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的历史与渊源
一、猴年谈猴文化
猴子(包括猿类、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在人的眼里是一种顽皮可爱又聪明的动物,人们对猴的关注也就形成了猴文化现象。成语朝三暮四的故事,表面看起来是在讽刺猴子不够精明,实际上是在夸猴子聪明。这是能够计数到三以上的动物,已经是非常聪明的动物,非洲一些原始部落的人只会数到三,再多的数量统统都称之为“许多”。俗语猴子捞月亮一场空,看起来也是在嘲笑猴子,其实能够关心月亮命运的动物只有人和猴子,人类正是因为关注月亮才发明了月历(属于天文学),猴子与文明也就仅仅差这么一小步。
二、月生肖与年生肖
中国人有十二生肖文化,西方人有黄道十二宫文化。由于中国人相信人出生在不同的年份会有不同的命运,而西方人则相信人出生在不同的月份会有不同的命运。我们可以说,中国的生肖文化是年生肖(古人的批八字,同时包括年生肖、月生肖、日生肖和时生肖),西方的十二宫文化是月生肖。
中国的十二生肖实际上是一套动物纪年历法,这十二种被选作纪年的动物依次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又称十二肖、十二兽、十二禽、十二属,古人还把十二生肖动物与十二地支(十二辰)结合起来,联称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三、十二生肖文化的起源
生肖文化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我国的民间故事讲,轩辕黄帝要选十二种动物担任宫廷侍卫。猫托老鼠报名,老鼠给忘了,结果猫没选上,从此与老鼠结为冤家。大象也来报名,被老鼠钻进象鼻子里,把大象赶跑了。剩下十二种动物,原本推举牛居首位,老鼠跳到牛背上,猪跟着起哄,结果老鼠排第一,猪排为倒数第一。龙和老虎也不服,被封为海中之王和山中之王,排在了老鼠和牛的后面。兔子不服,与龙赛跑,这样兔子又排在了龙的前面。狗在旁边看着不服气,就咬了兔子尾巴一口,结果狗被罚到了后面,而兔子的尾巴从此就变短了。蛇、马、羊、猴、鸡也经过一番较量,才一一排定了先后位置。
四、从动物分类学看十二生肖动物
《中国古代动物学史》的作者(郭郛、李约瑟、成庆泰,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95万字),深入研究分析考证了《山海经》、《尔雅》等古籍记载的300余种动物。书中指出,我国古代有着多种动物分类方法,《尔雅》将动物分为虫、鱼、鸟、兽四大类,《管子》和《月令》将动物分为蠃、羽、毛、介、鳞五大类,《本草纲目》将动物分为虫、介、鳞、禽、兽、人六大类。
从动物分类学的角度来说,十二生肖动物尽管仅仅只有12种,却也包括有食草类动物、食肉类动物、杂食性动物,飞禽类动物、爬行类动物、水族类动物、哺乳类动物,以及家畜类动物。或可表明,当时的人对如何筛选12种有代表性的动物,还是动了一番脑筋的。
十二生肖的起源和来历
生肖的起源有着多种说法。一些学者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史记》中提到黄帝“建造甲子以命岁”,“大挠作甲子”,这里的甲子可能指的是十二生肖。清代学者赵翼则认为生肖最早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有的学者甚至持生肖外来说的观点,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这些观点各有争议。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生肖的确起源于中国,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
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中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这是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例子。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已经确立并流传。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竹简,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已存在。
东汉王充的《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已,蛇也。申,猴也。”这是古文献中关于生肖的较早的最完备的记载。
到了南北朝,生肖已普遍使用,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属某种动物的记载。南朝·陈·诗人沈炯,曾创作了一首十二属相诗,其言曰:“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开。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杯。狗其怀物外,猪蠡窅悠哉。”
