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打一生肖
采用排除法。
1.鼠?不是。
2.牛?不是。
3.虎?待定。
4.兔?不是。
5.龙?不是。
6.蛇?不是。
7.马?待定。
8.羊?不是。
9.猴?不是。
10.鸡?不是。
11.狗?不是。
12.猪?不是。
入围的有虎与马,前者是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后者是猴年马月,两者都与猴有关,但年与月更接近生肖的时间“年”,所有生肖后都有一个年字。
所以猴打一生肖是“马”。
十二生肖歇后语「猴」
十二生肖歇后语「猴」
猴子在我国文化中一直是活泼捣乱的形象,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猴子的歇后语,以供参考!
1、断臂的猴子——高攀不起
2、和孙猴子比翻跟斗——差着十万八千里
3、猴儿的脸,猫几的眼——说变就变
4、猴儿拿棒槌——胡抡
5、猴儿爬石崖——显出你的'能耐了
6、猴学样——装相
7、猴子不上树——多打几遍锣
8、猴子唱大戏——胡闹台
9、猴子吃大蒜——翻白眼
10、猴子吃核桃——全砸了
11、猴子吃辣椒——抓耳挠腮(比喻焦急、忙乱,而又没办法)
12、猴子戴手套——毛手毛脚
13、猴子倒立——尾巴翘起来了
14、猴子的屁股——坐不住
15、猴子捡姜——吃也不是,丢也不是
16、猴子见水果——欢天喜地
17、猴子看果园——求之不得
18、猴子看果园——监守自盗
19、猴子扛大梁——受不了
20、猴子拉弓——不是样子
21、猴子捞月亮——白欢喜一场
22、猴子爬板凳——各想一头
23、猴子爬竿——直线上升
24、猴子爬上樱桃树——粗人吃细粮
25、猴子爬树——拿手戏
26、猴子爬树——拿手戏(比喻擅长、有把握)
27、猴子爬树梢——到顶了(比喻达到了顶点,或事情达到了顶峰)
28、猴子爬竹竿——上蹿下跳
29、猴子骑老虎——下来完
30、猴子骑马——一跃而上
31、猴子骑羊——不成人马
32、猴子扇扇子——学人样
33、猴子上凉亭——丑鬼耍风流
34、猴子耍把戏——老一套
35、猴子耍拳——小架式
36、猴子衔烟斗——假装
37、猴子笑兔子尾巴短——彼此彼此
38、花果山的猴子——与世无争
39、老猴爬旗杆——不行了
40、老猴爬旗杆——不行罗(比喻多有本领的人,上了年纪也力不从心了)
41、请个猴子去摘桃——吃不了你肚里
42、山猴于爬树——拿手的戏
43、耍把戏的猴子——认人牵着走
44、耍猴的碰上敲锣的——对一点了
45、孙猴子的毫毛——会变
46、孙猴子的金箍棒——可大可小
47、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48、孙猴子封了弼马温——自个不知道是多大的一个官儿
49、孙猴子赴蟠桃宴——不请自来
50、孙猴子上天宫——大闹一场
;猴打一个数字
是9,因为在十二生肖中,猴子排第九。
谜语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含奥秘的事物。谜语源自中国古代民间,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
最早的谜语,先由民间集体创作,口传心授,当初并未引起文人的注意,所以在文字上没有反映出来;这样就形成了长期流传在不识字的劳动人民口头上的民间谜语;另外主要是在上层社会和文人中流传的文字谜,由书面传播。
历史
中华谜语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完善才形成现今的体系格局。
远古时代,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偶尔会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不便直截了当表达思想,而要通过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的语言来暗示另一层内容,这就有了“谜语”的萌芽。
有文字记载的所谓“曲折隐喻”的语言现象,最早出黄帝时代《弹歌》诗里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即隐示人们制作弹弓、猎杀野兽的情形。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谜语雏形已十分流行,并有了名称,叫“廋辞”和“隐语”。有的君主喜欢隐语,而不愿意听直截了当的忠言。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
战国后期出现了赋体隐语,其中以荀子的《附论篇》最具代表性。此赋体已基本具备了民间谜语中赋体谜的特征,大约产生于两千三百年前。
到了汉代出现了射履活动,就是把东西放在器物下面让人猜。我们有时候还把猜谜语叫做射履或射,应该是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