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对应的月份怎么不是从鼠开始的呢
十二生肖动物的选择与排序做解读。即从鼠、牛到猪分别与一月、二月。。十二月对应。
农历一月与鼠有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古人在一月都在干什么。
一月份春节刚过,天气寒冷,除了走亲访友外就是在家猫冬。为了过冬此前人们储藏了大量的食物,不仅人要吃东西,老鼠也要吃东西,而冬季老鼠很难在户外寻找食物,所以老鼠的活动变得十分“醒目”。济南地区有民谚云:老鼠老鼠一月一——早来。在我国很多地区有正月里老鼠娶亲(嫁女)的说法,正是对一月里老鼠活动频繁的反映。古人将老鼠与一月联系起来是提醒人们要提防老鼠,进而引申为暗示人们不要浪费时间,其逻辑顺序是老鼠——防老鼠——修理门窗橱柜——修理其他器物。暗示人们即使冬天在家也不要无所事事,可以做些平时照应不到(不周)的事。
二月对应的是牛,二月有些地方将二月初一作为开春节,要“送懒”、吃“阳春粑”,表示要努力工作了。宋代曾巩在《二月八日北城闲步》中写到“便起高亭临北渚,欲乘长日起春耕。”二月是春耕的好时候,而牛是耕地的帮手,用牛来指代春耕最恰当不过。将牛与二月联系在一起,意在提醒人们要及时春耕,不误农时。
十二生肖排第三的是虎,虎最初做为四象之神,对应的是西方,后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出现了白虎的概念。在古代传说中,白虎为杀伐之神,具有辟邪、禳灾等神力。白虎与三月相联系指代的是祭祀。在古代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将祭祀与战争并列且排在前面,可见一斑。
不过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我国早期祭祀的是祖先而不是神,(中国古人对于祖先的这种崇拜甚至抑制与迟缓了早期宗教的传播,事实上一直到佛教传入之前,我国一直未形成广泛而统一的宗教信仰)不仅国家重视祭祀,在普通百姓中对祖先的祭祀也是大事。
在古代如果哪家房子着了火,最先抢救的不是财物而是祖宗牌位;因某种原因举家迁徙时别的东西可以不带,祖宗牌位一定要带着。再如西方的村落是围着教堂建立的,而中国的村落是以祠堂(祭祀祖先的场所)为中心建立的。今天的中国人也有清明扫墓的习惯,但与古人相比无论在重视程度上还是在境界上都差得很远。
这里引用一段文字“宋高宗南迁杭州时,杨璿授成忠郎,侨居临安。因父亲(忠襄公杨邦义)葬于建康,每年清明都有阖家前往墓地祭扫。为了祭扫便利,杨璿便在南京与杭州之间的无锡鸿山建了一座别墅,作为祭扫途中的栖息之所。”注3为祭扫而在途中建别墅,不只是富有,更是因为重视。
接下来是兔,这里的兔指的是狩猎。四月草木滋长春暖花开,正是狩猎的好时候。狩猎重要吗?为什么要提出来?
以1965年四川成都百花潭战国墓出土的“嵌错攻战宴乐纹铜壶”为例,壶身图案分四层,每一层都与射箭有关(竞射、习射、攻战、狩猎)在古代的文学作品里或其他器物上表现狩猎场景的比比皆是。就狩猎这件是本身而言,可大可小。最简单的类似于郊游踏青,大一点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再大一点如康乾二帝十分热衷的“木兰秋狝”,那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类似于今天的军事演习。当然场面最大的还是《三国演义》里曹操的那句“会猎江东”,将倾国之战称为“狩猎”,尽显豪气,大有天下尽在我手之感。至于兔子与狩猎的关系不消多说,值得一提的倒是李斯临终前与儿子说的那句“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闻之令人唏嘘不已。
排第五的是龙,与十二生肖里的其他动物不同,龙是“人造”的动物,所以它起的只能是一种象征意义。在古代神话中龙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兴云布雨,这里的龙指的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对于一个农耕文明来说,风调雨顺是一年四季都需要的,那么为什么在这时候特别提出来呢?
