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基本常识之印章的用法
1.如何在书法作品中使用印章
印章不但具有艺术美,还具有用印的艺术技巧。
印章在一幅作品中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在书法作品中,如果印章的白文与朱文构图各异、尺寸大小与作品的字相适应,或是印章所采用的朱红印泥盖在黑字白纸上色调辉映,那样都可以使这种“画龙点睛”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印章的常识:(一)印章的质地。好的印章一般采用石料,历代篆刻家多选用青田石和寿山石等。
除了这两种石料,其他品种的石料也可选用,不过质地优劣有别,选用时一定要注意。(二)印章的形状。
主要有正方形、长方形、长圆形、圆形、自然长形或方形等。印章字的色调主要有白文、朱文和朱文、白文相间。
白文和朱文的用途不同:前者用于汉印和金文,后者用于秦玺和封泥。(三)印章的种类。
主要有两种,即名章和闲章。名章的用途是刻书者的姓名和别号闲章的用途则是刻一些格言及勉励之句,由使用者自拟,字数不宜过多,最好保持在两至四个字之间。
在闲章之中,有一种“引首”,它的形状呈长方形、长圆形或长而不规则的形状还有一种“压角”,其形状呈正方形。二、印章的使用方法:落款、主文字的大小以及纸张的面积是决定名章和闲章大小的三大因素。
印章不能过小或过大,它有规律可循:款的字由主文的大小而定印章的大小由落款字的大小而定印章的大小与落款的字相吻合,印章大小不得超过题款字的大小。如果主文只有一两个字,那么款的字势必随主文而大一些,印章也应该相应得大一些。
如果主文写的是小揩,那么款的字要和主文一样小,印章也要随之小一些。三、印章具体使用的方法和加盖的部位如下:(一)名章。
名章一般呈正方形,加盖时要盖在作者的名字之下,姓名白文章在上方,别号朱文章在下方。也有的姓名朱文章和别号白文章位置颠倒。
白文和朱文不能同时加盖白文章或朱文章。(二)闲章。
闲章中的引首章须盖在作品的右上方,位置略低于主文而压角章则盖在作品的右下方,与闲章的位置上下对称。引首章在主文第一行右侧的头部,所以下错较少压角章在主文第一行右侧的脚部,故而上提较多。
2.书画作品落款与印章常识
常识如下: 1、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
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2、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
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须盖了。
3、国画横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
此处如不须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4、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5、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喧宾夺主。扩展资料:印章的类别很多,历史也很悠久,下面就说说印章的历史和种类: 1、战国古玺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印文笔画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
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2、秦印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
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3、汉官印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
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
3.印章常识书法印章的盖法
一、印章的艺术作用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
书、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书法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在书法作品上署名盖章,以示郑重,可防止伪造;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书者的抱负和情趣。
历来书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书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二、书法作品上常用的几种印章(一)姓名章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
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
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
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则贻笑大方。
现代书画家张大千认为,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
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二)闲章闲章亦称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腰章。 1、引首章引首章是钤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造型顺势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为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
书法作品上是否盖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过于整齐,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单调,需“调整”时应考虑盖引首章。(1)斋号章世传斋号章始于唐相李泌端居室玉印。
宋、元以后,此风渐盛,书家几乎人人有斋号章。明书法家文征明云:“我之书屋多起造于印上。”
