠不清,使人不能回味其意,专用名称决断而失去了情理,所以说:“使人名位不同,礼节也就不同,但容易失真。”至于他们的规定概念,考察实际,错综比较验证,这是不能不察究的。
道家提倡“无为”,又说“无不为,”他们的主张容易执行,但其语言难以理解。他们的主张以虚无为根本,以顺乎自然为办理原则。事没有固定不变之势,物有固定不变之形,所以能察万事万物的情状。不被物推于前,不被物牵于后,所以能成为万物的主宰。有法而无一成不变之法,顺因时事而成就其业;有度而无一成不变之度,顺因事物而与其相合。所以说:“圣人不朽的原因,至于坚守顺时变化的规律。虚无是道的常规,因循是君主的治世纲领。”群臣一起来,使他们明白各自的职分。实际情况符合其语言叫做端;实际情况与其语言不符叫做窾。窾言不相信,奸佞就不会产生,贤与不贤就自然分明,白与黑就自然区别明显。不过在于运用这些原则罢了,如果运用这些原则,还有什么事办不成呢?这样就合乎大道,进入“混沌”的无知无欲状态。光辉照耀天下,又返回到无名的原始状态。大凡人能活着,是因为有精神,精神的寄托在形体上。精神用得多了则衰竭,形体劳累过度则疲惫。死了的人不能再生,形神分离以后不能再结合起来。因此,圣人特别注重形神问题。由此看来,精神是生命的本体,形体是生命的器具。不先安定精神和形体,而一味喊叫“我有治理天下的办法”,那么,由什么途径来治理呢?
太史公职掌天文,不治理民事,有个儿子名叫司马迁。
司马迁生于龙门,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过着耕牧生活。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二十岁南游江、淮地区,登会稽山,探察禹穴,观览九嶷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讲学于齐、鲁两地的都会,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于是司马迁出仕为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往南经略邛、笮、昆明,归来向朝廷复命。
这一年皇帝开始建立汉朝的封禅制度,而太史公被滞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所以发愤愤怒将死。其子司马迁适逢出使归来,在黄河洛河之间拜见了父亲。太史公握着司马迁的手哭着说:“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夏之世便显扬功名,职掌天文之事。后世衰落,今天会断绝在我手里吗?你继做太史,就接续了我们祖先的事业。现在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在泰山封禅,而我不能随行,这是命啊,是命啊!我死后,你必定为太史;做太史后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著述啊。再说孝道始于奉养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立身扬名。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天下称道歌诵周公,说他能够论述歌颂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邵的风尚,通晓太王、王季的思虑,乃至于公刘的功业,并尊崇始祖后稷。周幽王、周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自获麟以来四百余年,诸侯相互兼并,史书丢弃殆尽。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司马迁低头流泪说:“儿子虽然驽笨,但我会详细编纂先人所整理的史实古事,不敢有缺。”
司马谈去世三年后司马迁任太史令,缀集历史书籍及国家收藏的档案文献。司马迁任太史令五年正当汉太初元年,十一月初一甲子,节气为冬至,历法更改,开始用太初历,在明堂向诸侯颁布。
太史公说:“我的父亲生前曾经说过:‘自周公死后,经过五百年才有了孔子。孔子死后,到今天也有五百年了,有谁能够继续在太平圣明的时代修正《易传》,续写《春秋》,探求《诗经》、《尚书》、《礼记》、《乐经》之间的本原而著述?’”他老人家的意思是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呀!寄托在我的身上呀!小子怎么敢推辞呢!
