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姓家族名人
公孙龙:字子秉,战国时赵国的逻辑学家,是诸子百家中自立其说的一家,古时称为“名家”,“名”大约相当于现代逻辑字中的“概念”。公孙龙有名著《白马论》等。
公孙杵臼,春秋时晋国人,赵盾、赵朔父子的门客。生卒年俱不详,主要活动在晋景公时期(前599-前581年)。他是中国古代著名忠义故事《赵氏孤儿》的主角。
公孙鞅:即商鞅。战国时卫国人。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封商十五邑,号商君,因称商鞅。他先在魏国未得重用,而后投秦孝公主持变法,在两次变法中,他“法不阿贵”,推行新法。在孝公死后,被陷害车裂而死,遗有《商鞅方升》等书。
公孙起:即白起。号称“人屠”,战国四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王翦、廉颇、李牧)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公孙弘:字季,汉朝时淄川人。家贫,以牧豕为业。直到40多岁才学《春秋》杂说。在汉武帝及元光时两度被拜为博士,曾出使匈奴。后在元朔中升任丞相,封平津侯。
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述熟练吏事,治下奸盗绝迹,由是闻名。王莽篡汉,述受任为导江卒正(即蜀郡太守)。王莽末年,天下纷扰,群雄竞起,述遂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是时公孙述僭号于蜀,时人窃言王莽称黄,述欲继之,故称白,自称“白帝”。 以蜀地之物资精练兵卒,四方士庶归附日众,西南夷长亦前来输诚贡献。至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西元二五年),乃自立为帝,国号“成家”,建元龙兴,改益州为司隶校尉,以蜀郡为成都尹,设置三公以下各级职官。公孙述素性苛细,迷信讳谶符命之说,好察小事而忽略大体,即位后,贸然废止铜钱,而设官铸铁钱,致使民间货币不通;霸业未成,即立其两子为王,并分封诸子弟分布郡县,一国政事唯任之于公孙氏,拒阻群臣进谏,由此大臣多心生怨望。光武帝以宇内日渐混一,数遣使劝喻归顺,述怒而不从。建武十一年(三五),汉廷乃派兵征讨,被述所拒。次年,复命大司马吴汉举兵来伐,攻破成都,纵兵大掠,尽诛公孙氏,“成家”为东汉所亡。计公孙述割据益州称帝,凡十二年。 后世称之为“跃马”。杜甫曾有诗云“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公孙度:名豹,字济什,东汉时襄平(辽阳)人。少随父避吏害,迁居玄菟。太守公孙瑛域爱之, 为其求师就学取妻。初为玄菟郡吏,后任尚书郎,升冀州刺史,被诬陷而免官。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当权,度同郡徐荣为董卓心腹,荐度,任辽东太安。度出身低微,为名豪大姓所轻。到任后,惩治豪强,诛杀立威。收襄平令公孙昭,笞杀于市。杀田韶等豪族百余家。郡内怖惧。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 年),度见天下大乱,西击乌桓,开疆扩土,威行海外。分所领辽东郡,为辽东、中辽、辽西三郡。除自领辽东太守外,其余两郡皆各置太守。又渡海攻取东莱诸县(山东登州半岛),置营州刺史。玄菟与东浪二郡,亦渐归其统属。遂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时曹操执政,表度为威武将军,永宁乡侯。当时中原持有扰攘,无力顾及边郡,度乘势割据辽东,称雄一隅。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度死。
公孙瓒:东汉北平太守,书佐出身,靠自己的才能逐步作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少数民族,做战勇猛,威震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