从以上文献记载可以明确生肖文化的源头在中国。依据生肖外来说的观点,生肖是汉代由中东传入中国,与佛教传入时间差不多,但从以上文献中已证明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便有有关生肖的记载(《日书》、《诗经》),说明生肖的产生以及生肖与地支的相配是早在汉以前就产生了的,因此可以肯定生肖是产生于我国本土的一种古老文化。
生肖的由来究竟是怎样的呢?古人为什么选择了这十二种动物呢?部分学者认为生肖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动物崇拜,中国科技大学张秉伦先生便持这一观点。他认为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认识自然能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对与自已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产生一种依赖感(如马、羊、牛、鸡、犬等),对危害自身安全的动物产生一种恐惧感(如虎、蛇),对一些超过人类的动物器官功能产生崇敬感(如狗的嗅觉等),导致产生对动物的崇拜。十二种生肖动物便是人们在动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影响下产生的用来纪年、纪月的兽历。
民族学家刘尧汉先生认为十二生肖与彝族“十二兽”纪日及“十月历”法有关。居住于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彝族,有以十二种动物纪日的历法,他们以十二种动物纪日,今日为鼠日,明日为牛日,以此类推三轮为一个月,计三十六天,一个月三十六天,一年便为十个月,这就是后来的“十月历”法。刘尧汉先生认为以十二属相纪日的十月历法产生于夏禹时代,与原始的图腾崇拜有关,汉族十二生肖是受“十月历法”的影响,彝族十二兽历后来发展为十二生肖。
讲生肖的渊源,必然要将生肖与天干地支联系在一起。近代在安阳殷墟出土的我国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干支表,说明在殷商时代干支纪日已娴熟自如。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支的功能逐渐多样化,它作为充当时间单位的标号,一方面扩大了,用于纪年;一方面缩小了,用于纪时(一日的十二个时辰)。根据历史记载及研究证明,生肖是继“干支纪年法”创立后才出现的,十二种动物是对十二地支的一一对应,以动物作地支标志。哪年出生的人就有哪年的地支所配属的动物,由此以十二种动物用来纪年、纪日和计算每一个人的属相。从中可以看出,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是密不可分的。很久以来有学者发现十二支的古字里隐含着生肖的信息,他们将十二支与十二生肖古字相比较,发现十二支的古字形与十二种动物有一些联系。细致观察可以发现其中确有大同小异之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即讲到“已”字为蛇的象形,同样的还有“亥”、“豕”。近人还考证甲骨文、金文中地支字与生肖字有相近之处,令人猜想,十二支是否就是十二生肖动物的象形字,由于十二支子丑寅卯容易记混,民间便用十二种动物代替,以动物来借代序数符号,与地支相配,成为纪年的符号系统。虽然以上猜想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细想一下便可以作出判断,十二支不可能是十二种动物的象形字,因为前面已经讲到十二支在殷商时已娴熟使用,而生肖是春秋时期才产生的,二者是不同源的。倘若在造字之时,地支便与生肖有关的话,生肖岂不是与地支同时产生了吗?笔者认为生肖的产生晚于十二地支,但与十二地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肖是对十二地支的附会,至于选择了十二种动物作为代替十二地支的符号,又源于古人的动物崇拜心理。
中国的十二生肖起源于什么时候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
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扩展资料:
十二生肖也被称为十二年兽。在中国的历法上有十二只年兽依次轮流当值,所以我们的中国年就有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应用在历法上。十二生肖始于纪元前六世纪,初期跟地支一组的数字互相应用,到后来才变成的纪年的年号。
该书讲述了很久很久以前,玉帝为了给人间定时间给人类归属,决定在人间选拔十二种动物作属相。于是,凡间各动物们展开了一场争夺“生肖王”的比赛……因此群兽大会当天,老鼠早所以排行大接着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和狗猪才因此十二年兽排行。
故事另外章讲述猫鼠何成仇人当时猫和鼠原好朋友,赴群众大会前们起睡并约好谁先醒叫醒谁.。岂知老鼠第二天起得早竟静悄悄地独自赴会不理会猫,等猫醒来赶赴大会时佛陀已经十二年号分配好了猫和鼠便从此结下深仇。
当传说归传说民俗学者郭立诚氏看法则较获得历史记载应证人们了便于记住天干地支名岁而代表十二辰动物来称呼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