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术数
术数数术中国术数,简称术数,泛指在中华文化中用以推算未来、趋吉避凶的各种方术系统。术数分类:山医命卜相术数以卜筮、风水、命理、占梦等各种型态的预知方法,推算对象由人、事物、家居、先人墓地,以至地运、国运不等。术数的原理基本是易经的八卦与阴阳五行。包括风水、八字、命理、大六壬、奇门遁甲、太乙神数、梅花易数、紫微斗数等。“术数”也可写做“数术”。“术”→古代原意是指道路,后引申为方法,技术;“数”→对事物的量的规定。“术数”中方法,技术首先指巫术,以及带有巫术性质的神秘主义的方法和技术。古代的人们认为,便可以与神秘的未知世界打交道。“术数”之“术”是神人之间的通道和中介。术,指法术(方式方法)。数,指理数、气数(运用方法时的规律),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术数为道家之术(所谓阴阳家皆出自道家)而阴阳五行理论也一直为道教为推行(儒家、佛教都没其理论。儒家所谓子不语乱神怪力,故不提倡),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来推断人事吉凶;即以种种方术观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现象,用以推测人和国家的气数和命运,对我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曾产生过广泛影响”(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术数类丛书》出版说明)。术数,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生活中的时尚,但它的内涵和外延至今不清晰,在学术界并没有确切的划分。在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曾经盛行的巫术即是术数的起源,诸如天文、历法、数学、星占、六壬、太乙、奇门、运气、占候、卜筮、命理、相法、堪舆、符咒、择吉、杂占、养生术、房中术、杂术等等都属于术数的范畴。一般地说,狭义的术数,是专指预测吉凶的法术;广义的术数就包括天文、历法等了。通常所指的术数是狭义的术数。现代学者仍未明了数术的性质及其名义和用法。大多数人还认为数术就是术数。数术之后还有算数,算数才属于数学。而中国古代数字皆文字,并不象现代数学与文学分别明晰。何也?因言意推义,由因致果式,在物理生成二阶段。言意须前后通义同意,而分位见进则须皆数与字标识。中国古代之“数”,皆术。术之定义功能,在合。如万物皆圆,万物皆理,万物皆数,以术合之,形可由圆而方或方而圆演绎,理可合见也可分见,数既可排序定位,也可加减乘除。如列数为学,则有“数技”“数术”“数法”。数技,即名学,如数之性质,定义、定位、定序、定律、定向。其哲学技术为伦理,如上下前后中,先后左右中,东南西北中。秩序排定,即为“术数”,《易》之象数称之为“大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为数之全定。编辑本段解释数术中数即术理,小数即术法。十百数内,为中数;千万数间,为小数。中数为数术,小数由算数。如列算为伎为学,则有“算技”“算术”“算法”。而在此所述之史学数术,在天地范围,即天下事,在十百中数列。而宇宙大数,只用十位数字,如《河图》《洛书》,一用十数,一用九数。而十百数,即大衍数。而“根”数,如一二三,也分别在“道”用数在“一”,“易”用数在“二”,“玄”用数在“三”。道学,其数用式为“二五”,如阴阳五行;易学,其用数式为三五,如三皇五帝。如此渐见史学道技。三,为天数;五,为地数,人用五三。如此,见学以致用式。天以三为数,指循环,也含天象分三:气象、力象、星象。地以五为数,指稳定,且具地质归五:金木水火土。三皇无名,以天地人为名,天地人为公名,道无名,故不私。五帝有名,以人王为各自私名,如伏羲、轩辕诸多圣王。天地之间,天生地成,为一大春秋,为上古事。五帝三王,中古绝地通天事,为一中春秋。三王五霸,下古承前启后宗法制,为一小春秋。中国历史,是可以演义者,因有数术.编辑本段三式太乙又及称太乙数,太乙是术数的一种,为三式之首,(“三式”即我国古代术数中三大秘术太乙、奇门、六壬同称“三式”),是古代高层次预测学,相传太乙式产生于黄帝战蚩尤时。《奇门五总龟》曰;“昔黄帝命风后作太乙,雷公或九宫法,以灵龟洛书之数┄,”仿易理所作,属易经象数之学。其法大抵本于《易纬.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采用五元六纪,三百六十年为一大周期,七十二年为一小周期,太乙每宫居三年,不入中宫,二十四年转一周,七十二年游三期。太乙以一为太极生二目(主、客目),二目生主客大小客与计神共八将。(与易经太极分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仿)。以太乙八将所乘十六神之方位关系定出格局。可占内外祝福。又临四时之分野,可占水旱疾疫。再推三基五福大小游二限,可预测古今治乱。又可推出年卦、月卦等。奇门遁甲奇门遁甲,原来是中国古老的一本书,但它往往被认为是一本占卜用的书,但有的说法是说《奇门遁甲》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经过长期观察、反复验证,总结出来的一门传统珍贵文化遗产。还有的说“奇门遁甲”是修真的功法,但我比较同意第二种说法。“奇门遁甲”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由“奇”,“门”,“遁甲”三个概组成。“奇”就是乙,丙,丁三奇;“门”就是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遁”是隐藏的意思,“甲”指六甲,即甲子,甲戍,甲申,甲午,甲辰,甲寅,“遁甲”是在十干中最为尊贵,它藏而不现,隐遁于六仪之下。“六仪”就是戍,已,庚,辛,壬,癸。