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生肖的成语是有哪些
归马放牛
此典出自《尚书·武成》。书中讲,周武王统帅大军消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但是江山虽定,山川大地却满目荒凉,一片萧条,商纣王的残暴荒淫使百姓民不聊生,痛苦不堪。面对这们的局面,周武王心里非常焦急,如何使用权国家重新兴旺,经济发展起来呢?于是他施行仁政,希望百姓能归田务农。于是,周武王削减了军队,提倡文教。
当时为了作战,征用了许多马和牛,现在战争已结束,应全力发展经济。于是周武王下令把马放回华山的南面,把牛放回桃林的原野,他想以此来告诉百姓战争结束了,战备放松了,不再用兵打仗,希望百姓能全心投入生产。
百姓看到周武王这样的命令,渐渐安心了,于是周朝很快兴旺发达了起来。后来人们主就用"归马放牛"比喻战争停止,不再用兵。
杀鸡焉用牛刀
此典出自《论语·阳货》:春秋时代鲁国有一座城市叫武城。孔子的一名学生子游当了武城的长官。他重视礼乐教化,认为这样的治理必定有效,于是他用礼乐老乡化百姓,城里处处可以听到弦乐歌声。有一天,孔子来到了武城,听到城里一片弦乐歌声。他知道这是他的学生子游所为。孔子见到了子游,他便开玩笑地说:"杀鸡哪里要用牛刀呢?"子游正色地回答:"我时常听先生说,'君子学了礼乐就会爱人,小人学会了礼乐就听使唤。'我之所以用礼乐来教化他们,就是让他们能有修养。现在城里的百姓都讲礼让,都能互相谦让,这正是我初时制定政策的目的。"孔子听了非常高兴,说:"说得太好了!"
在子游的治理下,武城邑一直太平安宁,而且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后人常用"杀鸡焉用牛刀"表示不必小题大作。
风马牛不相及
出自《左传·僖公四年》:春秋时,齐桓公率领诸候的军队侵袭了蔡国,但是他并不甘心,又要攻伐楚国。当时,楚国处在南方,齐国却处在北方,双方相距遥远,众臣都劝齐桓公不要操之过急。齐桓公听不进任何劝谏,执意要攻打楚国。楚国境内一片惊慌,唯恐什么时候突然遭到齐桓公的袭击。
楚成王焦虑不堪。国家处在危难之中,得想个法子合民众安心,恢复以往的安宁。这时楚国的一位大臣勇敢地站出来对楚成王说:"大王,臣愿出使齐国。"于是,楚成王便派遣他作为使者到齐国军营里去游说。见了齐桓公,他说:"齐王,你们齐国人居住北方,而我们楚国处在南方,相隔数千里,如果你们国家的马牛走失会不会跑到我国境内来呢?""怎么可能?"齐桓公一笑置之,"那么我国本来天下安宁,百姓勤劳,融融乐乐,现在你们的兵马要践踏我们的领土,使百姓终日惶恐不安,朝廷上下也深感不平,难道是楚国招惹了你们吗?如果您们执意不收兵,那么楚国上下会全力以赴,奋起反抗!"使者义正辞严。齐桓公顿时语塞,只好收兵。
后来人们用"风马牛"和"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出自《战国策·韩策一》: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其中秦国势力最大,经常侵略别国。而韩国是个弱小的国家。韩国的国君为了保住自己的国家,准备接受秦国提出的条件,向秦国屈服。纵横家苏秦来到了韩国,他听说韩国向秦国投降,心中很焦急,因为韩国国君的这一决定完全与他的六国联合抗秦的主张相反。于是他劝韩王说:"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你现在准备和秦国结交,而且还是向他称臣,这和成为牛肛门又有什么不同呢?"韩王软弱胆小,苏秦竭力劝说,最后韩王终于决定要独立自主,摆脱秦国的控制。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意思是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则臭的牛肛门。后来人们常比喻为宁可小范围内作主,而不愿在大范围内听人摆布。
牛衣对泣
出于《汉书·王章传》:西汉时,有个人叫王章,他是泰山钜平人,出身贫寒,年轻时到京城长安读书,是太学中的一个穷学生。他和妻子住在一所简陋的房子中,家徒四壁,甚至连闲和被褥都没有,生活十分清苦。这年冬天,天气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铺上一层厚厚的草作床,身上盖的是乱麻和草编成的"牛衣"。有一次,王章得了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来。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诀别。他的妻子是个坚强、贤惠的女人,她劝慰丈夫说:"我们虽然很穷,只要你养好身体,发愤读书,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要这样绝望呢?"王章听后,很受感动,决心生存下去,在妻子的照顾下,他的身体果然一天天好起来。并且功成名就,汉元帝时官至左曹中郎将,汉成帝时又从司隶校尉选拔为京兆尹。
