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说中途主角改名问题
这个看你整部小说中主要用那个名字!其实作为作者在构思一本小说中名字最好不要出现俩个!根据你的问题,你可以把你前面几章中那个主角名字设置成一个代号。举个例子,比如前几章主角是个杀手,这样主角可以叫修罗,鬼手,暗影等等等。。。。。。后面在用那个真名...
辣目洋子恢复本名李嘉琦,当初她为何要改名
8月31日,辣目洋子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则文案,她表示从现在开始,她将舍弃“辣目洋子”这个艺名,改回她的本名李嘉琦。辣目洋子还说明了自己改名的原因,称之所以改回原名是听从了妈妈的话,一切还是本来的好。辣目洋子还说,如果感觉不适应的话,也可以叫她小辣。明星改名在娱乐圈中是很常见的事情,因为换一个名字可以有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我们接下来分析一下她改名的原因吧。
当初改名为辣目洋子的原因
辣目洋子原本的名字叫做李嘉琦。辣目洋子出生于内蒙,大学生活则是在重庆度过的。一六年的时候一则由辣目洋子担当主人公的搞笑视频《扯客》在网上发布,该视频发布之后也是引发了不少关注,被这则视频逗笑的观众也开始关注起辣目洋子。而“辣目洋子”这个名字只是她做网红时取的艺名,后来凭借搞笑视频火了之后,她逐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辣目洋子”这个特别的名字也与她强烈的个人风格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个名为李嘉琦的本名曝光之后也是引发了不少讨论,因为它与李佳琦这个名字同音。为此不少网友纷纷调侃要去改名,借此“火”起来。我想这应该也算是她改名的其中一个原因吧。
现在改名为李嘉琪的原因
9月1日中午,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汪海林,发了一条微博动态,解释了辣目洋子改名的原因。他说辣目洋子必须要叫回“中国名”,因为这是广电总局要求的,叫外文名或近似外文名的艺名,将不被允许。
可能有利于他接下来的发展
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规定,相信这样肯定是有道理的。我觉得我们也不必太过于关注,毕竟也不会因为改个名而改变人生,希望她接下来的发展越来越顺利,事业步步高升。
朝花夕拾原名是什么,为什么要把它改名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鲁迅将故事集的原名《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不仅在于更为形象,富于诗意,从而增加了文学色彩,文学性和艺术性更高,更符合文学作品题目的要求,还在于作者回忆他的童年的时候,虽然时光已经逝去,记忆以不那么清晰,但仍然有许多美好、值得留恋的事情,让人难以忘怀。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
“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鲁迅先生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扩展资料:
经典哲理童话《小约翰》完成于1887年,堪称“19世纪的《小王子》”,一经出版便风靡欧洲。鲁迅称誉其为“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并借其拒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小约翰》的中文新译本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用现代的语言重新为读者介绍这部被称为“《小王子》姊妹篇”的经典童话。
《小约翰》影响了中外很多作家,鲁迅就是其中之一。一个世纪前,鲁迅发现、翻译《小约翰》,并借其拒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又在《小约翰》影响下,催生创作了自己唯一暖意的作品集《朝花夕拾》。
1906年,日本留学的鲁迅,偶然在东京书店买来的德文文学杂志中发现了《小约翰》,非常喜爱。20年后,鲁迅克服重重困难将该书译为中文出版(首印于一九二八年一月,北京未名社出版),为中国读者送上一份精美的精神食粮。
鲁迅认为,《小约翰》“是一篇‘象征写实底童话诗’。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因为作者的博识和敏感,或者竟已超过了一般成人的童话了……我也不愿意别人劝我去吃他所爱吃的东西,然而我所爱吃的,却往往不自觉地劝人吃。
看的东西也一样,《小约翰》即是其一,是自己爱看,又愿意别人也看的书。”书稿出版后,鲁迅多次撰文“《小约翰》是一本好书”,希望它能受到重视,并能对中国文学产生积极影响。
1927年,刘半农受瑞典汉学界之托,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台静农征询鲁迅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
回信说:“静农兄: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鲁迅1927年9月25日致台静农信)
著名鲁迅研究学者孙郁在《一个童话》里说:“这一本书,直接催生他的《朝花夕拾》,我甚至觉得,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是他译过《小约翰》后的一种自我追忆。”
新华网——它催生鲁迅的《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