斋号通常称斋、堂、室、楼、阁、馆、轩、庵等,如惟清斋、雪溪堂、磨剑室、笑隐楼、松风阁、来禽馆、赏雨轩、乐天庵等。(2)雅趣章即古之吉语章、词句章,多有寓意,富有雅趣,或辑录具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成语警句,或记录自己的情趣和心声。
雅趣章内容广泛,有勉人学习的,如“琢”、“师法”、“书痴”、“精于勤”、“艺无涯”、“师古不泥”、“广采博取”、“观书为乐”、“人好学则明”、“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等;有表露情怀的,如“恃德”、“明志”、“清趣”、“乐而康”、“苦中乐”、“惜分阴”、“孺子牛”、“玉洁冰清”、“淡然天趣”、“老骥伏枥”等;有表达笔墨情趣的,如“泼墨”、“笔耕”、“香田”、“神趣”、“藏拙”、“癖于斯”、“心慕手追”、“业在砚田”等;有祝愿吉祥的,如“如愿”、“长乐”、“美不老”、“吉日良辰”、“人寿年丰”、“书翰长寿”、“天长地久”等。(3)年号章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年代,如甲子、乙丑、丙寅或一九***、一九九0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
(4)月号章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月令,如上春、如月、蚕月等。 1、拦边章拦边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气的作用。
2、压角章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的章称压角章。取右上角的称“迎首”,取两下角的称“押角”。
拦边章只管一边;压角章则可管两边,紧贴边角起“拦边封角”、“补充空虚”和调整稳定画面的作用。 3、拦腰章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
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上述种种闲章实则不“闲”,若铃印得当,既能起到笔墨的作用,又能起到笔墨所起不到的作用。
正如现代书画家潘天寿所说:“起首章、压角章也与名号章一样,可以起到使画面上色彩变化呼应、破除平板,以及稳正平衡等效用。”(三)鉴藏章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用章。
据载,鉴藏章亦始于唐,宋以后盛行。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连珠印,唐玄宗作“开元”二字连珠印,皆用于御藏书画。
后来鉴藏名称颇多,如收藏,珍秘、审定、鉴赏、过目等。鉴藏用章,应视字画之大小,以不损字面与画面为要。
有些鉴藏者为了自己流芳千古,盖章时往往破坏画面,这是要注意防止的。三、钤印的艺术书法作品上的印章不是随意钤盖的,而是有一定法度的。
如若印盖得不当,非但不能锦上添花,反而会弄巧成拙,破坏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怎样钤印,需要认真对待,精心斟酌。
通常情况可掌握以下几点: 1、大小适宜印章大小,应与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应与题款字相等为宜,小一点亦可,不能大于题款字,大则不雅。如若款字细小,纸地逼仄,可用小联珠印,自显周到。
一幅作品钤用大小不一的两枚印章时,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稳,避免头重脚轻之弊。倘属几人合作,几人印章大小亦应相当。
2、数量宜少钤印数目,古喜单数。有钤印“用一不用。
4.书画作品落款与印章常识
1.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2.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须盖了。3.国画横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须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4.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5.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喧宾夺主。6.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末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7.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8.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9.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10.盖二印,上阳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11.盖二印,上阳文,下阳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12.盖二印,上阴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13.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印章上下有字制肘,就失去自然现象。14.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就失敬了。15.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16.匠刻印章,不可用於书画上,须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17.普通印泥不适用於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18.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
5.书画作品落款与印章常识
落款是指书法作品中除正文内容以外的书写内容。
落款包括:正文内容的出处、赠送对象、创作缘由、创作时间、作者姓名字号等。落款有“双款”“单款”两种。
双款是将书赠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为上款,后者为下款。上款写明作品内容的名称、出处、受赠人的姓名;下款记述创作年月、创作地点、作者姓名等。
