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历史沿革
象山县,这座历史悠久的地方,其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先民已在当地繁衍生息。在古代,象山曾属于春秋时期的越国鄞地,汉代时分为鄞县和回浦(后改名章安),唐初则分属宁海和鄮县。唐神龙二年(706年),象山正式立县,以其命名,位于台州,后在广德二年(764年)改隶明州(明代改称宁波)。
进入民国元年,南田县成立,象山东溪岭以南地区曾短暂划归,但次年即取消。1940年,南田县并入三门县,直至1949年7月8日象山解放,成立了县人民政府,归属宁波专区。1952年,南田重新划归象山,随后历经多次行政区域调整,象山在1983年成为宁波市的下属县。
在解放初期,象山分为4个区、2个镇和18个乡,到1985年,行政区划有所变动,全县共辖5个区5个镇32个乡。1992年,实施撤区扩镇并乡,县境内的行政区域进一步简化,至2000年,象山县已划分为14个镇和5个乡,而到了2002年,行政区划进一步细化,包括3个街道、10个镇、5个乡,以及多个社区、居民区和行政村。
这个区域的变迁见证了象山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其行政区域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多次行政区划调整,为今日象山的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扩展资料
象山县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北纬28°51′18〞-29°39′42〞、东经121°34′03〞-122°17′30〞。总面积6510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175平方千米,海域面积5335平方千米,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21.8平方千米,2008年总人口53.5万人。
象山大白象历史
1.乐清白象乐东的历史
相传北白象镇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镇西的小山地势呈西北向东南倾斜,形若象鼻,故名象山。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在象山建白塔院,故又名白塔山。白塔山上有一座“白塔”,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将“白塔”改名“白象”并以此名镇,意取白塔之白,象山之象。镇内水网密布,乐琯运河东北段、乐琯运河西南段、樟河、南河及东河等5条大河呈辐射状汇集于白象大桥头,素有“五龙抢珠”之美称。民国21年(1932)建立白象镇公所。1950年设白象区,1956年撤区称镇,1958年建立白象管理区。1961年与茗西管理区合并为白象公社。因与瓯海县白象公社重名,1982年10月改称为北白象公社。1983年建立北白象乡。1985年4月经省人民***批准为建制镇。1992年撤扩拼,由原北白象镇、三山乡、茗屿乡、万家乡、洪渡桥乡合拼为现北白象镇。
2.浙江省象山县内各地区地名的由来象山的由来【民间故事】
很久以前,天上有一头大白象,是玉皇大帝的坐骑。大象总想到凡间去走走,只是天有天规,不能私自下凡。
这一天,大象在南天门口吃草,见守门金刚在打瞌睡,其就偷偷跑出南天门,向下一看,正好看到大海边上一个好看的小岛。其想:凡间有介好的地方,我要是能去游玩一下多好啊!一动心,也不顾啥天条,摇身一变,变成一个小后生驾起祥云,一会儿就降落在岛上。
岛上一个老头看到这个陌生的人,便上前问道:“你从哪里来,叫啥名字?”大象脑筋一动,答道:“我叫阿祥,在海上抲鱼,让大风刮到这里来了。”老头看其衣服破旧,就讲:“侬住到我屋里去吧!我屋里只有阿拉两老,交关冷清。”阿祥说:“那我就做你的儿子吧!”老头蛮喜欢,高兴地把阿祥领回家。阿祥再也不想回天上去了。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凡间过了一年半,大象私自下凡的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龙颜大怒,下令天将去把大象捉回。一天黄昏,阿祥抲完鱼,打算回家。突然,天空响雷闪电像要塌掉一样,阿祥晓得不好,连忙奔跑回家。两老见其慌慌张张的跑来,问其出了啥事?阿祥眼泪汪汪,勿讲闲话。天将已闯进院子,两位老人吓得昏倒在地。大象跑到海边,回头看了看两个亲人,叹了口气,纵身向海里跳去。只听“轰”的一声响,海面升起一座山,把大陆和小岛紧紧连在一起,成了一个半岛。