上大夫壶遂说:“从前,孔子为什么要写《春秋》呢?”太史公说:“我曾听董生说过:‘周朝的政治衰落破败之时,孔子出任鲁国的司寇,诸侯害他,大夫们排挤他。孔子知道他的建议不会被接受了,他的政治主张再也行不通了,于是评判二百四十二年历史中的是是非非,以此作为天下人行动的准则,贬抑天子,斥退诸侯,声讨大夫,以阐明王道。’孔子说:‘我想把我的思想用空话记载下来,但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表现更加深刻、明显。’《春秋》,从上而言,阐明了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政治原则;从下而言,辨明了为人处事的纲纪,分清了疑惑难明的事物,判明了是非的界限,使犹豫不决的人拿定了主意,褒善贬恶,崇敬贤能,排抑不肖,保存已经灭亡了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了的世系,补救政治上的弊端,兴起已经荒废的事业,这些都是王道的重要内容。《易经》显示了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相互关系,所以长于变化;《仪礼》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长于行动;《尚书》记载了上古先王的事迹,所以长于从政;《诗经》记载了山川、溪谷、禽兽、草木、雌雄、男女,所以长于教化;《乐记》是音乐所以成立的根据,所以长于调和性情;《春秋》明辨是非,所以长于治理百姓。因此,《仪礼》是用来节制人的行为的,《乐记》是用来激发和穆的感情的,《尚书》是用来指导政事的,《诗经》是用来表达内心的情意的,《易经》是用来说明变化的,《春秋》是用来阐明正义的。把一个混乱的社会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没有比《春秋》更有用了。《春秋》全书有数万字,其中的要点也有数千。万物万事的分离与聚合,都记在《春秋》里了。《春秋》中,臣杀君的有三十六起,亡国的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处奔走仍然不能保住国家政权的不计其数。观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在于失去了根本啊!所以《周易》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说,‘臣杀君,子杀父,不是一朝一夕才这样的,而是长时期逐渐形成的’。所以,一国之君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当面有人进谗他看不见,背后有窃国之贼他也不知道。身为国家大臣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处理一般的事情不知怎样做才合适,遇到出乎意料的事变不知用变通的权宜之计去对付。作为一国之君和一家之长却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作为大臣和儿子的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因为阴谋篡位和杀害君父而被诛杀,得一个死罪的名声。其实,他们都以为自己在干好事,做了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受了毫无根据的批评而不敢反驳。因为不通礼义的宗旨,以至于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大臣们就会犯上作乱;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就是没有伦理道德;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就是不孝敬父母。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过错。把这四种最大的过错加在这些人身上,他们也只能接受而不敢推托。所以《春秋》这部书,是关于礼义的主要经典著作。礼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是除恶于已然;法的除恶作用容易见到,而礼的防患作用难以被人们理解。”
壶遂说:“孔子的时代,国家没有英明的国君,下层的贤才俊士得不到重用,孔子这才写作《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现在,您太史公上遇英明的皇帝,下有自己的职守,万事已经具备,都按着适当的顺序进行着,太史公所论述的,想要说明什么宗旨呢?”