上款:位置应比较高,以示尊敬之意,包括姓名、称呼、谦词。下款:写时间、地点、姓名、谦词。
有下款没有上款的称为单款,单款可以包括上款的内容,也可以不包括上款的内容。如果没有书赠对象,就只落单款。
单款有长款、短款、穷款之分。长款即在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名号、地点前面再加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感想或缘由,文字应情真意长,使人玩味无穷。
它不仅起能到调整作品重心的作用,也从中体现出作者的人品和修养。短款即只落正文出处、时间、名号、地点等其中几项。
若作品空白较多或出于构图的需要,可以落长款;若作品内容占画面较满,则需要落短款或穷款。如果余纸不多,留白太少,亦可只落作者的名号,谓之“穷款”(如下图)。
书法作品在谋篇布局时,要考虑到落款的位置。如果书赠对联,须将上款写在上联,下款落在下联;其他作品格式一般都写在左边,如分两行落款,则上款写在前行,下款写在后行;若单行落款,则上款写在上半部,下款写在下半部,以示礼貌。
单款和双款都不能和正文平齐,要有参差,才不致平板,一般上下都要空出几个字的位置,而且落款要尽量上靠,宁可上紧下松,不可上松下紧。落款的字体,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行草不用楷书。
落款,一般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书、章草、楷、行书;正文若是隶书、楷书、魏碑,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草书落款,除用于自身为草书外,因较难识别,一般不用于落款。
实际运用最多的落款字体还是行书,既易识别,又显活泼。款字的大小应小于正文字体的大小,以使主次分明。
以上落款形式,是针对竖幅作品而言的。对于横幅作品,一般只落下款而不落上款。
与竖幅作品相同的是,落款的起头与结尾,都不能到达或超过作品正文的最上面和最下面的一个字。常用落款用词一、称谓长辈:吾师、学长、先生、女士。
如果长辈是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可称某某老;八十岁以上的长者可称某某翁。平辈或小一辈: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仁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博士(对书画或某一方面专长之称)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兄)弟。
如眉公赠亲墨可谓:吾弟亲墨雅赏;景军赠佩刀使者便可谓:秀峰仁兄惠正。老师对学生: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二、上款客套词或敬词雅属、雅赏、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博鉴、尊鉴、法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请正、指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一粲、粲正、一笑、笑存、笑鉴、属、鉴、玩三、下款客套词或敬词书法题款用: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四、落款中的时间落年份时公立、农历勿混用,可用公历:两千零九年十一月,或用农历:己丑年孟冬。
落款中月令及别称一月:正月、孟月、初春、开岁、芳岁二月:仲春、杏月、丽月、花朝、中春三月:季春、暮春、桃月、蚕月、桃浪四月:孟月、槐月、麦月、麦秋、清和月五月:仲夏、榴月、蒲月、中夏、天中六月:季夏、暮夏、荷月、署月、溽署七月:孟秋、瓜月、凉月、兰月、兰秋八月:仲秋、桂月、正秋、爽月、桂秋九月:季秋、暮秋、菊月、咏月、菊秋十月:孟冬、初冬、良月、开冬、吉月十一月、仲冬、畅月、中冬、雪月、寒冬十二月:季冬、残冬、腊月、冰月、暮冬春:初春、早春、阳春、芳春、暮春夏:初夏、中夏、夏暮、九夏、盛夏秋:初秋、金秋、三秋、暮秋、中秋冬:初冬、寒冬、九冬、暮冬、中冬五、印章的使用印章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的位置是相当正要的,别看这一小块红,真有画龙点睛之妙。 1、引首章(随行章、闲章)这是印章在作品右上方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选形顺势成章,所以引首章不宜是大方形章,说它是闲章,真是闲而不闲,这方小章的内容都应与正文混然一体,人家结婚你赠横幅“美意延年”,盖引首章“苦中乐”就文不对章了。
引首章还包括如下几个内容:(1)年号章:甲子、乙丑、丙寅、一九六六年等。(2)月号章:何月、谷雨、盛夏等(3)斋号章:隅馨斋、观石楼、半石斋、神安居、亲墨轩、太阳堂、墨人居、瑞德草堂、积字阁等。
(4)雅趣章:这类引首章的内容非常广泛,应当多准备几方,如:厚积薄发、戏墨、秀才人情、金石书画、乐而康、苦中乐、天地心、墨趣、神功、写我心、墨乐、勤奋、苦功、治学、酒中仙、情趣、师古不泥。
6.书法的印章有哪些(具体写)还有用途
书画印章分类较多。
有阴、阳文之分,有不同材质印章之分(如石质、树脂质等),有不同形状(方形、圆形、三角形、其他异形等)印章之分,有不同功能(名章、闲章等)印章之分等。印章中主要分姓名章和闲章两种,姓名章刻的是作者的姓名,或单姓单名,或别名雅号,盖在其名之下或旁边空白处。
用一方或两方视下空位置大小,如果具名在纵长三分之二的上方,则印章可钤盖大小两方印章,如具名很靠下,无钤盖印章处,而旁边空白又较大,则可钤盖具名的左旁。闲章的内容往往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操和对艺术的见解等等,可以帮助观众对作者作品的认识,其实闲章并不闲,有着丰富的内容。
闲章一般盖在右边紧靠字行的空白处,又名“引首章”;盖在题名后的空白处,又称“压脚章”。印章的形状有方、圆、椭圆或不规则的,且有大有小。
姓名章的大小要和作品的字幅和书体的大小相一致。闲章可略大些,但也因和字幅、书体相称。
总之应和整幅作品章法布局相调和为原则。印章分朱文章和白文章(也有半方朱文半方白文的),朱文为阳刻章,白文为阴刻章。
用阴文或阳文视布局的需要,一般都用阴文的白文章。书法是世界上文字表现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书法和英文书法等。
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
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书法的印章有什么讲究
