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诗序赏析二
这篇文章是借述愚溪而对自我的写照,表达自己济世之愿不能实现的满腔孤愤郁结。全文用一“愚”字钩引贯穿,点次成章。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写叙述冉溪改为愚溪的原因。第三段是写以愚名溪的理由。第四段是写愚的种类和性质。第五段是写愚者的乐趣。最后一段是归结作《八愚诗》的缘由。这篇文章托物兴辞,寓意深远,在不大的篇幅中,将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议论清晰,叙事井然。
第一段,交代溪水的地形方位──“灌水之阳”,“东流入于潇水”,介绍两种不同的命名──有的给这条溪冠以姓氏称为“冉溪”,有的根据溪水可以染色称为“染溪”,叙出改名的原因有三:一是作者“以愚触罪”,贬谪到此;二是古代就有“愚公谷”之说;三是当地居民为溪水的命名争辩不休,“故更之为愚溪”。而这条溪水,又是那么幽深浅狭,对人并没有什么益处,所以称它为“愚溪”。
第二段,由“愚溪”带出“愚丘”“愚泉”,从“愚泉”生出“愚沟”“愚池”,而“东为愚堂”“南为愚亭”“中为愚岛”,又就“愚池”着眼写出。叙出“八愚”,紧扣诗题。
第三段,先借孔子《论语》中“智者乐水”正说,接着笔锋一转,极状溪之不适于用,依次说出“独见辱于愚”的原因:“不可以灌溉”,“大舟不可入”,“不能兴云雨”。愤慨于自己才能的被压抑,如同愚溪的虽有“山水之奇”而“无以利世”。
第四段,引《论语》中宁武子“智而为愚”、颜子“睿而为愚”,来衬托自己的“愚”,最后又归结到溪水的命名上。正话反说,词兼褒贬,自有一番深意。前四段,可以说,既嘲尽愚溪,又自嘲不已。
第五段,是全文的高潮,前面抑扬反复,千回百折,都是为这一节服务,从抑到扬,也是先从溪和人两方面说,然后合而为一。“溪虽”一层从上文的贬溪转入赞溪,“善鉴万类”言其用,“清莹秀澈”言其质,“锵呜金石”言其声,明着赞溪。写出文人的胸无尘滓、笔于造化的特色。“能使愚者”一句由溪到人,转换自然。“予虽”句由上文的自贬转入自赞,中间的“亦”字是细密处,与此段赞溪几句话相应。几句讲自己文墨的造诣,“漱涤万物”,窗其精深;“牢笼百态”,言其广博。最后一层将己与溪合说。“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多而莫我知也”,这几句是全文最得意处,好像天地之间只有己与溪化而为一。散文到得意处,往在夹几句韵语,柳文中也常见这种情况,这表示感情激动到了高潮,但在得意之中着“寂多而莫我知”一句,上应“不合于俗”“违于理,悖于事”“予以愚触罪分等语,一种废弃之牢骚自然流露。这几句可以和《始得西山宴游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境界和情趣是一致的。“于是”一句表明题中的“诗序”二字。
这篇文章在艺术上颇有特色。
托物兴辞,寓意深远。作者不是客观地描摹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仅就第二段来看,仅百余字,就一连用了十二个“愚”字。其他各段,也都以“愚”字统贯。这样,文章就具有朝着中心凝聚的向心力,结构也显得集中紧凑。作者在对于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的描绘中,或隐或现地折射出自己的影子。愚溪具有“清莹秀澈”的美景,却被弃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游赏,无人涉足,甚至也无人过问,这正是同作者一样的遭遇。欣赏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也只有这落寞的愚溪,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写的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这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写景善于布局。这篇文章在记愚溪八景时,善于摄景,巧于布局,八景的位置和距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立体感。游玩看景就呈现了出来:自潇水入溪,溯流二三里,上岸,登小丘,又东北行六十步,见六孔泉,随泉沿沟向南,见一大池,到池东入一堂,出堂又到堂南亭子上,回头西望池中秀丽的小岛。除写景外,还叙述了作者如何被贬潇水上,又如何迁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栖息,也议论了愚溪的定名问题。在这样短的篇幅中,把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议论清晰,叙事井然。
参考资料: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