太史公说:“对,对!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我曾从先父那里听说:‘伏羲最纯朴厚道,他创作了《周易》中的八卦。唐尧、虞舜时代的昌盛,《尚书》上记载了,礼乐就是那时制作的。商汤、周武王时代的兴隆,古代的诗人已经加以歌颂。《春秋》歌颂善人,贬斥恶人,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德政,颂扬周王朝,并非全是抨击和讥刺。’自从汉朝建立以来,直到当今的英明天子,捕获白麟,上泰山祭祀天地之神,改正历法,更换车马、祭牲的颜色。受命于上天,德泽流布远方,四海之外与汉族风俗不同的地区,也纷纷通过几重翻译叩开关门,请求前来进献物品和拜见天子,这些事说也说不完。大臣百官尽力歌颂天子的圣明功德,但还是不能把其中的意义阐述透彻。况且,贤士不被任用,这是国君的耻辱;皇上英明神圣而他的美德没能流传久远,这是史官的过错。况且,我曾经做过太史令,如果废弃皇上英明神圣的盛大美德不去记载,埋没功臣、贵族、贤大夫的事迹不去记述,丢弃先父生前的殷勤嘱托,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了。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会传说,谈不上创作,而你却把它同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这就错了。”
于是编写《史记》。过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大祸临头,被关进了监狱。于是喟然长叹:“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被摧毁了,不会再被任用了!”退居以后又转而深思:“《诗经》和《尚书》辞意隐约,这是作者要表达他们内心的思想。从前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就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国和蔡国受到困厄,就写作《春秋》;屈原被怀王放逐,就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这才有了《国语》;孙膑遭受膑刑之苦,于是研究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后世却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说难》、《孤愤》才产生;《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贤之人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这些人都是意气有所郁结,没有地方可以发泄,这才追述往事,思念将来。”于是,终于记述了唐尧以来的历史,止于猎获白麟的元狩元年,而从黄帝开始。(王兴康)
注释
太史公:《史记》全书称“太史公”一百多处,为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共称。
颛(zhuān)顼(xū):五帝之一。
南正:上古天官。重:人名。
北正:上古地官。黎:人名。
序:掌管。
程伯:程国的伯爵。休甫:人名,世代职掌周王室国史。
司马:掌军事的官。
典:职掌。
惠襄:指周惠王、周襄王。
随会:晋大夫。
少梁:古梁国,被灭后称少梁。
相中山:为中山国相,指司马喜。
错:司马错,秦惠王将。
靳(jìn):一作“蓟”。
杜邮:在今咸阳东。
华池:在今韩城西南。
武信君:武臣,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徇(xùn):攻取。
诸侯之相王:诸侯互相称王。
市长:长安四市的长官。
五大夫:爵位名。
高门:高原门的简称。
天官:天文星象之学。唐都:汉代方士,曾参与制定太初历。
杨何:汉初易学专家。
道论:道家学说。黄子:即黄生,汉初道家理论权威。
建元、元封:皆汉武帝年号。
愍(mǐn):忧伤。师悖:师法惑乱之言。
六家:指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要指:核心思想。指,同“旨”,意旨,意趣。
易大传:即《易·系辞》。
直:不过。从言之异路:各自持论不同。
省(xǐng):省察,明白。
术:法,道,引申为学说。
祥:吉凶的征兆。忌讳:禁忌。
失:违背,改变。
博而寡要:太广博而不够扼要。
尽从:全部遵从实行。
彊(qiáng)本节用:注重发展生产,节制用度。彊,同“强”。本,指农耕蚕织。
俭:通“检”,咬文嚼字。
正名实:指名称和实际相符合。
动合无形:一切举措都合乎自然。
去健羡:去掉刚强贪欲。绌聪明:不用耳目之聪明。
此:指儒学。术:指道术。
骚动:分散动摇,此谓消耗。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八位:八卦方位。十二度:十二星次。二十四节:二十四节气。教令:戒律。
大经:主要规律。
六艺:即六经。经:六经本文。传:解经文字。
累世:一辈子。
当年:丁壮之年。
椽(chuán):柞木为椽。
簋(guǐ):椭圆形食器。
刑:盛汤的鼎器。
粝(lì)粱:粗粮。
藜(lí)藿:泛指野菜。
桐棺三寸:以桐木为棺,厚三寸。
事业:此指社会的一切礼俗制度。
亲亲尊尊:亲近亲者,尊崇尊者。
苛察缴绕:烦琐纠缠。
反其意:寻思究竟。
控名责实:循名责实。控,引,引申为依据、遵循。
参伍:参差交互,即综合各方面加以考察。
因循:犹顺应。
成势:一成不变的势态。
复反无名:复归于自然。
龙门:山名,在今韩城东北。
河山之阳:指龙门山南麓河曲。
古文:先秦历史典籍用古体字书写。
禹穴:在今绍兴会稽山,相传禹曾会诸侯于此。
窥:考察。九疑:山名,在今宁远境内。
沅、湘:二水名,在湖南境内。
汶、泗:二水名,在山东境内。
讲业:研习学问。