就印章而言,可分阳文章(朱纹)和阴文章(白纹)两类。
就印章在画面上的位置而论,又有引首印、具名印和压角印之分。在一处连盖两印或两印以上者,一般上边的印略大,下边的印略小,上边是阳文,下边是阴文。
1、名号章。一般用两方配合使用,是画面上必不可少的。一方刻姓名,一方刻字号;或一方刻姓,一方刻名字。一方刻朱文,一方刻白文。用时,朱文红色轻,用在上边;白文红重,放在下边。印章大小约等于题字,或略小于题字。
盖章的位置,如署名下空白多,就盖在下边,如署名下空白少,可盖在字迹左右。两方章的距离,约等于一至二个图章的位置,不可拉得太开,或挤得太拢。
2、压角章,亦称画角章。可根据画面需要,用在画的左下或右下角。压角章比名号章大,多为方形或长方形,朱白文不论。内容可以是格言、警句,统称闲章,如“师造化”、“得山水趣”、“江山如此多娇”等。也可以用斋馆名,称为斋馆章,如文征明的“真赏斋”、石涛的“大涤草堂”等。
3、引首章。多为长方形,也有作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根据画面的需要,用于题款开头二三字的右侧,故称引首。内容与压角章相似。
扩展资料:
书画上的印章,主要分为三类:
一、作者本人的印章。
二、题跋人的印章。
三、收藏、鉴赏人的印章。
在这些所使用的印章中又分为三个方面:
一、姓名、字号、斋馆、堂号印。
二、闲文、吉语、警句印。
三、收藏、鉴赏印。
姓名、字号印:一般盖在作者名字的下方或左右。斋馆、堂号印一般盖在款字的四周或款字的下方,也有用作迎首,盖在右上角。闲文、吉语、警句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作为押角,也有用作迎首。
收藏、鉴赏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空处,或无碍书画作品本身的空白处,也可以盖在书画以外的装裱上。也有盖在书画最显著的位置,以示自己的权威,如乾隆、嘉庆皇帝等。
题画诗或文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它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诗文、书法和绘画完美结合在一起,称为“三绝”。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这种画外功,有时对画的品位有着重要的作用。好的诗文,对于丰富画面,深化作者的情感,增加画面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诗文的优劣可以说是作者文化修养的具体展现,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画上题款,是靠书法具体实现的,如果书法欠佳反破坏了画面。中国画讲“书画同源”,一方面是技法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表现在题字、题款上,要求款式风格要和画风相和谐,笔法相统一。一般说来,工笔宜用篆书、隶书和楷书,写意宜选择草篆、草隶和行书。
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正常情况下,均以浓墨题款。文字的排列,以与画面协调为宜。
凡印章与现在我们定为真迹作品上印章完全一致的,就存在了真迹的可能性。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标准,只是鉴定的一个方面,特别是自清末以来,西方照相制版传入我国,使得复制、翻版印章可以与原印几乎完全一致,这就不能仅以印章方面来鉴别书画。
如果一幅清中期或以前时期的作品上的印章与可知确为真迹上的印章完全一致,其他方面又无疑问,基本上就可以定为真迹。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临摹复制印章,人工的仿刻总会多少与原印有所不同,印章是极难仿制得与原印一模一样的。
如果是清末以后的书画作品,就要从多方面,更加慎重地鉴别。
印章的基本常识
1.谁了解印章的知识
印章的起源印章作为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犹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里绵延不断的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吸引着人们进入这方寸世界。
印章的起源及演变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驶职权的工具。它的起源,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
早在商周时代,印章就已经产生。如今的印章,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艺术瑰宝。
印章在各个历史时期,有过众多的别称,有些是因为用途上的差异,有些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印”在甲骨文中,表示以手按压人,使之跽跪。
“印”字在周末已变为以爪执节之形,说明“印”字是由“抑”演变而来。如今我们仍把“印”作为动词使用,如“印刷”、“印制”等,可见“印”作为凭信的名词是从使用中转换而来的。
在周代,印统称为玺或玺节。秦代用印制度规定,唯天子才可称玺。
至此,玺印又成为地位高低、权利大小的象征。汉承秦制,皇帝称玺,一般臣下称印、印章或章。
隋唐以后的官印,尺寸逐渐变大,多为九鼎文。武则天执政后,因恶“玺”音同死,下令改玺为宝,唐玄宗以后,“宝”作为皇帝之玺的专用名称,一直沿袭到清代。
印章还有一些别称,如宋代的“记”、“朱记”、“合同”,元代盛行的“押”,明代的“关防”、“符”、“契”、“信”等等,清代以后逐渐淘汰,唯有“印”、“章”延续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印章作为信物的特性,古今基本未变,但唐宋以后不断出现的闲章,可以说明印章有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的趋势。
在著名文人中,首先对篆刻艺术大加倡导的,是宋末元初的赵孟兆页(1254—1322),同时他也是最先采用青田灯光冻石刻印的名家。明清时代印人群起,追逼秦汉。
在几代印人的共同努力下,印章的审美价值越来越突出,从清代起,印章已经上升成为与书画并列的独立艺术品。印章的发展在源远流长的印章发展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两次***期,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是在明清时期。