因为收获的季节快到了。二十四节气里的芒种就在农历五月,芒种本义是指有芒类植物(如小麦)成熟,事实上直到今天农民对收获季节的天气依然格外关注。越是到了收割的时候心里就越忐忑,表现了古人患得患失的心理。
接下来是六月,根据我国气候特点,六月是暴雨水灾的高发季节。人们要防暴雨水灾,如修缮房屋,河堤等。六月对应的是蛇,蛇和六月有什么关系?
在十二生肖的动物中,蛇的出现是比较突兀的,纵观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笔者将之分成四类:一类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即六畜,马、牛、羊、鸡、犬、猪;一类是生活中常见的动物,鼠、兔;一类是虽然不常见,但人们心理上不陌生如龙、虎;最后就是比较突兀的蛇、猴,既不是与生产生活相关,人们对之也不熟悉,甚至也说不上什么好感这那么为什么将它们列入十二生肖呢?
这里举两个例子,都是去年的新闻报道:一、澳大利亚水灾,蛇类肆虐;二、国内部分地区水灾,导致杭州蛇毒血清紧缺。科学的解释是大水淹了蛇窝,蛇类四处乱窜,而且这个时候的蛇往往比较“暴躁”,富有攻击性,所以用蛇来指代六月还是很合适的,大水导致蛇类活跃,人们既要防水又要防蛇。
接下来是马,马在这里指战争,将马与战争联系在一起不奇怪,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是在七月。这里就有说到古代战争的情况,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是人和粮食,在春秋以及春秋之前,基本处于小国寡民的状态。生产力不发达,大量的人口必须直接从事生产(主要是种植)才能生存。所以那时的职业士兵很少,大量的是在战时拉农夫凑数。因此那时发动战争常常要在粮食收获后的农闲时节,当然容易发生战争并不是说战争一定会发生,但是可以利用这个时候训练军队,修筑工事。
八月对应的是羊,羊在这里指的是宴乐。
为什么用羊指代宴乐?古代士大夫贵族们宴饮时的主食是肉类,那时候猪被视为“脏豕”,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羊因为味道鲜美而成了宴饮是常见的食物、再者经过水草丰美的六、七月份羊儿长的膘肥体壮刚好食用。
按说宴乐对贵族来说是很常见的每月都有,为什么在八月特别提出来?如果将宴乐与七月的战争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这里的宴乐含有庆功宴的意思。七月份作战八月份庆功,有这么快吗?这还得说到古代战争的特点,因为小国寡民生产力不发达,物资匮乏,很难支撑长期大规模的战争,所以那时战争的特点是短、平、快。在当时关于战争的文献记载很多战争快则半天慢则三天就结束了,长期对抗的很少,因为谁也耗不起。
九月与猴对应,笔者以为将猴与九月联系在一起指的是登高。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说的很清楚:“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秋天登高的习俗古已有之,登高母题的发生期是先秦两汉,此时作品中登高的审美效应是“游”“观”皆重,情感特征为悲喜兼备。其中登高怀远者,最初的情感内容为思亲(西周、春秋),其后是怀乡(战国),两汉时期,开始出现怀古的内容。注4
将猴子与登高联系起来有两个原因:一是九月桃子熟了天气凉爽,猴子活跃;二是有站在树梢远眺的习性。当然九月登高还可以引申为暗示人们要注意锻炼身体。
十月对应的是鸡,这里的鸡指的是斗鸡,斗鸡是古人常见的娱乐活动,所谓呼朋唤友,斗鸡走狗。唐代张籍《少年行》“日日斗鸡都市里,赢得宝刀重刻字”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邱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郦氏为之金距。平子怒,益宫于邱氏,且让之。"这场斗鸡成为一个导火索,引发了一系列政治事件,导致社会动荡。那么斗鸡跟十月有什么关系呢?清代陈淏子在《花镜。鸡》中云:每斗,虽至死不休,好事者畜之,于深秋开场赌博。
