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妙玉是道姑还是尼姑
红楼梦里妙玉是尼姑。妙玉修行的地方是栊翠庵。庵,庵是指圆形草屋,小庙。庵本义是不对外开放的房屋。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庙。
妙玉是一名佛家弟子,寄身庵中,只是因为身不由己。不过相对于大观园中的其他少女来说,她已是相当出世了,对宝玉虽有好感,却一点都不外露,只是一两次的脸红让读者看出其中的意味。
正因为所有的人都不认为妙玉与宝玉间有任何可能,所以宝玉才能那么直接地表达他对妙玉的了解和关切,他深知妙玉的洁癖,在很多人到她这里闲坐后,主动对她说:“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
扩展资料:
从书中映衬湘云与妙玉的花卉背景上,能够略到梅花暗香芍药泪。红楼十二钗中的四位宾客,即黛、钗、湘、妙四位女子,在构筑小说的爱情理想中,都承担了各自的角色。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勾画的爱情理想是:两小无猜、两容相悦、两心相知。湘云在两小无猜方面占优势,而湘云的醉酒吃鹿肉、妙玉的品茶和传递彩笺,都显出文人雅士的志趣,在共同的志趣方面都对宝玉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对黛玉构成一定的威胁。
到这里,在宝玉的婚恋问题上,已经不只是黛玉和宝钗的“双峰对峙”,还有湘云和妙玉的呼应,给宝玉造成四面埋伏,让黛玉听到三面楚歌。其实,这是作者故意设计的烟雾,使小说的矛盾冲突变得更为错综复杂。无论是女性形象的塑造,还是婚恋故事的构思,史湘云和妙玉都为《红楼梦》这部小说增添了靓丽的色彩。
妙玉是尼姑还是道姑
妙玉是红楼十二钗之一,虽然出现次数不多,占据《红楼梦》的篇幅不算大,但也是关键人物之一,在读《红楼梦》原文时,大多数人不会出现混乱,妙玉就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女尼。但是影视剧里妙玉几乎完全是以道姑的形象出现于世人面前。可是很少人会对此提出疑问,好像这件事非常自然,似乎只要是出家人,什么尼姑道姑没什么区别。佛道完全是两个不同概念,为什么人们对《红楼梦》中这种混肴大多视而不见呢?
《红楼梦》原著里有一段涉及到了妙玉的形象,妙玉探望贾母时有一段描写:只见妙玉头带妙常髻,身上穿一件月白素袖袄儿,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拴着秋香色的丝绦,腰下系一条淡墨画的白绫裙,手执麈尾念珠。跟着一个侍儿,飘飘拽拽的走来。这妙常髻到底什么样子无从知晓,因为陈妙常是宋朝人,而且是削发为尼,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妙常髻,应该是后人臆造。除了发髻,妙玉的整个装束和传统的尼姑基本不沾边,倒很像京剧舞台上尼姑的形象。
佛教是舶来品,起源于古印度,而道教是纯粹的中国本土文化,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唐代李姓得天下,尊老子为自己的祖先,所以道教受到推崇,武则天和太平公主都做过女道士,太平公主的称呼中太平两个字就是他的道号。我们现在看到的戏曲中常出现的女道士形象就是根据唐朝女道士的大概样子演化而来,在戏曲里,女尼和道姑基本是一样的行头,没有显著差异。
明清以后,中国普通百姓把很多道教和佛教文化掺杂在一起,模糊了很多两者的差别,甚至出现了很多佛道共同尊崇的神。寺、庙、院、观、庵傻傻得分不清,其时庙里是不住和尚的,庙里住的是老道,庙是道家的道场,不是和尚的经堂。和尚住的地方是寺、也有叫院的,或者是殿或者堂,尼姑住的是庵,就是没有庙。老道住的地方才宫或者是观,当然还有庙。
比如常见的龙王庙、土地庙、娘娘庙、药王庙、火神庙、天齐庙、关帝庙······,清一色的都是供奉道教的神,没有佛教的菩萨或诸佛。佛教中很多寺院百姓口头上也称做庙,但是你去看看匾额,没有一个是以庙命名的,佛教相关的都是寺、堂、殿、院、庵等。
妙玉是带发修行的尼姑,这个是很清楚的,但是尼姑没有戏曲里或《红楼梦》电视剧里妙玉那种形象,影视剧中的形象应该是根据《红楼梦》原著中那段文字描写和戏曲舞台形象创造出来的,因为在戏曲小说里,女尼和道姑的形象基本一致,普通百姓慢慢对此也就认可了,所以妙玉的形象大家并不会感到有什么不合适,如果非要较真,那妙玉到底该是什么样子呢?个人认为,《黛玉传》里的妙玉更接近于现实。
妙玉一个尼姑
妙玉不是尼姑。妙玉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居士。妙玉是寄身佛门。
带发修行者,百科是如此界定:带发修行是皈依佛门的一种,虽皈依佛门,仍对世俗有很深的眷恋,只是内心的皈依,无法脱离世俗生活。带发修行一般适用于女众。带发修行者可以不进行剃度,但仍要遵守部分佛门戒律,比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
妙玉就是这样一个带发修行者,身上明显有与出家人的不同之处。
首先她身边的伺候者,都是家里的老人,嬷嬷丫鬟同她一般装扮成佛门之人,而不是如智能儿那样剃去了头发的尼姑。
妙玉言行与世俗之人无异。从不以出家人自居。她虽自谓槛外人,畸人。只是内心排斥世俗,并不是真正的与世俗割裂。槛外人也是槛。所以妙玉根本算不得出家人。
贾母带着刘姥姥来到拢翠庵,见了妙玉说:到底是她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贾母说妙玉是修行之人,而不是出家之人,显然以居士看待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