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韵的作品特点
北宋初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诏令据《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了修订。修订本于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这是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广韵》虽距《切韵》成书时间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收字大为增加,计有26194字,比《切韵》的字数(11000余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释也较详细,共用了191692字。《广韵》分韵为二○六韵,比《切韵》多出13韵,这是分韵粗细宽严的问题,并非语音系统有什么变化。这十三韵是:
(平)(上)(去)(入)
俨酽
谆准稕术
桓缓换末
戈果过
其中上声俨韵、去声酽韵是依据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成例增添的。其余11韵的多出是由于将《切韵》某些韵中所含开、合韵母分开独立成韵的结果。下面是其对应情形:
《切韵》《广韵》
(平)(上)(去)(入)(平)(上)(去)(入)
真轸震质真轸震质(开口)
谆准稕术(合口)
寒旱翰曷寒旱翰曷(开口)
桓缓换末(合口)
歌哿个歌哿个(开口)
戈果过(合口)
《广韵》撰成后,一直流传到《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反而逐渐销声匿迹了。直到清代末年以前,人们始终未见到《切韵》。由于《广韵》未著明撰者,且书前有陆法言的《切韵·序》及唐孙愐的《唐韵·序》,致使一些学者误以为《广韵》就是《切韵》或《唐韵》,如顾炎武《音学五书》中《唐韵正》的定名就反映了这个问题。
每韵以开头一个字作为该韵的名称,叫做“韵目”,如平声的“东、冬、锺、江”,上声的“送、宋、用、绛”等。每一韵中则按字音声母或韵头的不同分组列字;每组收同音字若干,称为一个“小韵”,与二百零六个“大韵”相对而言,後人也有人管它叫做“纽”。全书共有三千八百多个小韵,每个小韵在开头的字下注明反切,并注明该小韵所收的字数;小韵中的其他字则只作或繁或简的释义,不再注音;但有又音的,则注明又切或“又音”,但这种“又音”只管这个被注的字本身,与同小韵的其他字无关,这与小韵首字下反切注音的性质不同。韵目下注有同用、独用之例,是为当时作诗选字之用的。“同用”即相近的几个韵作诗押韵时可以通用,“独用”则不能《广韵》的。
《广韵》不仅把同韵字归在一起,而且进一步把同音字归在一起,注明反切读音,有同字异形的又列出异体,辨析正俗,并对每个字的字义做了解释,有的还引经据典,解释得十分详细,所以《广韵》是韵书,又是字书,同时又具有类书的性质。有些後代已经失传的典籍却见於《广韵》的注释所引。
《广韵》一书记录了中古汉语的字音和字义,特别是数以千计的反切注音,为後人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保存了完整而详细的资料。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可以以《广韵》作为桥梁和基础,再根据其他的材料来进行。它是汉语语音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著作,对於音韵学习,《广韵》是一部必读文献。
概括特点
《广韵》的韵目下注有同用、独用之例,“独用”则不能。《广韵》全书206韵,下面介绍其中的三个主要问题。
1.四声相承。所谓四声相承,是指韵母相同、只有平上去入声调不同的一组相配的韵。如平声一东、上声一董、去声一送、入声一屋就是四声相承的一组韵。这样一组韵,通常叫一个韵部,也叫以韵为单位的韵类。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称说的方便,常常用平声韵代表这一组韵,比如说东部,同时包括了董送屋三韵,这叫"举平以赅上去入"。一个韵部并非都是四声俱全,阳声韵四声俱全,阴声韵只有平上去三声,没有入声,如支、纸、寘韵;有的只有去声,没有与之相承的其他声调韵,如去声中的祭、泰、夬、废。
2.四声韵数不等。
