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为什么会被叫做赢城
牟氏起源是:姜子牙手下的千户,封地莱芜东,(那时候还没有莱芜呢)说,自己找个封地吧,然后就带兵,看到大鹏鸟入林,近看得尺许涌泉。建牟子国,国土面积30万,平方米。鲁国灭牟子国,后人以国为姓。牟国故址在今城东10公里的辛庄镇赵家泉村,春秋时期是鲁国的附属国,汉置牟县,属泰山郡。北齐天宝七年,撤消牟县,并入博平县。隋代开皇十六年,复置牟城县,大业初年又并入嬴县,从此牟县再未出现。公元206年(西汉初年),在牟县东北置莱芜县,故址在今淄川区东南22公里的口头乡城子庄,属泰山郡。隋代撤消设在淄川的莱芜县,其区域北部划入设在淄川的贝丘县,南部分别划入嬴县与牟县。公元704年(武周长安四年),在嬴县故城(今南文字村)复置莱芜县,从此,莱芜县治所开始设在今莱芜境内。元和十五年又将莱芜县并入乾封县,太和元年复置莱芜县,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属兖州鲁郡。宋初属兖州鲁郡,继属袭庆府鲁郡。金代,废除设在今莱城的主管冶炼的莱芜监,于大定十二年将设在南文字村的莱芜县治所迁至今莱城,属泰安州。元代、明代沿袭未变。清代属山东布政司泰安府。民国初年(1915年)属济南道。1927年废道属山东省。1939年莱芜县民主政府成立。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莱南三县,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莱芜县,改设省辖县级市,属泰安行署。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莱芜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辖莱城、钢城两个区。可见莱芜在牟子国之后才有。《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载兖州泰山郡牟县为故牟子国,其地在今莱芜牟子国东迁(烟台福山?)的具体时间,史料无确切记载,据推测,可能在齐国东征灭莱国时(再破国?)。莱国的故都位于今龙口市东南50里的归城遗址,始建于西周时期,一直被齐国视为强敌,公元前567年,被齐灵公所灭。齐国的疆土从此东扩到胶东半岛,牟子国才(从莱芜?)迁徒到此。东迁至烟台福山,重建牟子国,国土面积30万,平方米。烟台福山的牟子国消失后,其国都城内仍有人居住,至清代中期,才人去城塌,逐渐荒芜。《东周列国志》载:“齐将国书,屯兵汶上,闻吴鲁连兵来伐,聚集诸将商议迎战。”“陈逆日:‘吴军长驱,。已过赢博。”“‘国书传令,拔寨都起,往迎吴军,至于艾陵。”齐军和吴鲁联军的进军路线与其它‘史书记载和地理特征相符,是可信的。时齐将国书屯兵汶上,此汶上不是今汶上县(古称鲁中都邑),也不是东汶河上游的穆陵关和泉阴的古汶河,而是指泰山的汶河上游及源头以上意,即博城、赢城、牟子国城、齐长城泰山段各关和淄川区城子庄(汉置莱芜县城,有齐长城,是齐国防御要地)一带。著名的艾陵之战,与长勺之战齐名。《左传》哀公十一年载:“为郊战故,公会吴伐齐。”即公元前484年春;齐将国书、高无丕率师至鲁都城郊伐鲁失败。鲁国想联吴军伐齐,报一箭之仇,就说服吴国伐齐。此时:齐军为挽回伐鲁失败的面子,想再伐鲁。吴欲称霸,欲趁鲁联吴之机打击强齐。于是,爆发了一场恶l战——艾陵之战。应该是鲁国灭牟子国(存疑)。春秋时期齐、鲁、吴、楚的兼并战乱。牟子国地处齐、鲁之间,成了两国交战的战场,历史上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和齐吴“艾陵之战”,均发生在牟子国,后齐国强大,牟子国归齐(原来归鲁?)。长期战争的蹂躏,使牟子国深受其害,后来齐国便把牟子国从齐鲁间的夹缝中,迁到齐国的大后方。据南宋罗泌撰《路史》称:“牟逼近临淄(被鲁破国?)乃迁于东海。”《续修莱芜县志》记载:“牟子国故城,在县治东二十里,牟汶曲中。春秋桓公十五年,牟人来朝。此其故都也。汉晋牟县仍其地。今其地有牟城。”“按今县东二十里有牟城围子,耕者往往于其地得周鼎彝,是为古牟子城无疑。”牟子国故城,在今辛庄镇的赵家泉村。在嬴牟故地,都有石器、铜器等出土。莱芜鹏山位于城东二十华里处,在牟国故址的北面,居牟汶河之阳,山虽不高,然而却以泉清水美而闻名提起鹏山,颇有来历。相传,春秋时期,山顶峭崖处常有大鹏栖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周王闻之,便把牟子国封在这里。一日,牟子国国王遵照周天子旨意带领人马前来选地建都,看到这里山势奇特,风景宜人,国一很满意,便将大队人马驻扎在山脚下。君臣们登临山顶,这时正值盛夏,人困马乏,饥渴难忍,到处寻水不得,只好下山饮水。直至三更,众宫员还在观察研究,都认为此地山秀物美,土地肥沃,是建都宝地,可异没有她水源。忽然一卫干进帐,跪秦道:“启禀大王,山上有大鹏旋转徘徊,不知言凶。”