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卿分晋什么意思
六卿分晋的意思是春秋后期。
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晋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浓缩的春秋史,作为春秋时期首屈一指的强国,晋国称霸的时间最长,国力最强,作为周天子的兄弟之国,晋国的地位一直很高,但春秋的礼乐崩坏却是从晋国开始的。
晋国之所以会三家分晋,是其独特的历史发展造成,前人种因,后人得果,真要追溯起来,三家分晋真正的源头是曲沃代翼。周朝建立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乐制度,简称周礼,成为约束天下人道德规范的制度。
其中之一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规定了整个天下的继承制度是由嫡长子继承的,无嫡子则由长子继承,但是晋国却发生了曲沃代翼事件。晋文公执政期间,晋国军队扩充为三军,这是晋国大国实力的象征。
三家分晋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公族争夺君位,导致公族不被信任。晋国由于分封给小宗曲沃桓叔富庶曲沃,导致桓叔生出野心来争夺国君之位,分封不当,作为晋国国君,必须保证国君所控制的人口、城邑、经济、军事实力处于绝对强的地位,但是晋国这一不合理的分封,为日后公族争斗埋下了诱因。
曲沃代翼成功后,曲沃一系的晋国国君又开始担心翼城的公族发动叛乱,把国君之位夺走,于是晋献公开启了春秋历史上最为残酷血腥的宗族清洗,几乎杀掉了所有翼城的公族之后,保持了国君之位稳定。
曲沃代翼成功后还有另一个副作用,就是晋国宗室从此以后不会得到晋国国君的信任,公族不被信任,国君就只能重用异姓贵族,这是让异姓贵族坐大的历史原因。
六卿分晋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基本信息成语简拼: LQFJ成语注音:ㄌ一ㄡˋㄌㄨˋㄑ一ㄥㄈㄣㄈㄣˋㄐ一ㄣˋ成语繁体:六卿分晋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解释春秋后期,晋国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卿秉持国政,并相继改革田亩制、税制,图谋富强,相互兼并,导致晋室瓦解,最后分立为赵、韩、魏三国,史称“六卿分晋”。唐李白《古风》之五三
引经据典
《史记.晋世家》:“昭公六年卒。六卿强,公室卑。”唐.司马贞《史记索隐》:“韩、赵、魏、范、中行及智氏为卿。”又,顷公“十二年,晋之宗家祁傒孙、叔向子,相恶于君。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晋益弱,六卿皆大。”
春秋末年,晋国宗室削弱,而韩、赵、魏、范、智及中行等六卿日益强大,遂灭其宗族,六分晋之天下。后范、智、中行败亡,于是有韩、赵、魏三分晋国之说。后用以比喻权臣危及王室。
唐.李白《古风》其五十三诗:“赵倚两虎斗,晋为六卿分。”
晋国设立了“六卿”,为何最后只有“三卿”瓜分晋国
晋国的始祖源自周成王弟唐叔虞,而晋国的分崩离析跟赵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晋景公的时候,赵氏经过下宫之难,全族被诛杀殆尽,在“赵氏孤儿”赵武的经营下,重新得以崛起,传到赵鞅这一代,更是枝叶繁衍,家族鼎盛,并与智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成为了晋国的六大势力。
后来,六卿之间斗争激烈,其中中行氏与范氏结亲,两家关系亲密。因政治分歧,赵午被赵简子杀死,而赵午是中行氏的外甥,故而引起中行氏联合范氏攻打赵氏,结果被魏氏、韩氏夹攻,败逃朝歌,中行氏、范氏灭亡。此时,晋国权臣只剩下了智氏、魏氏、赵氏和韩氏四家,其中智氏势力最为强大。
智瑶执政后,命令其他三大家族献地给晋国国君,被赵氏拒绝,智瑶乃率领魏氏、韩氏共同攻打赵氏。赵氏寡不敌众,退守大本营晋阳,智氏等三族联军围攻两年未能攻克。后智瑶引汾水水灌晋阳城,晋阳城朝不保夕。
赵氏首领给魏氏和韩氏写了密信,以联手“打败智氏,瓜分晋国”为诱饵,策反魏氏与韩氏。魏氏和韩氏起初就是因害怕智氏势大而屈从攻赵,现在机会难得,他们便决定与其等着唇亡齿寒,不如联赵攻智。于是,魏、韩两家将守卫堤坝的智氏兵马消灭,并将堤坝改道,引向智氏军营。智氏在魏、赵、韩三家的内外夹攻下覆灭,借兵攻伐魏氏等三卿的晋出公也被三家联军杀败,三家得到了智氏和晋国的土地与臣民,也就瓜分晋国。
后来,赵、韩、魏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无奈,正式册封韩、赵、魏三氏为诸侯,从而拉开了战国七雄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