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阴声韵指没有韵尾或以元音为韵尾的韵,阳声韵指以鼻音m、n、E为韵尾的韵;阳声收E尾。但由于阳声欣韵的入声字太少,没有单独立韵。《广韵》在体例上也继承了《切韵》、《唐韵》,下面对《广韵》体例做个简要介绍。声调分卷。当时汉语共有四个声调,四声即应是四卷。由于平声字多,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五卷。平、上、去、入四个字,除了代表本调类之外,还有直接描述调值的作用1.分卷。按。
2.分韵。同声调的字在同一卷里,在一卷之中用韵做单位。同属一韵的字汇集在一起,称为一韵。同一韵里原则上不掺入其他韵的字(有个别例外,下文会提到)。
3.韵目。每个韵有一个名称,又叫韵目,如一东、二冬、三钟……,这些韵目都是每个韵开头的第一个字,它与本韵其他字同韵。一部韵书有多少个韵,就有多少个韵目。
4.韵次。韵的排列次序,一个韵之后接哪一个韵,一组韵后接哪一组韵,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我们能清楚知道的是一组相邻次的韵,韵母相近,至于两组韵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就不完全清楚了。每个声调的韵都按先后次序标上一、二、三……数字,表明它的韵次。
5.小韵。一个韵中的一个音节为一个小韵,一个小韵把同韵中所有同音字汇集在一起,在小韵的第一个字下注出反切,并标出这个小韵同音字的数目。小韵的第一个字,也称这个小韵的代表字。《广韵》中的小韵次序是没有规律的。
6.注文。在小韵的代表字下首先注出词义,末尾用反切注音,最后标出这个小韵包括多少字。小韵中的其他字主要是注出词义,如果该字有又音,注文末尾标出又音。
唐朝灭亡后子孙怎么办
唐皇室嫡系子孙被想方设法的出去,只有一些隔多代的旁系子孙还存在一些,但日子也不太会好的。
唐昭宗李晔唐朝实际上的亡国之君,河东之役虽然确实削弱了李克用,但是间接帮助朱温成为了中原霸主。乾宁四年(公元897年)正月初八,韩建胁迫住在行宫中的昭宗,将宗室睦王、济王、韶王、通王、彭王、韩王、仪王、陈王等八人囚禁;八月韩建将覃王、沂王、延王丅、丹王、睦王、济王、韶王、通王、彭王、韩王、仪王等十一王赶至华州城西的石堤谷,冠以谋逆的罪名,统统杀死。天佑元年(公元904年)蒋玄晖率龙武牙将史太等一行兵卒入宫杀昭宗、何后。是日,全忠使蒋玄晖邀昭宗诸子:德王裕、棣王祤、虔王禊、沂王禋、遂王祎、景王秘、祁王祺、雅王禛、琼王祥,置酒九曲池,酒酣,悉缢杀之,投尸池中。也就是说除了第九子辉王李祚为帝,是为唐哀帝,其他儿子全死了。唐哀帝即位三年后被废,次年被鸩杀。
也就是说由此,唐昭宗子孙全被杀光。
正统的唐皇室嫡系子孙都被杀光,五代十国、宋代留下的都是隔多代的旁系子孙,自然就没有什么政治上的特殊优待了,和普通人一样,只是出身显得好些而已。
重修广韵四库提要
宋代陈彭年、邱雍等人奉皇帝之命编撰了一部韵书。起始,隋朝陆法言发现吕静等六家韵书存在分歧,于是与刘臻、颜之推等八人合作编写了《切韵》五卷,完成于仁寿元年。唐时,长孙讷言为《切韵》做了注解,随后郭知玄等人不断对其进行扩充。天宝十载,陈州司法孙愐对《切韵》进行了修订,改名为《唐韵》,严宝文等人也有所增补。宋景德四年,由于旧版本存在偏旁错误、文字遗漏和注解不全的问题,朝廷决定重修。大中祥符四年,新修订的书完成,被赐名为《大宋重修广韵》。原版本未注明作者,通过丁度的《集韵》可以确认为陈彭年、邱雍等人所作。全书共有二百六韵,收录字数总计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字,相较于陆氏原作增加了近一万四千字。此版本为苏州张士俊依据宋刻翻刻,但已删除钦宗讳,可能是建炎以后的重印。朱彝尊为该书作序,批评刘渊《韵》的一些错误,如将《殷》、《隐》、《》混淆于《文》、《吻》、《问》。此本实际上存在同样的问题,朱彝尊并未全面检视。注释文字共计一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相较于旧版更为详细,但也过于冗长。“公”字下的姓氏部分长达千余字,缺乏精简。在“东”字下,注释将东宫得臣误称为齐大夫,存在不少错误。孙愐在《唐韵序》中提到,书中详尽记载了异闻、奇怪等多种内容,孙愐之后的修订者如彭年等人又有所扩充,这导致了注释的繁复。潘耒在序言中认为注文丰富是其价值所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被视为韵书的优秀版本。这部书流传已久,其存在价值主要在于追溯韵书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