国王听罢,若有所思道:“好,知道了。速传令,大小人等不得将它惊动!”天近五更时分,忽听一声山崩地,人人震得眼冒金花,行宫内外一阵大乱,卫干慌忙跑来回报:“那大鹏双展巨翅,盘旋空中,忽高忽低,后来朝一座小山猛扑过去触山而没。大鹏触山处涌口粗一道清泉!”国王又惊又喜,率众臣前来观看,果如卫干所言。国王高兴极了,传令在此泉对面修造宫殿。为纪念大鹏造泉之事,将山改名为鹏山,泉则命名为鹏泉。莱芜牟子国城遗址:位于莱城区辛庄镇赵家泉村。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666米,宽443米。城墙用土务筑而成,原高约8米,顶宽约3-5米。现仅存东北角一段残墙基,高约2米,上宽1-2米。从出土的器物来看,呈现西周至汉代的文化特征。此城约始建于西周,是牟子国的都城。汉置牟县,隋代废,后成为牟城寨,民国时逐渐损坏。汶河《水经注》.载:“汉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俗谓之葫芦堆。牟汶河,因河水流经古牟子国地得名。《淮南子》日:‘汶出弗其。’高诱日:‘山名也。’或斯阜矣。牟县故城在东北,古牟国也。春秋时,牟人朝鲁,故应劭日:鲁附庸也。俗谓是水为牟汉也。”《水经注》:“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日莱芜。”莱芜谷指淄水源头的莱城区苗山镇东的北文子县村至淄川的莱芜谷口,两山夹水,名莱芜谷。公元前567年,齐灵公出兵灭掉了位于昌乐、潍河的莱子国。莱子国民众大部迁到胶东半岛,新建了莱子国,一部分向西跑至莱芜谷这片荒芜的地区,故称莱芜。或许国确为齐破,但齐破后主动迁到福山(不是离散逃奔?)《通典州郡典记载》:登州今理蓬莱县。春秋牟子国也。战国属齐。秦属齐郡。汉以下并属东莱郡。大唐武太后分莱州,置登州,或为东牟郡。领县四唐《元和郡县图志》载:“东牟故城在文登县西北一百一十里”。依方位与距离核查,则今县城近是东牟县治。宋初《太平寰宇记》谓此汉牟平县治所,在今蓬莱县“东南九十里故城”。其地属今福山区境,一般认为即今该区古现村,此牟平县与当时的东牟县仅系邻县。与今牟平县境并无关系,但今牟平县名却渊源于该县。后世文献,如《元和郡县图志》而下的诸地志,相传以为汉牟平县的得名,系因县治“在牟山之阳,其地夷坦,故曰牟平”,据此,汉时的牟平,当在今福山区境。但今牟平县城西北亦有牟山。《大明一统志》有记载。这可能是因后世牟平县治移此,山名随之迁指的缘故。《风俗志》载:“牟子国,祝融后。”《左传》载:牟氏“祝融之后,春秋时,附属鲁国。”牟子国,祝融之后,后因氏焉。汉有太尉牟融。(《广韵》十八《尤》,《通志·氏族略》,《通鉴注·汉纪》三十七)《炎黄氏族文化考》:“释来牟,小麦之种,相传自天而来,故呼日来。最早种小麦的部族,自称莱族。大麦之种,其呼日牟者,以原为牟族所播植,因以族名称大麦为裾。此两族之后混处山左各地。今之莱芜,即来牟两族合名。”《山东古国考》载:“莱芜是因莱族与牟族杂居得名,古读牟为重唇音,声与芜相似,转写为芜。”
莱芜市抗日英雄人物
杨靖宇
人物生平
杨靖宇像
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牺牲后,当残忍的鬼子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也无不为之震惊。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三)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今驻马店市驿城区)李湾村穷苦农民家庭。在东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化名张贯一、乃超。1932年赴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时,改名杨靖宇。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杨靖宇将军的的事迹被编写入小学课本中和电影。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改名
没有改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是山东省首批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截止2023年6月18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并没有改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占地1167亩,设有11个系、开设46个高职招生专业,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