斗鸡从出生到可以打斗大约需要十个月的时间,所谓“鸡成十月四叶齐”(羽翼丰)另外以开封斗鸡为例,开封斗鸡习俗,农历十月初一为“头窜”或“头斗”,即初斗。注5所以斗鸡在这里引申为娱乐。
十一月份对应的是犬,先说说犬对古人的作用,主要有:一、看家护院二、观赏三、狩猎四、食用。其中前两个一年四季都可以,十一月份已到初冬狩猎有点晚了,那么根据排除法,这里犬的作用是食用。
古人讲究冬令进补,吃狗肉正当其时,民间俗语云:三九狗肉十里香;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古代中医理论对狗肉的认识也比较充分,《本草纲目》、《千金要方》中均有提及。狗肉不仅是食补还是药补,当然十一月份提及狗肉不光是为了吃,这里还含有提醒人们注意养生之意。
十二生肖最后一个是猪,猪在古代被称为“豕”,对中国人有重要的地位,汉字“家”就是由房子和猪组成,如果说房子是重要的不动产,那么猪就是重要的动产,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农村地区猪还是很多家庭的重要财产。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会留到过年才宰杀或出售。这里的猪是虚指代表着祈求或期盼,希望能够富足安康。
最后对十二生肖对应十二月个月产生的寓意进行归纳:
一月——鼠——勤快
二月——牛——耕种
三月——虎——祭祀
四月——兔——狩猎
五月——龙——收割
六月——蛇——水灾
七月——马——战争
八月——羊——宴乐
九月——猴——登高
十月——鸡——娱乐
十一月——犬——养生
十二月——猪——安康
关于猜十二生肖的谜语
关于猜十二生肖的谜语有:
1、鼠
(1)尖嘴尖牙齿,留着小胡子,贼头又贼脑,夜里干坏事。
(2)眼睛圆溜溜,贼头又贼脑。一头钻进洞,猫叫不出来。
2、牛
(1)两把镰刀尖打尖,两把蒲扇扇两边,四把铁锤前后打,一把扫帚扫两边。
(2)身笨力气大,干活常带枷,春耕和秋种,不能缺少它。
3、虎
(1)祖先曾占景阳岗,多少路人生命伤。时过境迁观念改,武松为我戍区疆。
(2)像猫不是猫,身穿皮袄花。山中称霸王,寅年它当家。
4、兔
(1)聪明绝顶又玲珑,三窟藏身隧道通。侨隹神州生活美,不思桑梓返蟾宫。
(2)春夏秋冬穿皮袄,浑身像个棉花包,又会跑来又会跳。
5、龙
(1)一物生得奇,从来不露面,张牙舞爪气势强。
(2)君是人间第一雄,起风下雨显神通。中华大地生光彩,迈入庚辰更不同。
6、蛇
(1)生在青山田野间,绿甲黄衣身上穿,虽然不是英雄将,浑身好像霸王鞭。
(2)优劣孰多没议论,怎言它是害人精。生餐老鼠功劳大,毒液也能医众生。
7、马
(1)有点像画眉鸟。解析:“马”有了一“点”就像画了眉的“鸟”。
(2)日行千里未知倦,常助将军捍主权。休笑额头没长角,铁蹄踩阵熄狼烟。
8、羊
(1)一位白头老太公,量得一升豆,随吃随漏。
(2)穿白衣,爱吃草,唱起歌来咩咩叫。
9、猴
(1)生来四只脚,爱攀又爱跳,站坐都像人,浑身绒毛毛。
(2)尖面小口,两脚两手,立着坐着像个人,伏着爬着像只狗。
10、鸡
(1)头戴笔花,身穿绣花,先用嘴耜,后用铁耙。
(2)一朵芙蓉顶上栽,锦衣不用剪刀裁,虽然不是英雄将,唱得千门万户开。
11、狗
(1)有个铁锁头,天天在门口,好人让它路,贼人见它走。
(2)忠心耿耿受褒扬,常伴牧人同放羊。大雪漫飞身上肿,坚持工作不彷徨。
12、猪
(1)四柱短又短,两耳像蒲扇,鼻子哼哼响,尾巴打个圈。
(2)耳朵像扇子,鼻子大又圆,身子肥又矮,吃饱只会睡。
扩展资料: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神曲是什么生肖
(东西问)译家言|肖天佑:我为何用“绝句”翻译700多年前的但丁《神曲》?
