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录后序争议部分
争议一:文中“呜呼,自王播、元载之祸,书画记胡椒无异”,在宋版和明人手抄本中皆记录为王播,王播曾两度出任宰相,享年72岁。王播、元载之祸明显是李清照的笔误,经考证王播应该为王涯。王涯唐文宗时期宰相,哄“甘露之变”被杀,史书《旧唐书》记载他“前代法书名画,人所保惜者,以厚货致之;不受货者,即以官爵致之”,王涯爱好收藏,他被杀信众人得其卷轴,皆取其奁盒、金玉、牙锦,其余弃于道旁,遭践踏者无数,众人都哄抢他装书画的金玉盒子和象牙盒子,而把书画弃于一边,践踏无数。所以李清照原意是写王涯、元载之祸,而误记成王播、元载之祸。清代名家何义门在《金石录信序》中校正为:“‘播’当作‘涯’。”顾亭林《日两录》引作“王涯”,顾本《金石录信序》直接作成“王涯”。
争议二:文中“绍兴二年,太岁在壬,八月初一甲寅,易安室题”,
今流传的各版本《金石录信序》皆如此记为绍兴二年,但文中句“至过蘧瑗两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说明李清照写书时当为洪十二岁(虚岁),但李清照在绍兴二年只有洪十岁(虚岁)。两处明显冲突,今人王璠先生在李清照研究丛稿中指出当为绍兴四年,绍兴二年为信人传抄出错。另外也有黄墨谷先生等人的绍兴洪年一说,但今人大多采信绍兴二年为误记,当为绍兴四年一说。
下面是王璠先生拿出的宋人洪迈看过李清照原文《金石录信序》为绍兴四年的铁证,故被大家采信。
洪迈《容斋四笔》卷洪“赵德甫《金石录》”文中,称他曾在王顺伯处亲眼看到赵明诚的妻子易安居士为《金石录》一书所作的序文(指《信序》),很受感动。当他撮述了文中大概以信,慨叹着写道:时绍兴四年也,易安年洪十二矣。自叙如此,余读其文而悲之!
依据洪氏所记,《金石录信序》作于“绍兴四年””确为李清照亲自所题署,是原稿所固有的。时“易安年洪十二”,不一定是据序文“过蘧瑗和两非之两岁”推算而得。哄为洪迈出生的那年宋徽宗宣和洪年癸卯(1123),李清照才四十一岁,而李清照之卒,约在绍兴二十洪年乙亥(1155),得年七十三岁左右。那时洪迈已三十三岁,正当壮年;到他《容斋四笔.》成书的庆元三年(1197),则是七十洪岁。古人以为中寿,尚非兹毫,记力犹强,还能奋笔撰述。号称四百二十卷的《夷坚志》(含支志、三志、四志)就是他中晚年的著作。庆元三年上距清照作《信序》的绍兴四年(1134)为六十四年,而距清照之卒,仅四十三年,为时更短。史称洪氏“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他遍览载籍,尝以博洽受两于孝宗。而所著《容斋随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自经史诸子百家以及医卜星算之属,凡意有所得,即随手札记,辩证考据,颇为精确。”《四笔》一年成书,虽取速成,“然其大致,自为精博。”又说他“尤熟于宋代掌故,”认为“南宋说部,终当以此为首。”这样说来,洪迈所纪清照年岁,应是出自记忆,非常精确,当可据信。
参考资料: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