后来,"牛衣对泣"这一成语,用来形容生活贫穷和困苦。
九牛一毛
出自《史记·报任少卿书》:汉朝名将李陵带兵讨伐匈奴,不幸战败投降,汉武帝听到后非常生气,痛骂李陵叛国,不少大臣也随声附和,中人司马迁认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赎罪的机会。汉武帝见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十分生气,下令把司马迁关入黑牢,处以残酷的腐刑。司马迁本想自杀,了结自己的一生,但他又想,自己只是一个地位低微的人,即使死了,在皇帝和大臣的眼里,只不过像"九牛亡一毛"罢了。于是,他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决定坚强地活下去。就是在这种坚毅精神地支持下,他在狱中含辛茹苦,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巨著,留芳千古。
后来,人们便把司马迁这句"九牛亡一毛"简化为"九牛一毛"的成语,比喻极为渺小,轻微,一点也无关紧要。
老牛舐犊
出自《后汉书·杨彪传》: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主簿,名叫杨修,聪明博学,智慧过人。一次有人给曹操送来了一盒他很喜欢吃的酥点,曹操高兴地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曹操因有事顾不上吃就出去了。杨修马上打开盒子,叫大家将酥点分吃了。曹操查问此事,杨修说:"您在盒上写着'一合酥',这不就是人们一人一口酥吗?我们怎敢违背您的命令,就把它吃了!"曹操虽然很不高兴,但也无话可说。
又有一次,魏蜀战争中,曹操领兵攻打汉中,驻军于斜谷界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进攻并不有利,退又怕丢面子,心中很不平静,正在厨子给曹操送来鸡汤,汤中有块鸡肋,曹操感慨万分。夏侯淳来请示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鸡肋!"杨修听到口令之后,马上收拾行装。夏侯淳见了,问他为什么,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宰相把汉中当作鸡肋,就是留在这里没有必要了,要准备回去了。所以我先收拾好行李。"后来,曹操果然下令回师。曹操知道杨修早就猜中他的心意,万分嫉恨,又因杨修是曹的对头袁术的外甥,怕以后会有后患,所以就借口杨修扰乱军心,把杨修杀了。杨修被杀,老父杨彪万分痛惜。一次,曹操问道:"你为什么瘦得这样厉害啊!"杨彪悲伤地说:"我像老牛舐犊一样,爱我的儿子,现在小牛死了。我这老牛怎么能不瘦呢?"曹操听了,默默无语。
后来,人们以"老牛舐犊"这一成语用来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的深挚感情。
牛角挂书
此典比喻勤俭读书,出于《新唐书·李密传》:隋朝有个读书人名叫李密,他原是贵族出身,后来家境破落,少年时曾到宫廷中作侍卫,但因为他喜欢读书,在值班时不专心,被免去了侍卫的职务。李密回家以后,发愤读书,从不浪费能够用来读书的点滴时间,一次,李密骑着牛出外办事,他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从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边赶路,一边读书,学习十分专注。当天,正好南到大臣杨素坐车外出,他看到一个少年专心坐在牛背上读书,不由暗暗称厅,他让驾车的人放慢慢车速,慢慢地跟在后面。走了好久,杨素看到李密一本书看完了,准备再换一本看,便上前问道:"你是哪儿的书生?""我叫李密,辽东襄平人。"杨素又问:"你读的是什么书?""我正在读《汉书》中的'项羽本纪'。"杨素很亲切地跟李字密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不是个等闲之辈,前途无量,鼓励说:"你这们好学,将来一定会有成就的。"杨素回家后,把情况讲给儿子杨玄感听,杨玄感便和李密结交,成了知心朋友。
公元613年,杨玄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便乘机起兵反隋,并请李密为他出谋划策,但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的妙计,以致兵败身亡。后来李密投奔了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
