獬是什么动物
獬豸又称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曲直,见有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
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獬豸又称獬郢、獬廌(zhài),而“法”字的古体写法就是“灋(fǎ)”。《字源》中解释道:“灋,这字从廌去,以代表判断曲直的法律;又从水,是比喻其平如水,省廌写作法”。《说文解字》释为“灋,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
翻译:獬廌是一种异兽,像牛,有一个角,诉讼判决,抵触不正确的人。而关于獬豸似牛的说法,虽然也有考古发现牛形的獬豸物品,但这些都出现在东汉之后。而秦朝之前的文物中,獬豸都是以一角羊的样子出现,故而獬豸似牛的说法可能也只是后世之人的猜测。
扩展资料:
獬豸的历史:
獬豸虽然到现在还没有“验明正身”,可它在文化史上却有着非凡涵义。各种史籍都指出,獬豸是一种能辨曲直的神兽,汉杨孚《异物志》对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
意思是说,獬豸能区分好人坏人,看到两人打架,它会用角抵触理亏者。听到有人吵架,它会用口咬挑起是非的一方。
相传,先秦官员断案折狱,曾用獬豸辨别其中曲直。
于獬豸的这一特性,从先秦到明清,獬豸被当成了司法官员廉明正直的象征,在各种场合被经常使用。清代御使及按察史的补服前心后背皆绣獬豸图案。
獬豸还因为是一种瑞兽成为了明孝陵神道六种墓前石兽之一,为朱元璋守墓了600年。
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正是由于獬豸象征着公正,所以。
在古代,它就成了法律与正义的化身,御史等执法官员所戴的帽子被称为獬豸冠,有些朝代执法官员的衣服上还绣有獬豸的图案。自古以来被认为是驱害辟邪的吉祥瑞物,也是五脊六兽中的一种。这样后世常将普通羊饲养在神庙,用来代替獬豸。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
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二十八星宿对应的十二生肖是哪个
角----角木蛟、亢----亢金龙、氐----氐土貉、房----房日兔、心----心月狐、
尾----尾火虎、箕----箕水豹
北方玄武
斗----斗木獬、牛----牛金牛、女----女土蝠、虚----虚日鼠、危----危月燕、
室----室火猪、壁----壁水獝
西方白虎
奎----奎木狼、娄----娄金狗、胃----胃土彘、昴----昴日鸡、毕----毕月乌、
觜----觜火猴、参----参水猿
南方朱雀
井----井木犴、鬼----鬼金羊、柳----柳土獐、星----星日马、张----张月鹿、
翼----翼火蛇、轸----轸水蚓。
拓展资料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它把连续通过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各以一个字来命名: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昂、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二十八宿在中国古天文学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獬豸是传说中的神物,它是12生肖的哪一位
獬豸百科名片
獬豸,也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
目录
獬豸介绍
法律象征
历史由来
历史记载
游戏形象
炼化
作为产物
说明
相关名人
文丑
后汉书獬豸介绍
法律象征
历史由来
历史记载
游戏形象
炼化
作为产物
说明
相关名人文丑后汉书展开编辑本段獬豸介绍
獬豸(xiè zhì)又称直辨兽,触邪。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
编辑本段法律象征
獬豸与法的不解之结,还可从古代“法”字的结构得到解答,古体的“法”字写作“灋fǎ”,而“廌fǎ”即为獬豸,“
廌法”二字合为一体,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这样被认定
下来。由“灋fǎ”到“法”,“廌fǎ”字虽然已被隐去,然而它象征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没有消失。毕竟是传说,不曾有人亲眼见识獬豸究为何物,因而引出人们诸多想像,有人认为它象鹿,有人称它似牛,更多的说法还是羊。除了相关的古籍如《后汉书》、《论衡》、《五杂组》等记述之外,考古发现,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则出现在东汉之后。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显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时代以神判法的遗迹。进入近代,仍将其视为法律与公正的偶像。与此相类似,在西方,独角兽也被认为是纯洁的象征。人们认为它的角的力量能够压制任何道德败坏的事情。同时有贞洁的含义,是完美骑士的代表。
编辑本段历史由来
中国文字发源从古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经历了“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即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韩国政府决定首尔的象征动物“獬豸”
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草书)的嬗变。我们的祖先在创构“法”字上,其渊源颇具智慧和神话色彩。“法”字古金文首尔象征“獬豸”
为“灋fǎ”。《字源》(约斋著,上海书店1986年版)用溯源法解释了古人构造“灋fǎ”字的良苦用心和丰富的想象力。“灋fǎ,这字从廌去,以代表判断曲直的法律;又从水,是比喻其平如水,省廌写作法”。《说文解字》释为“灋fǎ,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先生看来,“灋fǎ”字的造字构意,源出一个历史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庄公有个叫壬里国的臣子,与另一位叫中里缴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为案
情难以判断,齐庄公就让“廌”,即神兽獬豸,来听他二人自读诉状。结果壬里国的诉状读完,獬豸没有什么表示,而中里缴的诉状还没有读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顶翻了他。于是,齐庄公判决壬里国胜诉。这种以角触断罪的方法,被古人用“会意”的方法放进了“灋”字的构形之中。可见,这个“灋fǎ”字造得很有深意,一是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是我国古代先哲赋予“灋”字的基本涵义;二是“灋fǎ”或许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向往:“灋fǎ”应该对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应该坚决除去。繁体“灋fǎ”中的“廌”(读志音)是一种神兽,其形似麒麟,青毛独角,体态刚健,极有灵性。“廌”有三名:一曰獬豸(谢志音);二曰独角兽;三曰神羊。各种史籍都指出,獬豸是一种能辨曲直的神兽。汉代学者杨孚在其专著《异物志》中,对“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ze音责,咬、啃的意思)不正者。”意思是说,獬豸能别曲直,见到有人相斗,它会用犀利之角触去理曲之人;听到有人相争,它会用嘴咬挑起是非的一方。东汉时期的杰出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用獬豸治狱的传说: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故皋陶敬羊”。皋陶决狱明白,执法公正。遇到曲直难断的情况,便放出独角神羊,依据獬豸是否顶触来判定是否有罪。曾在古颍州做过太守的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艾子杂说》中讲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一次,齐宣王问艾子道:“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你熟悉吗?”艾子答道:“尧做皇帝时,是有一种猛兽叫獬豸,饲养在宫廷里,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的说:“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猛兽的话,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了!”这就将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场,以官员为审视监督的对象。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讽刺当时的官场奸臣和贪官太多了。后来,出于便于书写和记忆的需要,“廌”字从“灋”中被隐去,简化为“法”,然而它所象征的中国法律传统文化并没有随之消失。獬豸在我国古代法制监督史上仍有着非凡的涵义。由于獬豸是“法”的化身这一特性,从先秦到明清,“獬豸”形象被当成监察、审计和司法官员廉明正直、执法公正的象征,在各种场合被经常使用并作为监察御史和司法官员等的重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楚王仿照獬豸的形象制成衣冠。秦朝时正式赐给御史作为饰志,后遂称“獬豸冠”。据古文献记载:“侍御史冠獬豸冠”(《秦会要订补》卷十四)。“法冠,一名獬豸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隋书•礼仪志•七》)。汉朝时,廷尉、御吏等都带獬豸冠。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正旦上司宪府》诗中就有“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的句子。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送韦侍御归京》诗中有“闻欲朝龙阙,应须拂豸冠”的描述。
编辑本段历史记载
“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见《异物志》。《后汉书·舆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后亦用以指执法者。獬豸冠:古代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冠。"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明十三陵神道旁的动物石像当中,就有獬豸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