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的来历是
介休的来历与春秋时期的晋国大臣介子推有关。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禄,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战国时期属魏国。秦灭六国时,于魏赵边界休整,之后攻赵,秦代因此置界休县。新莽时期改界休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西晋,杜预臆说界休当为介休,晋武帝司马炎遂改界休为介休。北周大成元年改介休县为平昌县。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平昌县复名介休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介休郡改名介州县,属介州。
介休市简介如下:
1992年国务院批准介休撤县设市,仍隶属于晋中行署。1999年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地级晋中市,县级介休市改由山西省直辖、地级晋中市代管。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太原盆地偏南,地理坐标东经111°44′10″——112°10′14″,北纬36°50′01″——37°11′04″,北、东北部分别与汾阳市、平遥县接壤,东南与沁源县毗邻,西南与灵石县相连,西北与孝义市相望。
介休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全市下辖5个街道、7个镇和3个乡,行政区域总面积744平方千米,总人口41.9万(2016年)。城镇化率64.3%,居山西省各县市第三位。
介休市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素有“三贤故里”之称,文明史逾2800年。介休处于太原经济圈节点,与汾阳、孝义共同构成太原经济圈次中心,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中部百强县(市)、中国清明(寒食)节文化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级示范点、山西省科教兴市先进单位、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双拥模范城市、山西省造林绿化先进市、山西省林业生态市、山西省增加农民收入先进市、中国中西部可持续发展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小城市百强县市、山西省22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市之一、阿里巴巴“千村万户”试点县市、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试点、第十一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圆桌论坛举办地、中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
介休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介休名字由来
秦代,始置界休县,与邬县同属太原郡。
西汉,属并州刺使部太原郡。平周邑改名为平周县,属西河郡。新莽改界休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平周县废置。
三国时,界休属并州西河郡,邬县属太原郡。
西晋改界休为介休,属西河国,邬县属太原国。西晋永兴元年(304年),介休城为刘渊军攻破。此后,北方发生少数民族长期战乱,介休地域主属变换不定,县邑建置时有时无。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复置介休县,属吐京镇西河郡。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复置邬县,属并州太原郡。北魏孝昌二年(526年),西河郡治被六镇起义军攻破,介休县治也被攻破侨置平阳郡界。北魏永安年间(528~529年),介休县侨置汲郡界(今河南省卫辉市境),属司州五城郡。
东魏天平年间(534~537年),孝静帝派朔州军人驻介休城镇守,立为南朔州,但领军人,不领郡县。县境侨置定阳郡平昌县,寄驻介休30多年。北齐天保年间(550年)之后,邬县废置。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介休郡,介休县属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579年)改介休县为平昌县,属介休郡。
隋开皇初年,撤销介休郡,平昌县属西河郡。开皇十年(590年)县境西南析置灵石县。开皇十八年(598),平昌县复名介休县,属西河郡。隋义宁元年(618年),复置介休郡,县属介休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介休郡改名介州,县属介州。唐贞观元年(627年),撤销介州,县属河东道汾州。唐天宝元年(742年),属西河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属汾州。五代时介休县属太原府汾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属河东路汾州。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孝义县并入介休县,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孝义县。
介休为什么叫介休
介休的起源与春秋时期晋国大臣介休有关。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国享臣,介子推二话不说,随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烧掉了森林去寻找智慧,但是子推和他的母亲抱在一起死了。介休因介子推秀而得名。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灭六国时,歇在魏赵边境,再攻赵,于是秦朝以修县为界。新莽时期改界为界美,东汉改称界。西晋杜预言介休应为介休,晋武帝改介休为介休。北周大成元年,介休县改为平昌县。隋十八年(公元598年),平昌县改名介休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介休县改名为解州县,隶属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