后来,这地方住的人多了起来,就把其称为“象山”。
丹城的由来【民间故事】
从前,有个山东人叫徐福,跑去跟秦始皇吹牛,他在海上遇到一位大仙,大仙把他带到东南方的蓬莱山。山上有一座非常好看的宫殿,他急忙跪在大仙脚下,请问大仙,秦始皇怎么样才能得到长生不老的仙药。大仙说:只要始皇能送来童男童女,能工巧匠,就能得到。”
秦始皇听了竟然相信了,非常高兴。马上下旨全国,征收三千童男童女,三百技艺最好的能工巧匠和各种种子、家畜、农具等,一起让徐福带到蓬莱山,去取回长生不老的仙药。
徐福只好硬了头皮,从山东下船出海。只是他知道世界上哪有什么神仙和不老药呢?现在只得听天由命,让船在大海里漂。也不知漂了几天几夜,忽然看见海中有一高山,山上长满又高大的树,确实是个难得的地方。他就对船上的人说:“这就是蓬莱山。”
徐福把大家带到了山上,造了一座道观,又在山下挖了口水井,打算在这里长期隐居下来。不料第二年,秦始皇南游发现他在这里隐居,这可是要满门抄斩的大事,于是,徐福连夜带了童男童女、工匠,慌慌张张下船逃跑。后来漂到现在的日本,才定居下来。蓬莱山留下了徐福建造的道观和水井。
后来,有个叫陶弘景的道士满世界云游,求仙炼丹。发现了蓬莱山和山上的道观,山下的水井。他就住了下来。取了井中泉水,到蓬莱观炼丹。还把自己的像,画在观内墙壁上。
到了唐朝,象山县建立了,县城就设在蓬莱山下的彭姥村。以后,有人在蓬莱山上挖出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蓬莱观和水井的由来。人们根据碑文记载,把蓬莱山改称丹山,造了炼丹亭,重建了蓬莱观,塑了陶弘景的像,把陶弘景炼丹用的水井,取名为“丹井”,蓬莱山下的县城称为“丹城”,一直沿用到今天。
石浦的由来
石浦是古镇,宋范成大的《吴郡志》上已见此名。清《淤南志》称石浦为“视县诸镇,名最古亦最著名。”据现有资料考查,石浦成镇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从前,石浦不叫石浦,叫宋里,那为什么后来叫做石浦呢?宋里镇上出了一个状元叫卫泾。卫泾小的时候是在宋里镇上的一家叫友顺堂的私塾里读书的。卫泾一考上状元,乡里的豪富士绅纷纷上门拜见,送礼贺喜,谁知卫泾谁都不见。大家眼见马屁拍不上,这些人急得团团转,其中有一个机灵的乡绅向卫泾身边的师爷打听,如何才能讨好卫泾状元?师爷说:“卫老爷曾经说过他小时候在友顺堂里读书,友顺堂的老师有恩于他,但是老师已故,无以为报,他想在这儿建一座衣冠冢,以表示勿忘之心。还说衣冠冢最好选用太湖之石叠成像小山一样。”当地士绅得到了这一消息后,欢喜得不得了,立即把友顺堂对面的小石桥改名为状元桥,并纷纷出资疏通大华浦,安排了大批船队,日夜赶装太湖石,大华浦顿时一片繁忙景象。卫状元见此情景,高兴得哈哈大笑,连声说:“这地方分明是运石之浦。”从此,大家开始称宋里镇为石浦镇。
3.象山的名字怎么来的很久以前,天上有一头大白象,是玉皇大帝的坐骑。大象总想到凡间去走走,只是天有天规,不能私自下凡。
这一天,大象在南天门口吃草,见守门金刚在打瞌睡,其就偷偷跑出南天门,向下一看,正好看到大海边上一个好看的小岛。其想:凡间有介好的地方,我要是能去游玩一下多好啊!一动心,也不顾啥天条,摇身一变,变成一个小后生驾起祥云,一会儿就降落在岛上。
岛上一个老头看到这个陌生的人,便上前问道:“你从哪里来,叫啥名字?”大象脑筋一动,答道:“我叫阿祥,在海上抲鱼,让大风刮到这里来了。”老头看其衣服破旧,就讲:“侬住到我屋里去吧!我屋里只有阿拉两老,交关冷清。”阿祥说:“那我就做你的儿子吧!”老头蛮喜欢,高兴地把阿祥领回家。阿祥再也不想回天上去了。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凡间过了一年半,大象私自下凡的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龙颜大怒,下令天将去把大象捉回。一天黄昏,阿祥抲完鱼,打算回家。突然,天空响雷闪电像要塌掉一样,阿祥晓得不好,连忙奔跑回家。两老见其慌慌张张的跑来,问其出了啥事?阿祥眼泪汪汪,勿讲闲话。天将已闯进院子,两位老人吓得昏倒在地。大象跑到海边,回头看了看两个亲人,叹了口气,纵身向海里跳去。只听“轰”的一声响,海面升起一座山,把大陆和小岛紧紧连在一起,成了一个半岛。