秦汉时期秦统一六国后,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吸收各地文化,综合成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主要源流。反映在印章领域,是制度上的等级性,文字上的统一性和风格上的朴实性。
制度上,秦代已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官印制度。文字上,秦代印章一改战国字体各自为政纷繁复杂的状况,以“摹印”篆统一。
风格上,秦印注重实用,无论印文、章法,还是钮式,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秦至二世而忘,历史短暂,但是秦印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继往开来的作用却是十分显著和重要的。
两汉时期,是印章发展史上鼎盛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继承和完备了秦代所建立的官印制度,使印章的规格、印钮的形制及印文的形态更趋统一,而且形成了汉印特有的博大精深、气象万千的艺术风貌,这种崇高的、近乎完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人仰望学习、鉴赏赞叹的典范。汉印所取得的成就,具体可归纳成如下五个方面:制度完备,品类繁多,文字规范,章法自然,技艺精湛。
明清时期明清时代称得上是印章热的时代。自文彭大力推广灯光冻石起,一时“无不人人斯籀、家家秦汉”,掀起了层层印章热浪。
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谱汇辑、印学理论更是推波助澜,迎来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期。印章艺术的鉴赏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
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印文的鉴赏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书法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我们在前面一章中已经有所了解,“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
印章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已经诱惑。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也没有诱惑力,更谈不上鉴赏价值。
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篆字初看起来,是有点陌生,其实学起来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却很难。
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章法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
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刀法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
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
2.题款和印章都有些什么讲究呢
题款,也称落款、款识、题画、题字,等等。
凡在书画上标上姓名、年月、诗文等都称为题款。它对构图起着稳定平衡作用,能弥补绘画构图的不足,是整幅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能增添诗情画意,补充画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具体而言,在画面上题写诗文,叫"题",题画文字,有题画赞、题画记、题画跋、题画诗(词)等。在画上标志年月、签署名号、盖章等,叫作"款"。
款文也可以记写籍贯、年龄等,若为他人作画,往往要写上受赠者的称谓。题款对款文的文采和书法的水平都有很高要求,字体不限,但是必须和画的内容、风格和意境相配合。
中国画的印章有姓氏章、姓名章、名章、字号章、年代章、收藏章、闲章之分,印章的书体有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之分,印章的字体与形式也必须和画相偕。所有形式的章,其位置和内容都有相应的要求,不能随便,但唯独闲章的位置可以较为灵活,内容也可以活泼,警句、诗词、成语、短句等都可以,但正听谓"闲章不闲",它并非可有可无。
在一些古画名画上,我们常能见到繁多的收藏章,有的甚至在空白处盖满了收藏章,元代钱选的《浮玉山居图》流传到清末时,画上已经有300余方印章,作为鉴别真伪的证据,它们起了巨大的作用。
3.印章常识书法印章的盖法
一、印章的艺术作用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
书、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书法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在书法作品上署名盖章,以示郑重,可防止伪造;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书者的抱负和情趣。
历来书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书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二、书法作品上常用的几种印章(一)姓名章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
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
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
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则贻笑大方。
现代书画家张大千认为,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