隐遁原则是甲子同六戊,甲戍同六已,甲申同六庚,甲午同六辛,甲辰同六壬,甲寅同六癸。另外还配合蓬,任,冲,辅,英,芮,柱,心,禽九星。奇门遁的占测主要分为天,门,地三盘,象征三才。天盘的九宫有九星,中盘的八宫(中宫寄二宫)布八门,地盘的八宫代表八个方位,静止不动,同时天盘地盘上,每宫都分配着特定的奇(乙,丙,丁)仪(戊,已,庚,辛,壬,癸六仪)。根据具体时日,以六仪,三奇,八门,九星排局,以占测事物关系,性状,动向,迭择吉时吉方,就构成了中国神秘文化中一个特有的门类----奇门遁甲。何为《奇门遁甲》?奇:是乙、丙、丁三奇,表示日、月、星;门:是休、死、伤、杜、开、惊、生、景,表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方各有一门,为之八门;遁甲:是把六甲隐藏于六仪,戊、己、庚、辛、壬、癸之下,合称为《奇门遁甲》,它又分为天地人三盘,地盘:八卦加中五宫为九宫,天盘:八诈直符、腾蛇、太阴、六合、勾陈、朱雀、(白虎、玄武)、九地、九天和九星蓬、芮、冲、辅、禽、心、柱、任、英,人盘:是八门,再用天时二十四节气,以超接置闰之法,演定阴阳九局。六壬是中国数术学的总概括,集数术学、《易经》所有精华为一体,为中国先秦古文化的重要体现。壬学由天学(古星象学)、易学、干支学和择日学(神煞学)四大学说运筹而成。它通过十二类神来划分万事万物,以之来全面把握客观世界,加以“九宗门”的传变法则来体现所有事物的基本规律,从而成为一门认知天文、地理、人事之一般运动、变化、发展的高深学问。编辑本段在古代的运用数术在中国古代,术数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一种方式,而且与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和技术也是相联系的。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古代的术数在思想史上的作用曾有一个总的评价:“术数本身是以迷信为基础的,但是也往往是科学的起源。术数与科学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以积极的态度解释自然。通过征服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术数在放弃了对于超自然力的信仰并且试图只用自然力解释宇宙的时候,就变成了科学。这些自然力是什么,其概念在最初可能很简单,很粗糙,可是在这些概念中却有科学的开端。”。古代的人们认为,便可以与神秘的未知世界打交道。“术数”之“术”是神人之间的通道和中介。术数,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生活中的时尚,但它的内涵和外延至今不清晰,在学术界并没有确切的划分。在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曾经盛行的巫术即是术数的起源,诸如天文、历法、数学、星占、六壬、太乙、奇门、运气、占候、卜筮、命理、相法、堪舆、符咒、择吉、杂占、养生术、房中术、杂术等等都属于术数的范畴。一般地说,狭义的术数,是专指预测吉凶的法术;广义的术数就包括天文、历法等了。通常所指的术数是狭义的术数。现代学者仍未明了数术的性质及其名义和用法。大多数人还认为数术就是术数。数术之后还有算数,算数才属于数学。而中国古代数字皆文字,并不象现代数学与文学分别明晰。何也?因言意推义,由因致果式,在物理生成二阶段。言意须前后通义同意,而分位见进则须皆数与字标识。中国古代之“数”,皆术。术之定义功能,在合。如万物皆圆,万物皆理,万物皆数,以术合之,形可由圆而方或方而圆演绎,理可合见也可分见,数既可排序定位,也可加减乘除。如列数为学,则有“数技”“数术”“数法”。数技,即名学,如数之性质,定义、定位、定序、定律、定向。其哲学技术为伦理,如上下前后中,先后左右中,东南西北中。秩序排定,即为“术数”,《易》之象数称之为“大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为数之全定。中数即术理,小数即术法。十百数内,为中数;千万数间,为小数。中数为数术,小数由算数。如列算为伎为学,则有“算技”“算术”“算法”。以而在此所述之史学数术,在天地范围,即天下事,在十百中数列。而宇宙大数,只用十位数字,如《河图》《洛书》,一用十数,一用九数。而十百数,即大衍数。而“根”数,如一二三,也分别在“道”用数在“一”,“易”用数在“二”,“玄”用数在“三”。道学,其数用式为“二五”,如阴阳五行;易学,其用数式为三五,如三皇五帝。如此渐见史学道技。三,为天数;五,为地数,人用五三。如此,见学以致用式。天以三为数,指循环,也含天象分三:气象、力象、星象。地以五为数,指稳定,且具地质归五:金木水火土。三皇无名,以天地人为名,天地人为公名,道无名,故不私。五帝有名,以人王为各自私名,如伏羲、轩辕诸多圣王。天地之间,天生地成,为一大春秋,为上古事。五帝三王,中古绝地通天事,为一中春秋。三王五霸,下古承前启后宗法制,为一小春秋。中国历史,是可以演义者,因有数术。编辑本段对古代哲学的影响一种影响广泛的社会思潮,必然会对哲学思想产生影响,术数也不例外。术数启发和深化了古代中国人的哲学思维。从史料记载来看,从周朝到春秋时期,通过以《易经》占筮来决定军国大事,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而且其中也不排除经常地出现一些巧合。这无疑会启发后人对《易经》中所蕴藏的“道理”进行研究,于是才有了《易传》。从卜向术数的转变,体现了人们对“天”的认识的转变。周朝以前,人们把“天”作为具有人格意志的神,商代的统治者除了以大量的祭祀之物供奉“天”和祖先之外,在从事社会活动时,还要通过灼龟甲等卜的活动以了解“天”的意志和想法。商朝统治者在这方面虽然下了很大的功夫,却仍然没有能够避免自身覆灭的命运。在周代替商以后,人们反思商朝灭亡的教训时,就提出了“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思想,认为“敬德保民”才能得到“天”的庇佑。在阶级社会激烈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中,统治者事实上并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保民”,也不可能真正去“敬德”。残酷的阶级矛盾和现实斗争,迫使人们去寻找祭祀、“敬德保民”之外的方法以获取胜利,这就是研究社会和自然的规律,从而掌握自身命运。这就出现了把“天”从具有人格意志的神回复到“自然之天”,并企图通过对“自然之天”的分析研究来掌握其运行规律,进而掌握社会的政治、军事变化的努力。