中新社北京12月16日电题:肖天佑:我为何用“绝句”翻译700多年前的但丁《神曲》?
中新社记者应妮
700多年前的鸿篇史诗《神曲》,在今天以“绝句”形式呈现在中国读者的面前,难懂的经典变得颇为好读。这是著名意大利语文学翻译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意大利语教授肖天佑凝练数十年心血而成。
日前,肖天佑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详解他对《神曲》的理解和翻译过程的酸甜苦辣。
肖天佑译本《神曲》。中新社发受访者供图
采访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翻译《神曲》为何选择“绝句”这一中国古诗的形式?
肖天佑:中国读者从20世纪初开始接触《神曲》,迄今从意大利文直接翻译的中文版《神曲》有三个版本,分别是1990年北大教授田德望的散文体版《神曲》、2000年黄文捷先生的自由诗体版《神曲》和香港译者黄国彬先生的格律诗版《神曲》。
但丁原诗的格律是“十一音节三韵律”,每个诗句有十一个音节,每三个诗句构成一个诗节,尾韵演绎方式是一个诗节中第一句与第三句的尾韵相同,第二句另外用韵,但第二句的尾韵要作为下一个诗节第一、第三个诗句的尾韵。
以上述三要素来看,现有三个版本中,“每句十一个音节”是无法也没有必要复制的,因为汉语不是拼音文字,没有音节一说。“每三个诗句构成一个诗节”这一点田教授放弃了,两位黄先生的译文都模仿了。但丁原诗尾韵的演绎方式则仅有黄国彬先生模仿了。我个人决定放弃三韵律,独辟蹊径采用中国传统诗歌中的“绝句”,因为这种形式更为中国读者所熟悉。
翻译《神曲》有两种思路:一种把握作品内容,将其译为简练易读版本,让普通读者和想涉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却不懂意大利语的人读懂这部难解的巨著。另一种为学者和研究者考虑,言辞不避古今,注释力求详尽。我的译本追求第一种,除使用现代汉语通用的字词和句子结构外,尽量少注释。
中新社记者:选择“绝句”这一形式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肖天佑: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外表几乎都是呈工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形式上很美。“绝句”译诗对译者的外语和汉语水平要求很高,最大的挑战是要按照汉语语法规范、诗词规范遣词造句,按照适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编排语词和语序。
但丁的《神曲》句子都很长,一个诗节的三个诗句往往是一个复合句。也就是说,虽然原语每个诗句并非一个完整的、具有独立意义的句子,但我们传统“绝句”的每个诗句都是一个语义相对完整而独立的句子或句子成分。要在中意两种语言中进行这样的转换,难度不小。
《地狱篇》开头的三个诗节都是长的复合句,翻译时必须化简成汉语诗歌凝练的短句。
《地狱篇》开头的三个诗节。中新社记者张九玲制图
单一采用传统的五言、六言或七言,困难重重,那样做只能是自缚手脚。汉语经过几千年到现在已发生重大变化。以传统五言为例,大家熟知的李白《静夜思》就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单音词越来越少,双音词越来越多,甚至三音词和四音词都有双音化的趋势,所以无法死守传统的五言。
翻译实践中,我尽可能多采用古代诗歌的传统格式,如果实在难以适用,则会派生出以下几种押韵格式:模仿第一、二、四句押韵的格式,改为第一、三、四句押韵,第二句不押韵,如“另有雄狮一头,/昂首迎面走来;/饿狮若一声吼,/空气也会颤抖”;参考第二、四句押韵,第一、三句不押韵的格式,改为第一、三句押韵,第二、四句不押韵,如“我亦是如此,/怀着爱与敬,/反复读你诗/研习你诗韵”;参照句句押韵的格式,改为相邻两句押韵,即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分别押韵等,即在押韵的方式上,也不能墨守成规。
译文流畅易懂,符合译作“是为中国读者量身打造”的这一定位。
值得指出的是,不管是《神曲》的哪一版本,体现的都是译者对翻译《神曲》的想法与选择,都值得尊重。不同版本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需要接受实践检验。
中新社记者:您为什么对翻译这部作品如此执着,在八十岁高龄的时候做这样一项巨大的工程?