后来,这地方住的人多了起来,就把其称为“象山”。
4.谁能给我讲讲白象街的历史啊得名说法一说是这里有一尊汉白玉雕塑石象,恰好和南岸玄坛庙一对青石狮相对,这就是民间传说的“青狮白象锁大江”;另一种说法是,当地原有为白象洗沐的白象池,所以取名白象街。
历史沿革白象街上的很多事物和重庆的发展密切相关。史料记载,南宋淳佑年间(1241年—1252年),四川安抚制置使(相当于南宋长江防线军区司令)兼重庆知府余王介曾在这里开设招贤馆,广纳人才商讨抗蒙方略。
1886年,这里成立了重庆最早的有线电报局。1891年重庆开埠后,英、美、日等家在这里开设洋行,形成“金融街”。
白象街15号是1897年宋育仁主办的《渝报》和1924年肖楚女任主笔的《新蜀报》报社旧址。1905年左右,卞小吾、杨沧白、朱叔痴等人集资在白象街上创办了东华火柴公司。
以前这里还有码头,人烟稠密,是重庆的闹市区之一。名人相关除了老舍,在白象街的路上还出现过很多“名人”:1922年,陈毅在重庆《新蜀报》任主笔,和报社同仁在白象街社址前合影;1938年《大公报》迁到重庆后,《大公报》第二任总编辑王芸生便居住在白象街的一个小寓所里;1941年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白象街举行爱国工商界人士座谈会……代表建筑开埠时期老建筑:白象街166号。
建于19世纪末,中西结合折衷主义特风格,重庆开埠时期的沿江街区建筑。重庆海关报关行(大清邮局)旧址:白象街154号。
建于19世纪末,砖木混合结构建筑,高三层,青砖外墙,立面简洁,门窗采用券式结构,木质门窗,细部有西式风格的装饰。美国大来公司旧址:白象街142号。
始建于1850年,整体呈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风格,是白象街最具有特色的老建筑,历史上,这里也曾是汪全泰号丝绸商铺。白象街吊脚楼民居:街沿白象街往东前行,穿小巷,至白象街街背面,可见典型吊脚楼结构。
继续下行可至长江滨江路。
5.石浦镇的历史文化俞士吉(1354~1430):象山人,历经明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先后任监察御使、湖广巡按、侍郎右佥都御史等职,在石浦还保留着他的故居——“侍郎府”。
纪子庚(1865~1933):石浦延昌人,早年营商,家道日裕。好施与,行善举,屡捐资建灯塔、桥梁、码头、学校等,曾资助蔡元培及马叙伦避难福州。
民国总统黎元洪赐“孝义可风”匾,世人称颂“乐善好施”,“急公好义”,被誉为慈善家。任筱和(1876~1944)、任筱孚(甫)(1879~1953):石浦东门岛人。
因家境贫寒,兄弟俩只读了两年书后,奉其母黄氏之命开始从商。先后在石浦、沈家门等地开设宝泰行、大皆春国药号、新协元运输船等。
慈母课子极严,兄弟事母至孝,乡里有难,不吝接济,数十年如一日,将辛勤积蓄付公益事业。先后募建灯塔于台州磨盘山、舟山菜花山、烈表嘴、象山鸡娘山、铜瓦门、三门山等,又与纪子庚建仁义桥、五里桥、三湾路廊、筑路造凉亭修码头。
1927年1月,蔡元培、马叙伦先生避难来象山,任氏兄弟与纪子庚先生一起,用灯塔船、绿眉毛大帆船送至福州。民国33年(1944)筱和病故,乡里感其德,于东门天后宫前,塑立像纪念之。
柯受良:石浦沙塘湾人,有“亚洲第一飞人”之称,为纪念他,人们在老街专门建造了“亚洲第一飞人馆”。渔文化:石浦的渔港、渔区、渔村、渔民、渔宅、渔盐、渔埠、渔汛、渔事、渔行、渔节、渔商、渔史、渔谚、渔俗、渔具、渔服、渔饰、渔船、渔风、渔食、渔市、渔歌、渔号(子)、渔谣等每个渔字都是一本书,都是一笔宝贵的遗产。
石浦渔文化的富集性、典型性和历史性,是其他地区无法取代的。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以石浦为代表展现渔文化的共有三项:石浦妈祖信仰及迎亲习俗,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象山晒盐技艺。
海鲜文化:石浦港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国家中心渔港,早在汉时就被人们认识利用。数以万计的渔船装卸渔货,400多种鱼类、100多种甲壳类、80多种贝类在这里汇聚,色、香、味俱全的石浦海鲜美食,作为中国新八大系列之一的甬菜石浦海鲜是主要组成部分。