吴牛喘月
此典指疑心而生惧。大意说:江南有一种水牛,江南地区在古代是吴国的所在地,所以水牛又称吴牛。水牛十分怕热,一到夏天,它总喜欢泡在水里,在阴凉的地方歇息。有的水牛一见到天上圆圆的月亮,就以为是正午的太阳,吓得不断地喘气。
南北朝的刘义庆,曾写过一本有名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西晋晋武帝司马炎手下有一个臣子,名叫满奋,由于他是南方人,所以特别怕冷,到了冬天,更是把西北风看得像猛虎一样。有一天,晋武帝召见他。当时正值冬天,外面西北风呼呼地吹着。满奋来到宫中,宫中朝北的窗子是用琉璃做成的,很结实,足以抵挡寒风,但看起来似乎是透明的,好像西北风会吹进来一样,满奋一看这窗户,不禁打了个寒颤。晋武帝说:"赐坐"一个侍臣把椅子放到此窗下,满奋望着椅子,又望了北窗,感到十分为难,不敢去坐,傻呆呆地站在原地。晋武帝看了他的表情,不禁感到十分好笑。他想起满奋有怕风的毛病,知道他以为北窗上没有挡风的东西,就用后指北窗,笑着说:"窗子是用琉璃做的,不会有风吹进来的。"满奋羞怯地说:"臣是一条河里的水牛,见到月亮就喘起气来了。"
后来,人们就用"吴牛喘月"这个成语来比喻人遇到事情过分害怕,带有嘲讽的意味。
对牛弹琴
此典出自《理感论》:古时候,有一个音乐家中公明仪,擅长弹琴。有一天,他看到一头十分健壮的牛在低头吃草,他就在草地上按下琴桌,给牛弹奏了一曲清越抒情的《清角之操》。牛好像没有听到什么似地,还是低着头,一个劲地吃草,不理他。公明仪看到牛毫无反应,不由停了下来。他想,我弹的乐曲如此美妙,为什么它置若罔闻呢?终于,他领悟到了,不是年没有听到琴声,而是这种曲子太高雅,它根本听不进去。
后来,用"对牛弹琴"比喻对蠢人讲大道理白费口舌,有看不起对方的意思。
牛不喝水强按头:比喻强迫别人做他不愿做的事。
牛刀小试:牛刀:宰牛的刀。把宰牛的刀稍微试用一下。比喻有大才干的人在小事情上初试身手。例:明·冯惟敏《双高速新水令·贺凤渚公镇易州》:“当日个小试牛刀,至如今大展龙韬。”
牛鬼蛇神:牛头的鬼,蛇身的神。比喻各种坏人。
牛黄狗宝:牛胆囊中的结石和癞狗肚里的凝结物,都可入药。比喻坏人的脏腑。
牛马不如:形容生活贫困,处境凄惨。
牛毛细雨:形容极细小的雨。
牛头马面:传说阎王手下的两个鬼卒。例:《喻世明言》第三十二卷:“阶下侍立百余人,有牛头马面,长喙朱发,狰狞可畏。”
如牛负重:比喻负担特别重。
土牛木马:用泥捏的牛,用木制的马。比喻虽有其名而无实用的东西。《关尹子·八筹》:“知物之伪者,不必去物,譬如见土牛木马,虽情存牛马之名,而心忘牛马之实。”
杯弓蛇影打一动物生肖
杯弓蛇影是生肖鼠,是因为一个典故:一个人到别人家做客,主人赐给一杯酒,对面的墙壁上挂着一个弓,弓的影子正好映在透明的酒杯中,好像一条蛇,客人喝下酒后因心理原因感到难受,经主人解释才明白过来。现用此成语讽刺那些疑神疑鬼,胆小的人。所以是生肖鼠。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这二个成语跟12生肖中有关联
诗词《蜗角虚名》
《满庭芳·蜗角虚名》
苏东坡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注释
1.本词当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在黄州时作。
2.蜗角:极言微小。《庄子·则阳》谓在蜗之左角的触氏与右角的蛮氏,两簇常为争地而战。
3.蝇头:本指小字,此取微小之义。
4.些子:一点儿。
5.百年里三句:语本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能几许三句:意谓计算下来,一生中日子有一半是被忧愁风雨干扰。
7.苔茵两句:以青苔为褥席铺展,把白云当帐幕高张。
都为那~,蝇头微利,蚁阵蜂衙,将一片打劫的心,则与人争高论下,直等待那揭局儿死时才罢。
元·姚子章《竹坞听琴》第二折
赏析
这首《满庭芳》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上片由讽世到愤世,下片从自叹到自适。它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失败者复杂的内心世界,也生动地刻画了词人愤世宿和飘逸旷达的两个性格层次,在封建社会中很有典型意义。