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二)闲章闲章亦称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腰章。 1、引首章引首章是钤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造型顺势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为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
书法作品上是否盖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过于整齐,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单调,需“调整”时应考虑盖引首章。(1)斋号章世传斋号章始于唐相李泌端居室玉印。
宋、元以后,此风渐盛,书家几乎人人有斋号章。明书法家文征明云:“我之书屋多起造于印上。”
斋号通常称斋、堂、室、楼、阁、馆、轩、庵等,如惟清斋、雪溪堂、磨剑室、笑隐楼、松风阁、来禽馆、赏雨轩、乐天庵等。(2)雅趣章即古之吉语章、词句章,多有寓意,富有雅趣,或辑录具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成语警句,或记录自己的情趣和心声。
雅趣章内容广泛,有勉人学习的,如“琢”、“师法”、“书痴”、“精于勤”、“艺无涯”、“师古不泥”、“广采博取”、“观书为乐”、“人好学则明”、“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等;有表露情怀的,如“恃德”、“明志”、“清趣”、“乐而康”、“苦中乐”、“惜分阴”、“孺子牛”、“玉洁冰清”、“淡然天趣”、“老骥伏枥”等;有表达笔墨情趣的,如“泼墨”、“笔耕”、“香田”、“神趣”、“藏拙”、“癖于斯”、“心慕手追”、“业在砚田”等;有祝愿吉祥的,如“如愿”、“长乐”、“美不老”、“吉日良辰”、“人寿年丰”、“书翰长寿”、“天长地久”等。(3)年号章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年代,如甲子、乙丑、丙寅或一九***、一九九0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
(4)月号章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月令,如上春、如月、蚕月等。 1、拦边章拦边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气的作用。
2、压角章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的章称压角章。取右上角的称“迎首”,取两下角的称“押角”。
拦边章只管一边;压角章则可管两边,紧贴边角起“拦边封角”、“补充空虚”和调整稳定画面的作用。 3、拦腰章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
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上述种种闲章实则不“闲”,若铃印得当,既能起到笔墨的作用,又能起到笔墨所起不到的作用。
正如现代书画家潘天寿所说:“起首章、压角章也与名号章一样,可以起到使画面上色彩变化呼应、破除平板,以及稳正平衡等效用。”(三)鉴藏章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用章。
据载,鉴藏章亦始于唐,宋以后盛行。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连珠印,唐玄宗作“开元”二字连珠印,皆用于御藏书画。
后来鉴藏名称颇多,如收藏,珍秘、审定、鉴赏、过目等。鉴藏用章,应视字画之大小,以不损字面与画面为要。
有些鉴藏者为了自己流芳千古,盖章时往往破坏画面,这是要注意防止的。三、钤印的艺术书法作品上的印章不是随意钤盖的,而是有一定法度的。
如若印盖得不当,非但不能锦上添花,反而会弄巧成拙,破坏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怎样钤印,需要认真对待,精心斟酌。
通常情况可掌握以下几点: 1、大小适宜印章大小,应与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应与题款字相等为宜,小一点亦可,不能大于题款字,大则不雅。如若款字细小,纸地逼仄,可用小联珠印,自显周到。
一幅作品钤用大小不一的两枚印章时,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稳,避免头重脚轻之弊。倘属几人合作,几人印章大小亦应相当。
2、数量宜少钤印数目,古喜单数。有钤印“用一不用。
4.书画作品落款与印章常识
常识如下: 1、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
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2、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
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须盖了。
3、国画横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
此处如不须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4、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5、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喧宾夺主。扩展资料:印章的类别很多,历史也很悠久,下面就说说印章的历史和种类: 1、战国古玺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印文笔画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
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2、秦印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
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3、汉官印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
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