关于梅花易数的诗句
1.梅花诗,三四前程
《梅花诗》是托名北宋·熙宁年间易学家邵雍根据自创的梅花易数法,推演成书的一部推测国运的谶语诗作。共作十节卦,每一节卦推测一个朝代的国运,主要记述各朝代灭亡时的情景。有人混乱解释,胡乱饶舌,盅惑大众,反对政治颠覆政权,必遭天杀。
第一节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第二节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第三节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第四节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第五节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第六节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第七节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第八节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第九节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壁应难赵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第十节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2.求大神帮忙讲解《梅花易数》中的一句话才悬赏十分,本不值得我去回答,我回答问题低于一百分基本不考虑!但没悬赏时候有可能会回答,正好没事情就回答一下你的这个问题吧。
这是三要灵应篇里的耳应断法,三要就是眼耳心三要。
意思是如果正取卦的时候听见有人讲经论史那么预测者所预测的事情就是说说而已,成不了,事体只是虚说而已。
如果正在取象的时候听见有人唱歌那么所预测的事情也比较跌宕起伏,峰回路转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是外应断法,外应断法一般不好学,不是刻意去听这些,是无意之间听到看到想到才可以应用。
易为交换,就是把预测者所预测的事情交换为讲经论史或者语歌词曲来分析了。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再给你讲讲眼要的用法,比如正在谈论一件事情,一个小孩推门进来了,那么所说的这个事情就会有小人来破坏。
比如正要去看一个病人,碰见出殡戴孝的人,那么所看的病人不久就要归天了……
此为梅花易数的玄机卦,需要自己去领悟,看似荒唐实际是易学的全息规律。
3.在扇面是题关于梅花易数的字,该题那几个字扇面艺术作品,是扇面诗词、书法、绘画的综合体。扇子是古人搧风引凉的器具,而扇面用於写字作画,也是我国古代绘画特有的形式之一。往来应酬互赠扇子及在扇面上合作书画,是中国文人之间的一种雅事。在扇面上题诗托物言志的、借景抒情的、诫勉励志、表达爱情、传递友谊等各种题材的诗都有。
例如:
1、望岳作者:杜甫【唐代】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饮酒作者: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5、《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归园田居》诗人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分别嵌数字一至十的诗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出自宋代理学家邵康节的作品:"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诗名不详,一作《一去二三里》,一作《山村咏怀》这首五言绝句把“一”到“十”的数字嵌入诗中,组合成一幅静美如画的山村风景图,质朴素淡,令人耳目一新。
曾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邵康节,字尧夫。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通晓易经,擅术数。著有《梅花易数》。
《山村咏怀》是谁写的诗哪个朝代的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全诗如下: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译文如下: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注释如下:
①去:指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扩展资料: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
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