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谁是当今国内著名的神经内科医生
协和医院神经科名医介绍
王长华
王长华,神经内科学教授,女,1936年生,江苏丹阳市人。1960年毕业于上海市第一医学院医疗系,长期以来坚持在医疗、教学工作第一线。有比较丰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教学经验。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脑血管疾病,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并针对病因采取预防措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对内科疾病的神经系统合并症有较多的钻研,尤其是对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以及甲状旁腺等疾病的神经系统表现等。近年来从事脑脊液细胞学研究,是全国脑脊液协会委员,十年来的研究工作对推动神经科临床疾病诊断和研究做出了贡献,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囊虫病、出血性脑血管病、脑肿瘤、脱髓鞘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对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护有重要意义。
刘秀琴
刘秀琴,神经内科学教授,女,1939年出生于吉林市,1964年自吉林医科大学毕业(现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从事神经内科临床38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院内、外会诊中,对疑难、重症病人的诊断及治疗予以指导。多年来圆满的完成了各种形式的医学教学工作,悉心指导年轻医生的工作。自1976年开始从事临床脑电图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并在该领域及癫痫等方面从事临床研究。
汤晓芙
汤晓芙,神经内科学教授,女,1930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原籍广州花县。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理学院,195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学院,1991年以来任博士生导师。从事临床神经病学近四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医学基础理论扎实,对于治疗神经性病患知识渊博,深受患者的好评和赞誉,在临床神经病学,尤其是对神经肌肉病以及神经电生理,特别是肌电图、神经电图及脑诱发电位方面的研究很有专长。
李舜伟
李舜伟,神经内科学教授,男,上海市人,1936年生,195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89年任硕士生导师,1992年任博士生导师。从事神经科工作四十余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博采国内外学术专长,形成一套独特的思维模式,善于诊断和处理临床工作中疑难杂症。对神经科药物比较熟悉和了解,有时出奇制胜地解决患者的问题。鉴于目前精神心理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日益增多,在与呼吸内科、心脏内科、消化内科、免疫内科协商后,决定开设心理生理疾病诊治中心,为解除由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内脏功能障碍患者做出应有的努力。
张振馨
张振馨,神经内科学教授,女,1942年生,浙江余姚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六年制),硕士研究生导师。从医37年,在诊治各种神经科疾患中解决了很多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国内最早诊断并报告高钾性周期麻痹,先天性副肌强直和帕金森叠加综合征。70年代,开始癫痫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首先报道国产硝基安定和氯硝安定对癫痫的治疗作用。在协和医院成立“记忆障碍和帕金森病研究中心”,为方便患者得到及时诊治而开展预约门诊。
吴立文
吴立文,神经内科学教授,男,1946年7月出生于江苏扬州。1968年毕业于西安第四军医大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并获硕士学位。1996年硕士生导师,2002年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为临床神经病学、脑电图学及临床癫痫病学。1994年回国后一直从事神经科临床工作,在我国首次报道了儿童良性中央颞区癫痫的长期预后及临床特点,对睡眠大发作的病人进行了系统全夜睡眠脑电图监测,在国外知名杂志上首次发表了福山型肌营养不良合并中央颞叶脑电图局灶性放电的病例。在国内率先开展常规及长时间录像脑电监测,共监测到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500余次,使脑电图对癫痫诊断的阳性率由过去的40%提高到82%。临床工作中使用抗癫痫新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在正确定位的基础上开展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使病程在10年以上的患者获得了痊愈。
杨荫昌
杨荫昌,神经内科学教授,男,1941年9月生于北京市。1965年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六年制本科毕业,从事神经内科工作37年,临床经验丰富,基础知识全面、扎实,有清晰的临床思维,擅长急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及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播散性脑脊髓炎、多发性硬化、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等)的诊断和治疗,对神经系统疑难杂症的诊断和危重病人的抢救亦有较强的能力。
赵葆洵
赵葆洵,神经内科学教授,男,生于1918年5月,原籍北京。1940年获燕京大学理学士学位,1943年获北京大学医学士学位。1943年后从事神经精神科及内科专业工作,多年从事医疗、教学、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不少成绩,解决了很多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且医疗态度认真负责,深得病人的信任和爱戴。是国家第一批硕士和博士导师。从医五十余年,在医、教、研工作中均做出重要成绩,是我国知名的神经病学专家。
徐文璇
徐文璇,神经内科学教授,女,1932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196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40年来一直从事神经科临床医疗与研究工作。曾承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本科和护理系的临床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专业理论扎实,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工作认真负责,能为疑难重症患者排忧解难。曾多次成功地抢救了多种危重病人,使他们转危为安免于死亡。例如严重的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危象等患者的急性呼吸麻痹、严重器质性脑病、急性昏迷病人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问题等。几十年来从未发生过任何医疗事故及差错。
郭玉璞
郭玉璞,神经内科学教授,男,1928年1月出生,吉林九台人。1952年毕业于长春第三军医大学医疗系,博士生导师。临床工作中善于运用神经病理基础知识与临床工作结合应用现代技术开展周围神经活检和肌肉活检的临床病理诊断,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主持神经科神经病理实验室工作多年来参加北京市神经科临床病理讨论会,提供的病例颇受好评,如神经病理方面多发性硬化,同心圆性硬化。
黄一宁
黄一宁,神经内科学教授,男,广东惠阳人,1955年出生于广西南宁。1977~1982年就读于广西医科大学医疗系,198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博士生导师。他对神经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全面,对神经科学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对肌电图、诱发电位、脑电图、颅脑超声、神经影像学等均有较深的造诣,能解决疑难病例的诊治。现在主要进行脑血管病的研究。
黄惠芬
黄惠芬,神经内科学教授,女,1928年4月25日出生于安徽休宁县。1955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六十年代初跟随著名神经精神病学教授许英魁学习神经病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事神经内科专业近四十年,以临床医疗工作为主,同时兼作教学、科研工作。专业基础理论较扎实,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工作认真负责。曾为很多的外地或边区患者排忧解难,使长期诊断不清或误诊的疾病迅速得以确诊,获得良好疗效,深受病人爱戴和尊敬。
曹玉珍