海商文化:历史上明州(宁波)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已证实,吴越大量的丝织品和越瓷通过明州港走向世界,而这支庞大的船队自唐朝以来即将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向东南亚、西亚和非洲。象山从北至南的200里航道,是这条丝绸之路的黄金水道,而石浦就是海商文化的桥头堡。
海防文化:元代起即称石浦为“浙洋中路重镇”,明洪武二十年(1387),因地处海防要冲,调昌国卫守御置前、后二千户所,筑堤捍守。石浦所城“南面海,西北依山”,“高二丈,广六尺,周六百有七丈。
辟西、南、北三门。辟水门于(西)北、南二门之侧。
罗以月城,城上雉堞一千九百六十,警铺二十九,敌台十三。”东南开“濠一百十丈。”
下辖石浦巡检司和大金山、后山、前山、下岙、松岙、土湾六烽堠。逢汛期,卫拨游哨兵船防守。
清顺治,改置石浦陆、海二汛。康熙二十三年,仍设官防守,重筑所城。
东、北面相接,长约700米。它一头连着渔港、一头深藏在山间谷地,城墙随山势起伏而筑,居高控港,素有“城在港上,山在城中”之称。
现仍存有金鸡山炮台、二湾摩崖、古城墙、古城门、古炮台、摩崖石刻等海防遗迹。
宁波大红鹰学院改名叫什么
宁波大红鹰学院改名叫宁波财经学院。2018年12月,教育部正式发文确认宁波大红鹰学院改名宁波财经学院。宁波财经学院坐落于浙江省宁波市,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为浙江省首批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示范高校。
学校创办于2001年,前身为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升格更名为宁波大红鹰学院。2018年更名为宁波财经学院。截至2020年5月,学校有本部校区、杭州湾校区、象山校区等3个校区,占地面积1700余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设有13个教学单位。
学校共设有本科专业39个、高职专业5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等五大学科门类。有教职工千余人,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人。
办学历史
1999年5月,经浙江省教委批准,宁波市职业教育专修学院正式更名为宁波大红鹰职业专修学院,当年首次招生555人。2000年1月,宁波卷烟厂决定由下属单位——宁波大红鹰经贸有限公司出资创办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4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建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
2002年5月1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11月,成为全国创办国家级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35所高校之一。2005年,随着国家取消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宁波大红鹰职业专修学院停止招生。
2007年6月,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宁波大红鹰学院。
2013年5月,在宁波市政府的主持协调下,宁波大红鹰教育集团的举办主体由宁波大红鹰投资有限公司(原宁波大红鹰经贸有限公司)变更为宁波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15年,高票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成为浙江省十所应用型建设示范高校之一。
2016年,学校获批成为“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17年1月18日,象山县人民政府与学校共建象山影视学院;11月16日,北京电影学院与宁波大红鹰学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和共建北影影视艺术学院。
2018年12月,教育部正式发文确认宁波大红鹰学院更名为宁波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