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西镇历史沿革
临西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当时设立了童村公社。这一阶段标志着临西镇历史的初步阶段。随后在1984年,童村公社改名为城关镇,显示出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转变。进一步的发展发生在1989年,城关镇正式更名为临西镇,标志着镇域的进一步稳固和发展。
至1997年,临西镇的面积达到了40.8平方千米,人口数量达到了3.6万人。这个时期的临西镇已经拥有广泛的地域覆盖,包括童村、西马鸣堂、东马鸣堂、庄科、周楼、东倪庄、陈林、史洼、王路寨、林沟、高村、仓上、陈庄、郭村、潘村、前堤口、后堤口以及龙旺等18个行政村。这些村庄共同构成了临西镇的行政版图,镇政府设立在环城北路,体现了其行政管理的核心位置。
这18个行政村不仅反映了临西镇的地域结构,也见证了其人口和社会发展的多元面貌。从最初的公社到城镇再到现在的临西镇,每一步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和变迁的故事。
扩展资料
临西镇地处河北省东南部临西县城区。面积40.8平方公里,下辖18个行政村和四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1158人,基中农业人口26996人,居民人口14562人。
临西县历史沿革
临西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属于晋国的领地。战国时期,它隶属于赵国。秦代时,临西县隶属于巨鹿郡。西汉时期,清渊县在此设立,位于现今山东省冠县东北部的清水,隶属于冀州魏郡。三国时期,魏国在黄初二年(221年)将魏郡的一部分地区析出,设置了阳平郡,并管理清渊县,阳平郡隶属于冀州。到了晋代,清渊县更名为清泉县,归属司州阳平郡;东晋后赵建平年间,清泉县改名为临清县,并迁移到今冠县清水东,归司州建兴郡管辖。
北魏时期,临清县再次更名为清渊县,同时在今临西县地区增设临清县,治所在今临西县城西南的仓上村。两县最初隶属于相州阳平郡,后来在东魏天平元年(534年)转隶司州阳平郡。到了北齐时期,临清和清渊两县合并为一个县,再次称为清泉县,县治依旧设在临清城,归属司州清河郡。隋代,清泉县再次更名为临清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今临西县设置了沙丘县,临清和沙丘均隶属于清河郡。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沙丘县并入临清县;大历七年(772年),临清县西部又设立永济县,但不久后废止。临清与永济县均隶属于河北道贝州。五代时期,临清县依然隶属于贝州。到了宋代,临清县曾短暂并入宗城县(今威县),后来重新设立,归属河北东路大名府。金代后,临清县归属大名府路恩州。元代,临清县属于中书省濮州。
明代,临清县在洪武二年(1369年)迁至临清闸,景泰元年(1450年)又在临清闸东北三里建城作为新治所。弘治二年(1489年),临清县升格为临清州,属于山东行省东昌府。清代,临清州的辖域沿用至今,归山东省东昌府管理,直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为直隶州,统辖武城、夏津、丘县等三县。民国时期,临清州降为临清县,后由山东省多个道管辖,直到1928年直属山东省。抗日战争期间,临清县被划入冀南区抗日根据地,归属冀南区十三专区,抗战胜利后归属冀南区一专区。1948年,临清县设立了临清市,与临清县同属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临清县和临清镇曾先后归属河北省和山东省,最终在1952年至1963年间,临西县在卫运河以西地区设立,归属河北省邢台专区,直至1993年并入邢台市管辖。
扩展资料
临西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邢台市东部,西望太行,东瞻岱岳,地处冀鲁平原腹地,东与山东省临清市隔河相望,南与馆陶县毗邻,西与邱县交界,北与威县、清河两县接壤。总面积为542平方公里。辖4镇5乡299个行政村,总人口达31万人。临西县的县城位于童村。
河北抗战老区邢台临西县
河北抗战老区:邢台临西县
县域概况
临西县位于华北平原和河北东南部,东和东南部隔卫运河与山东省临清市相望,西南毗邻馆陶县,西依丘县、威县,北接威县、清河县。西望太行,东瞻岱岳,地处冀鲁平原腹地,辖5镇4乡,299个行政村,35.6万人口,面积542平方公里。
临西地处冀南平原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属东部季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大陆性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年平均降雨量841.4毫米,年无霜期193天。水资源充足,引黄济津渠道在县境内东部穿过,水利设施齐全,排灌设施配套,为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保障作用。全县有耕地59万亩,推广优质小麦30多万亩、总产1.2亿公斤。玉米25万亩、总产1.25亿公斤。棉花22万亩,总产1800万公斤。2009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临西境内板块成西高东低,平均海拔高度33米。西部最高,海拔在36米;东部最低,海拔在27米。临西县是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四省的交通咽喉,交通便捷,京九铁路在县内通过,境内设有客、货站,东西近邻京广铁路、京沪铁路、京深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邢临高速公路、106国道、105国道,邯临,邢临两条省级公路贯穿全县。临西县城驻地临西镇,北距首都北京344公里,偏西北距省会石家庄市158公里,西距邢台市90公里,东距山东省临清市18公里。交通方便,来去畅通。
临西县原一直属山东临清县。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析山东临清西境,权置临西工委,归河北管辖。1965年3月27日正式设县,以其居临清之西故名临西县。临西是元代科学家、世界轴承鼻祖郭守敬的出生地,也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吕玉兰的故乡。
血与火洗礼的昨日临西
临西历史渊远流长。千百年来,朝代更迭,世事沧桑,淳朴智慧的临西人民和平时期,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建设家园。战争年代,则操戈奋戟,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及外敌入侵的壮歌。
临西是有党的活动比较早的县份。1926年临西有了第一个共产党员张干民。1926年10月,张干民在临西县下堡寺农村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中共临清支部。
1939年,中共临西工委成立,在党的领导下,临西人民采取游击战、地道战等多种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与敌人浴血奋战,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消灭了敌人。1940年,临西人民在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的率领下,投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讨石战役”等战斗,从侵略者的铁蹄下和顽固派的手中夺回大片国土。1941年四五月间,在冀南军区的领导下,冀南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杨宏明和政治部主任孙毅民发起了临西战役。经过18天激烈战斗,消灭伪军2000余人,临西地区的局面为之一新。1942年4月29日,疯狂的日军对冀南发动了“四二九大扫荡”,对临西实行“铁壁合围”。在反“扫荡”中,杨宏明和孙毅民及几百名抗日将士牺牲在临西摇鞍镇。为纪念这两位民族英雄,临西一部及附近几个县的一部曾改名宏毅县。正是由于这些抗日志士奋不顾身的战斗和牺牲,才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临西成为支援南下各路大军的重要供给地。临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出兵、出粮、出干部,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临西老区为共和国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