乡射:古代练武选贤的礼仪活动。邹:古国名,今邹县。峄(yì):山名,在今邹县南。
戹(è):同“厄”。鄱(pó):同“蕃”,汉县名,在今滕州境内。薛:汉县名,在今滕州东。彭城:今徐州。
梁:今开封。
郎中:皇帝侍从人员,属郎中令。
略:行视。邛(qióng):邛都,今西昌东。笮(zé):笮都,今汉源东北。
是岁:指武帝元封元年(前年)。封:封禅。
周南:周成王时,周公、召公分陕而治,陕以东称周南。此实指洛阳。
续吾祖:继续我祖上的事业。
接千岁之统:据《封禅书》载周成王曾登封泰山,下距汉武帝其间九百余年,此举其成数。
邵:即“召”之本字,指召公。
获麟:指鲁哀公十四年(前年)西狩获麟事,见《孔子世家》。
史记:历史载籍。放绝:散失断绝。
悉论:一一撰述。所次旧闻:所积累的史料。
迁为太史令:司马迁任太史令在元封三年(前年)。
紬(chōu):引出。石室金匮(guì):国家藏书馆、档案室。
天历始改:始改用太初历,即改秦历为夏历。
明堂:天子举行隆重典礼的礼堂。
受纪:接受新历。先人:指作者父亲司马谈,一说指先代贤人。
周公:周武王弟,周成王叔,姓姬,名旦。
绍:继。明世:太平盛世。
易传:《周易》的组成部分,是儒家学者对《周易》所作的解释。
春秋:儒家经典。
本:以……为本,遵奉。诗:《诗经》。书:《尚书》。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书的合称。乐:儒家经典之一,今已不传。
壶遂:人名,曾参加太初改历,官至詹事,秩二千石,故称“上大夫”。
董生:对董仲舒的尊称。
壅(yōng):阻挠。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指《春秋》总结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并加以褒贬评价。
退:此为批评、贬抑之意。
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
善善恶(wù)恶(è):表扬好事,斥责坏事。
经纪:安排。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
牝(pìn)牡:雌雄。
风:教化。一说通“讽”,劝诫。
弑(shì):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
社稷:土神和谷神,国家政权的象征。
经事:正常的事情。经,寻常。
权:变通。
犯:触犯。此指为臣下所侵犯。
未然:还没有成为事实。
空文:与纪实文字相对,即论理之文。
否否:不是这样。
伏羲:传说中的古代圣人。
尧、舜:古代部落联盟领袖。
尚书载之:《尚书》首篇《尧典》,记载了尧禅位给舜的事迹。
汤:商朝建立者。武:周武王。
诗人歌之:《诗经》中有《商颂》五篇,内容多是对殷代先王先公的赞颂。
三代:夏、商、周。
符:征兆。瑞:祥瑞。
封禅(shàn):帝王祭天地的典礼。
改正朔:改历法。改历象征改朝换代。正朔,指一年的第一天。
易服色:更改车马、祭牲的颜色。
穆清:清和之气,指天。
重译:经过几重翻译。款塞:叩关。
缧(léi)绁(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借指监狱。
西伯:周文王。羑(yǒu)里:今汤阴北。
“孔子”二句:此将孔子有厄于陈、蔡及作《春秋》二事联系起来,并说成因果关系,乃行文之需要。
左丘:春秋时鲁国史官。
孙子:指孙膑。膑(bìn)脚:砍去膝盖骨及以下的酷刑。
吕览:即吕不韦门下宾客编撰的《吕氏春秋》。
说难孤愤:指《韩非子》中的两篇《说难》《孤愤》。
陶唐:即唐尧。
至于麟止:《史记》记事止于汉武帝猎获白麟的元狩元年(前年)。
台:通“怡”,高兴。
说(yuè):傅说,殷商名臣。
豪:即“崤”之异音。
鐻(jù):像钟一样的乐器。
霣(yǔn):通“殒”,死亡。
蠲(juān):免除。
以:当作“已”。
翲(piāo)忽:微细。翲,轻。
禨(jī)祥:谓祈禳求福之事。
嚭(pǐ):伯嚭,春秋后期吴国大夫。
杀鲜放度:杀管叔放逐蔡叔。鲜,管叔名。度,蔡叔名。
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
骥(jì)騄(lù):指良马。
偩(fù):依赖,倚仗。
填抚:镇守安抚。填,通“镇”。山西:指华山之西。
戹:扼制。
穰(ráng)苴(jū):司马穰苴,春秋末期齐国将领。
樗(chū)里:樗里疾,战国中期秦国宗室。
以:一作“反”。
诟(gòu):耻辱。
周緤(xiè):汉初大臣。
埶:通“势”。倍:通“背”,背叛。
濞(bì):刘濞,西汉宗室,封吴王。
说:通“悦”,喜悦。
溉:一作“慨”。
戹:同“厄”,困苦,危难。
既:一作“慨”。
循:一作“总”。
秦拨去古文:秦始皇统一文字,废去古文,改行小篆。
次律令:制定法令。
申:制定。
章:章法,指历法。
盖公:齐胶西人,精通黄老之学。
原始察终:研究历史要考虑事件的原委。
并时异世:指诸侯列国历史,同一时代,有不同的国家。
礼乐损益:记载礼仪、乐律的增减变化,即作《礼书》《乐书》。
律历改易:指作《律历书》。
天人之际:探讨天和人的关系,指作《天官书》。
承敝通变:指作《平淮书》记载货币及经济的演变。
俶(tì)傥(tǎng):卓越,杰出。
拾遗补艺:拾取遗文以补六经之义。
副:副本。
俟(sì)后世圣人君子:留待后世圣明的人来评论。
太史公自序译文及注释词语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