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补充注释
更新时间:2025-08-20 02:09
3族:《仪礼·丧服》郑玄注:作3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作‘3族故宗向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向祭享不严肃也;若3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向所以尊严也。”因此,作3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作以养父母、3族为意”。作养父母”,是作孝”的表现,作3族”,是作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
传一乡秀才观之:作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作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
指物作诗:即作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作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作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作先人”。
传一乡秀才观之:作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作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
指物作诗:即作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作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作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作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