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三刻”是什么意思
午时三刻是指午时的正时正刻,也就是时正段里的第三个正刻,即12点45分。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九十六刻。一刻约15分钟。
从明代起,朝廷基本确定午时三刻是斩杀囚犯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阳气最盛,被杀的囚犯阴魂收到的压制最大,不至于作乱。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19:00-21:00为一更,21:00-23:00为二更,23:00-01:00为三更,01:00-03:00为四更,03:00-05:00为五更。
扩展资料: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午时三刻是指什么生肖
午时三刻不属于生肖范围。午时是古代时间的一种说法,午时三刻指的是现代时间的中午十二点四十五分上下。午时属马,但是这里强调的是时刻而非生肖。午时三刻与生肖无关。
午时是古代十二时辰中的一个时段,午时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刻,所以午时也被认为是马匹精力最充沛的时刻。马是十二生肖中的一种动物,代表着活力与力量。午时三刻的时间概念中包含了这些特点,但午时三刻本身并不属于生肖范畴。生肖是与人的出生年份相关的概念,每个人出生时对应的生肖是与生俱来的属性,而非特定时刻的属性。午时三刻并不属于任何生肖。
午时三刻是时间的一个特定点,与生肖没有直接关系。午时属马,但这是一个关于时间和动物属性的概念,而非生肖的概念。生肖是与人的出生年份相关的属性,而不是出生时刻的属性。
午时三刻行刑时形容生肖
用十二生肖计时,起于东汉年代。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期间已有十二地支,它与十二星座关联周密。起先的十二地支、十二星座都代表着每年12个不同的月令、季节,即在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12个地支符号上,各配一个相应的称号——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午时(上午11点钟到下午1点钟):对于也做不成。午时阳气到顶,午时三刻行刑:十恶不赦。阴气始生,正是骏马奔跑的期间,所以午时属马。
片段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