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的明星有哪些呢
我们来看看明星们早期的改名经历吧,明星他们认为改名真的可以改变命运,谁说不是呢?你相信它,它就是真的!
真名:李振藩艺名:李小龙
为了要让孩子名震美国三藩市,李小龙的父亲在儿子于当地出世时,特别为他取了"李振藩"这个名字。"李小龙"这个名字是他九岁时演出电影《细路祥》时,导演为他取得艺名。没想到他后来不但名振三藩市,还扬名世界各个角落,窜跃成世界级的国际巨星。同时他的出现逐渐改变了西方人认为东方人是"东亚病夫"的观念,更对东方文化充满兴趣。
刘亦菲原名:刘茜美子曾用名:安凤
最早是安风,后来父母离异,随母亲改姓,叫刘茜美子,成为演员后就变成刘亦菲了!自从进入娱乐圈改了名字后,小女子的确是顺风顺水,但是相对负面新闻也不少,很多人对她的身世和学历以及年龄穷追不舍,这叫神仙姐姐有点儿吃不消,最近又传出她开始恋上“小旋风”,不知道神仙姐姐有没有梁洛施的福气呢?
刘德华原名刘福荣
刘天王的原名叫刘福荣,很普通的名字,之后改名成“刘德华”是希望自己品德才华二者兼备,内外兼修吗?不过福荣这名字也不错啦,大福大贵的多棒啊,天王!
成龙原名:陈港生
对于成龙来说,名副其实。他在亚洲乃至国际影坛的成就,当之无愧是一条中国龙。也许成龙出生在香港,所以给他冠以了“陈港生”这样一个简单而有意义的名字。但是似乎成龙并不喜欢这个名字,于是自己改了名字,所以说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看成龙今天的成就,所有人都会说改的好。
杨钰莹原名:杨岗丽
杨钰莹出道时叫杨岗丽,她录的第一盒磁带的署名也是杨岗丽。一两年过去了,杨岗丽仍然默默无闻,于是改名“杨钰莹”,果然大红大紫。
盘点一下改名的明星:
成龙——陈港生
刘德华——刘福荣
李玟——李美林
冯德伦——冯进财
关之琳——关家慧
陈慧琳——陈慧汶
熊天平——熊威
萧蔷——萧秀霞
徐若瑄——淑娟
陈晓东——陈卓扬
陶喆——陶绪忠
舒淇——林立慧
言承旭——廖洋震
伍佰——吴俊霖
孟庭苇——陈秀玫
白百合——白百何
萨顶顶——周鹏
萧雅之——萧亚轩
李冬学——李元
蔡依林——蔡宜凌
何晟铭——何敏
汪涵——汪建刚
重庆古称渝州后谁改名为重庆
重庆古称渝州后宋光宗赵惇改名为重庆。重庆古称渝州,北宋崇宁元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重庆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多年,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又简称渝。重庆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
重庆:
简称渝,别称山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重庆地处中国内陆西南部,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金融、科创、航运和商贸物流中心,国家物流枢纽,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联结点以及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既以江城、雾都、桥都着称,又以山城扬名。重庆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等。旅游资源丰富,有长江三峡、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喀斯特和南川金佛山等景观。
长安为何要改名为西安,谁改的
长安改名为西安,名气上没有长安大,但没有办法因为古人并不明白“旅游经济”是什么东西。古人在给一座城市取名字的时候,更多的还是立足于政治考量。
刘邦
“长安”这个名字最早是刘邦改的。刘邦建国后,把都城建在那里,其实也是很费脑筋的。项羽为了衣锦还乡,把他的王都建在彭城,因而成为一个短命的政权。刘邦当然不会跟着项羽学,不会把都城建到沛县或者偏僻的汉中去。
当时最好的选择,肯定是在秦朝的都城咸阳。毕竟咸阳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不仅有“百二秦川”提供丰富的出产,还有函谷关这样险峻的关隘拱卫。当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始终打不进关来,就是因为有这么一个险要的地势。
定都咸阳刘邦也不踏实。一来,秦朝是一个短命王朝,似乎并不是很吉利。二来,项羽到咸阳的时候,放了一把火,把咸阳烧得差不多了。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把都城定在离咸阳不是很远的长安。那里原先就有一个长安乡,刘邦就把这个名字作为都城的名字,“长治久安”,不重蹈秦朝的覆辙。
刘邦没想到,虽然他建立的汉朝并没有千秋万代延续下去,这个长安都城却一直留了下来,成为后世王朝在选择都城的时候的第一选择。虽然历史上先后在长安建立的那些皇城,都不存在了,但是后世又不断地复建。到了隋唐时期,长安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代。
长安在唐末及五代的时候,多次遭到焚毁。后来宋朝建立,本来赵匡胤也有想法要在长安建都的,当然他也提出过要在洛阳建都。由于当时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北方。再加上生态环境的破坏,粮食出产地,主要来自于江南和四川。以赵光义为首的皇亲权贵,贪图享乐,最终并没有迁都到长安,而是把都城建在了开封。
元朝建立后,由于元朝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他们定都的地点,肯定就不会是中原王朝最习惯的长安,而是既有北方特色,又有南方特色的燕京(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既然已经确定燕京(大都)作为他们的都城,就要弱化长安作为汉人王都的意义。当时忽必烈把他的第三子封为安西王,镇守在长安一代,并在原先长安城焚毁的地方,修建安西王府,改称安西国。这个“安西”,显然就是把长安作为元朝西边来加以安定的意思,而不再具有政治上的中心地位。
后来又发生了安西王造反的事情。显然,元朝想让通过藩王来安定西边,并没有起到作用。于是,元朝统治者在在平定了安西王之乱后,就把安西国给撤了,改为奉元路。这个“奉元”,就包含了维护元朝中央集权的意思。
朱元璋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在平定南方以后,派徐达等将领北伐。徐达攻下奉元路后,朱元璋把奉元路改为西安府,“西安”的名字就这样出现了。
“西安”和“安西”看起来是同一个意思。侧重点不同。“安西”是一个动作,“西安”是一个结果。朱元璋改这个名字,似乎要高明一些,他需要的是大明帝国西边安定这个结果,不需要那个过程。虽然他把他的次子朱樉安排在这里就藩,但有这个结果,也就不会重蹈前人覆辙了。
也就在明朝,西安还有机会改回“长安”的。当时朱元璋想迁都西安,专门安排太子朱标前往考察,并对西安城进行修缮。如果这个动议最终能够成行,“西安”这个名字,肯定是会重新恢复成长安的。京城的地方自然是中央,而不是西边,叫“西安”显然是不恰当的。
可惜的是,朱标从西安城回到南京后,很快就生病去世了,这让朱元璋非常伤心,迁都的想法,也就打消了。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朱允炆,并迁都到燕京,并把燕京改为北京后,北京自然就成了全国的中心。此后,西安只在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的时候,短暂地作为首都,后来就没有再成为国都,当然也就没有再改回原来的名字“长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