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打一个生肖动物数字
令打一个生肖动物数字是指马,马是十二生肖之一,地支的第七位,在时间上表示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午时)。
拓展资料:
马
象形字。甲骨文的“马”像马的侧视形,头尾四足俱全,头颈部的鬃毛是它的特征。周代相继出现了金文,与甲骨文的形体相比,笔画有所减省,但基本保留了大眼、修尾、长鬃的特点,望形还可知义。战国齐系文字中马字写作等形,或省去马首,而用重文或省字符号代替。
马身或演变为肉,与象字的下部作肉相同。秦代小篆的“马”,则把马鬃和马头、马眼连成三横,下部变成四条腿,马尾也变成秃尾,看去还有点马的形迹。汉代隶书、楷书把“马”字从古文字的线条化变为今文字的笔画化以后,四条腿讹变为四点,象形意味丧失殆尽。
汉简中潦草的写法中,“马”字下部的四点有时也写成一横,这一点为后代草书继承,并一直延续到简化字中。《简化字总表》规定,“马”作为单字或偏旁时,一律简化为“马”。马是一种哺乳动物。大约五六千年前的时候,人们把马驯化成了家畜,让它们为人服务。
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如可以用来耕地,可以拉车,可以供人骑乘,等等。在中国古代,马的最重要的功能还是用于拉车和军事。由于马在古代交通和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所以马在社会生活中备受重视,反映在语言文字中。
就是与马有关的词汇非常丰富。“马褂”“马裤”“马甲”“马靴”等都是与骑马有关的装束;“千军万马”“单枪匹马”“招兵买马”“马到成功”等都反映出马和战争的关系,马是战斗力的一部分,所以有“兵马”“人马”等复合词。
马在动物中算是体形比较巨大的,在一些方言中,马有大的意思,如山东一带的人称大枣为马枣,广东人称大豆为马豆,也有的地方称大蜂为马蜂、大蚁为马蚁等。
十二生肖动物指为成语
指鹿为马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中文名
指鹿为马
外文名
point at a deer, call it a horse
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
作者
司马迁
文学体裁
成语
结构
兼语式
用法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感情色彩
贬义
年代
秦朝末年
反义词
是非分明
近义词
混淆是非、颠倒黑白[1]
相关人物
胡亥(秦二世)、赵高
目录
1词语辨析
▪辨析
▪注释
▪译文
▪原文(2)
▪注释
▪译文
2史记著作
▪作者简介
辨析
“混淆是非”和“指鹿为马”都有“违背事实;不分是非”的意思;有时可通用。但“指鹿为马”完全是故意的;并时有咄咄逼人之势;“混淆是非”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原文(1)
赵高欲(1)为乱(2),恐(3)群臣不听,乃先设验(4),持(5)鹿献于二世(6),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7)邪?谓鹿为马。”问左右(8),左右或(9)默,或言马以阿顺(10)赵高,或言鹿者。高因(11)阴(12)中(13)诸言鹿者以法(14)。(15)后群臣皆(16)畏高。(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
欲:想要。
乱:叛乱,此处指篡夺秦朝的政权。[2]
恐:害怕,恐怕。
设验:设法试探。
持:带着。
二世:指秦二世皇帝胡亥。
误:错误;误会。
左右:身边的人。
或:有的人。
阿顺:阿谀奉承。[2]
因:于是,就。
阴,暗中。
中(zhòng),中伤。
法,刑法。
阴中诸言鹿者以法:暗地里假借法律惩处那些直说是鹿的人。
皆:都。
译文
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2]
原文(2)
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1)也,以鹿为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臣半(2)言鹿,半言马。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自(3)而从邪臣之说。(汉·陆贾《新语·辨惑》)
注释
误:错误;误会。
半:一半。
自信自:自己相信自己。
译文
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群臣之中一半说是鹿,一半说是马。秦王不相信自己,却相信奸臣的话。[3]
史记著作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年——前87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师从道家。《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生肖动物代表什么数字
生肖动物代表的数字
一、答案
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生肖动物与特定的数字有关联。鼠代表数字1,牛代表数字2,虎代表数字3,兔代表数字4,龙代表数字5,蛇代表数字6,马代表数字7,羊代表数字8,猴代表数字9,鸡代表数字10,狗代表数字11,猪代表数字12。这些数字的关联是基于生肖在十二生肖序列中的顺序位置而确定的。
二、详细解释
1.起源与意义:
生肖动物与数字的关联源于古代人们对天文、时序以及动物特性的崇拜。十二生肖的顺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与理解。每个生肖动物所代表的数字,不仅仅是其在序列中的位置,也蕴含了特定的文化意义。
2.数字的象征性:
在中国文化中,每个数字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数字1代表开始和独立,与鼠的特质相符;数字5象征中心地位和多元素融合,与龙的多元特质相应。生肖动物所代表的数字不仅仅是顺序标识,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象征。
3.民俗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数字在民俗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婚嫁、出行等重要的日子,人们会依据生肖对应的数字进行吉祥选择。这种传统做法体现了古代智慧的传承与人们的文化信仰。
生肖动物所代表的数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定符号与象征的体现。这些数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在民俗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了解这些数字的寓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