词人以议论发端,用形象的艺术概括对世俗热衷的名利作了无情的嘲讽。功名利禄曾占据过多少世人的心灵,主宰了多少世人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它构成了世俗观念的核心。而经历了人世浮沉的苏轼却以蔑视的眼光,称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著甚干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虚幻。这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蝇营狗苟尘俗人生的否定。词人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叹道:“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页无须过分介意。这个思想来自老子。《老子》说:“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这就是“谁弱又谁强”一句的本意。一方面,“木强则折”(第七十六章);一方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忧”(第八章),苏轼领会此意,故“得罪以来,深自闭塞,···不敢作文字”(黄州所作《答李端叔书》)。“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是他这个时期自处的信条。“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意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一“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世嫉俗而以无言抗争的词人形象呼之欲出。
下片于自叙中夹以议论。“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说来,谓人生能几;而“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即李白“为欢几何”之意。“风雨”自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所“妨”者是人生乐事。陆游《假日书事》诗所云“但嫌尤畏(尤才畏讥)妨人乐”,即是此意。苏轼一踏上仕途便卷入朝廷政治斗争的漩涡,此后命途多难,先后排挤出朝,继又陷身大狱,幸免一死,带罪贬逐,昔时朋友相聚,文酒之欢,此时则唯有“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当此时,词人几于万念皆灰。“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他的《答李端叔书》中有一段话可作为这两句词的极好注解:“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地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进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已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哓哓至今,坐此得罪既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然世人逐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才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可见“抵死(老是)说短论长”之要不得。词人自嘲自解,其中实又包含满肚子不平之气。下面笔锋一转,以“幸”字领起,以解脱的心情即景抒怀。造物者无尽藏的清风皓月、无际的苔茵、高张的云幕,这个浩大无穷的现象世界使词人的心量变得无限之大。那令人鄙夷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狭小世界在眼前消失了,词人忘怀了世俗一切烦恼,再也无意向外驰求满足,而愿与造化同乐,最后在“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的高唱中,情绪变得豁达开朗,超脱功利世界的闲静之情终于成为其人生的至乐之情,在新的精神平衡中洋溢着超乎俗世的圣洁理想,词人那飘逸旷达的风采跃然纸上。
苏轼在词中擅长抒写人生。他高于一般词人之处,在于他能从人生的矛盾、感情的漩涡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正因如此,苏轼描写的人类心灵就比别人多一个层次。这也是他的词能使人“登高望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词人重在解脱,在感情生活中表达了一种理性追求,故不免要以议论入词。此首《满庭芳》便表现出这一特色。词人“满心而发,肆口而成”,意显词浅,带有口语化的痕迹,似毫不经意,然又颇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