肖天佑:从世界文学范畴看,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及但丁的《神曲》等都属经典作品。《神曲》是这些经典中时代最久、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莎士比亚所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取材就明显受到《地狱篇》第五曲弗兰切斯卡与保罗爱情故事的影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则根据它创作了《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交响幻想曲。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就有了翻译《神曲》的想法。2013年底退休后,我下决心借用古诗体完成这一愿望。为此我制定了“三年计划”,每日“雷打不动”工作4到5小时。2017年秋终于完成初稿,与商务印书馆签订出版合同。
从交稿到出版前,我持续对原稿进行修补与完善,2018年在每部后面增加《中外文专有名词对照表》,为从事研究与翻译工作的人做点贡献。今年初正式出版后,短短几个月已得到读者认可,我很欣慰。但愿我这个以诗体翻译的版本,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神曲》。
在翻译中,我也屡屡获得警句。例如《地狱篇》写道,“你得抛弃懒惰;坐在羽绒垫上,或在床上躺卧,不会让你成名。人若没有名声,荒废虚度一生,给世人留下的/只能是这种痕迹;要么是风中云烟,要么是水上泡沫。你必须战胜气喘,快从地上站起,用精神去战胜/你那沉重身体,不让它压倒你。”
2016年11月,意大利零重力舞蹈团现代魔幻舞蹈《但丁神曲》(三部曲)亮相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新社记者宋吉河摄
中新社记者:《神曲》被誉为“中世纪文明的百科全书”,当代中国读者读它意义何在?
肖天佑:《神曲》最大的特点,是它在道德和政治上有鲜明的倾向性,重点是揭露当时意大利教会的腐败,以及世俗生活与政治上的混乱。但丁在其中以大量篇幅说明,在当时的意大利,由于教皇同时掌握世俗和宗教双重权力、主教僧侣贪婪成风、买卖圣职,教会日益腐败;而世俗权力(以神圣罗马皇帝为代表)放弃职责,封建割据势力纷争不已,陷入混乱状态。
但丁坚持用佛罗伦萨俗语写作,为意大利语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堪称“意大利语之父”。在创作《神曲》时,但丁的朋友曾建议他改用拉丁文写作,因为当时文人写作都用拉丁文,但丁却不改初衷,把基于佛罗伦萨口语的托斯卡纳方言提升至能够“满足意大利诗人和思想家需要”的“光辉的俗语”。
以今人的眼光看,我们要把《神曲》和中意两国人民的交往联系起来“读”。历史上,意大利与中国的交往超过任何欧洲国家,元朝有马可·波罗、明朝有利玛窦、清朝有郎世宁。2022年是中意文化和旅游年,两国民间交流将更热络。以《神曲》翻译、传播、阅读为代表的两国文化交流,正是其中的一部分。
肖天佑(左)向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主任、文化参赞孟斐璇(Franco Amadei)赠送《神曲》中译本。中新社发受访者供图
最后我想给中国读者提个建议:但丁的《神曲》毕竟离我们700多年了,语言文化、历史背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完全读懂它,仅靠译语通俗易懂是不够的,还需读者细细品味。我在每曲前写的导读,目的就是帮助读者克服时代差异。还有个简单易行的阅读方法,《神曲》由相对独立的曲子组成,每天只读一曲,读完暂停一下,不会影响隔天读下一曲。《神曲》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框架结构”,一百曲一百个故事,大家熟悉的《十日谈》不也是由一百个故事组成的吗?(完)
专家简介:
肖天佑供图
肖天佑,著名意大利语文学翻译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意大利语教授,2006年获佩鲁贾外国人大学授予的"意大利语言文化大使"荣誉称号,曾任中国意大利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代表译著有《十日谈》《神曲》《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