曹玉珍,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女,1944年生,1967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工作逾35年。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凭借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医疗经验,能够准确及时地诊断、抢救和治疗神经内科的急危重症病人。
崔丽英
崔丽英,神经内科学教授,女,1956年12月27日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1977年12月进入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1986年9月考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1988后转为博士研究生,从事神经病学和临床神经电生理的研究,1991年7月博士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她作为神经科医师已经20年,能够全面掌握神经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神经系统的各种疾病诊断治疗与抢救有较丰富的经验,如抢救重症肌无力危象、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人伴有呼吸肌麻痹、癫痫连续状态、静脉窦血栓形成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早期溶栓等。能够解决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治。
谭铭勋
谭铭勋,神经内科学教授,男,1925年3月出生,山东掖县(现改名菜州)人。1942~1948年于国立中正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临床医疗、高干保健、医大教学和科研工作。专长临床神经病学和老年神经病学,尤其在脑血管疾病和帕金森病等老年神经疾病方面造诣较深。
万杰医学院改名了么
1月26日讯今天下午,青医附院首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原先的万杰医院改名为“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东区”,从明天起,以“小综合、大专科”为特色的青医附院东区将正式开诊。
今天
上午,记者在青医附院东区看到,崭新的招牌已安装好,药房的药品、急诊的设备全已到位,员工们正在忙着做开业准备。苗志敏院长告诉记者,青医附院这次并购用了3.5亿,而并不像外界所讲的五六个亿。目前东区占地面积105亩,一期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床位515张。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崂山区的核心地段原来缺乏一家成规模的医疗机构,周边的几家医院服务半径难以覆盖整个崂山区,特别是以区政府为核心的周边区域,而青医附院东区的开诊有望扭转这一局面。
青医附院东区将被打造成一家“小综合、大专科”的医院。
青医附院东区开设了预防保健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传染病科、肿瘤科、急诊科、麻醉科、医学检验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重症监护室、感染管理科等业务科室,可完成急危重病抢救、常见病诊治等医疗工作。在“小综合”的医院规划以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微创外科治疗中心、肿瘤诊疗中心、妇儿生殖医学健康中心、急救中心五大中心为特色,带动临床学科的快速发展。
与其他医院不同的是,新建成的东区病房将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分为 VIP病房和普通病房两种,从而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
青医附院目前已抽调了资深专家及学科骨干共320余人进入东区。
“进驻东区的医护人员主要是从本院调拨,当然还有一部分是招聘来的。”苗志敏院长告诉记者,为了满足扩张,医院已经做了两三年的人才储备,目前青医附院有博士200余名、硕士500余名,专家的数量完全可以满足两院的需要。到东区的患者都可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的服务。
两院区发展将各有偏重。比如将把肿瘤科放在东区重点发展。
记者打探获悉,青医附院资深专家门诊、创伤外科以及普外、妇科、泌尿三个科室的微创科将“整体迁移”到东区。
原先223路总站在万杰医院,“万杰”被青医附院并购后也相应取消。那么东区开诊后,公交车是否会重新“开张”?
苗志敏院长告诉记者,这属于一个遗留问题。当时万杰医院将一部分土地免费出让,用作公交车的终点站,而被青医附院收购后,这块土地自然也被收回用作医院建设用,此站的公交线路也暂时取消了。“交通问题我们已经向市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反映,希望和有关部门进行协商,重新通公交车,而这也是解决市民看病难的一个重要途径。”
今天记者了解到乘 312、313、314、125、102、362、230、375路车在银川路站下车后,步行10~15分钟可到达东区,乘坐223路车在浮山后四小区下车离东区也比较近。
东区正式开业后,将进行为期一周的义诊,免收门诊挂号费,并在半年内优惠门诊放射、检验、超声、心电检查费用15%。(记者江翡翡实习生韦丽丽)
上海有哪些医科大学
上海的医科大学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都是一本,没有二本的,详情如下:
一、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始建于1927年,原为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是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1932年,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国立医学院。1939年,抗战爆发后,学院内迁至云南昆明;1940年辗转迁至四川重庆。抗战胜利,学院迁回上海,于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85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定名为上海医科大学。
/iknow-pic.cdn.bcebos.com/35a85edf8db1cb13202d20bdd054564e93584bd3"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35a85edf8db1cb13202d20bdd054564e93584bd3?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
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入选中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示范中心学科组长单位、上海市卓越医学教育计划专家组组长单位、全国法文医学特藏中心。
三、同济大学医学院
同济大学的医学教育源远流长。1907年成立的“德文医学堂”是同济医学专业的开端,也是同济大学的雏形。历经百年沧桑,在新世纪之初,医学重新扎根于同济大学,在原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同济大学医学院”。
此后同济大学的医学专业成为重点建设的学科,走上复兴之路。同济大学医学院通过“分段要求、贯通培养、坚持标准、合理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有社会责任感、能引领学科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四、第二军医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TheSecon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简称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国家“211工程”、军队“2110工程”和原总后勤部“53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军队研究生培养重点建设院校,是军队3所设置研究生院的单位之一,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首批开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校。
入选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外军医学留学生培养基地。在沪附属医院有上海长海医院、上海长征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
五、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创办于1956年,简称“上中医”,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是教育部与地方政府“部市共建”的第一所中医药院校,也是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首批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和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标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地。
入选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与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合署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