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婚礼习俗
1、联姻
首先由男方家长请媒上门提亲,征得女方同意后发帖“恭逮”。女方同意表示“敬允”后,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婚,再由媒人“回好”,定约。
2、纳聘
定亲后,男方逢端午、中秋、春节须给岳父母送节礼,每节不得少于四件。“回好”定约时,男方得给人家送大礼,称“牵羊担酒”:结婚前,须经媒人“通话”,设定“彩礼”和婚期。彩礼视男女家境由双方协议。
3、婚礼
婚礼被视为终身大事。有发轿、包开门封、上轿、接轿、拜堂、坐富贵、闹新房,回门等若干程序。婚礼当天张灯结彩,鸣炮奏乐,祭祀祖宗,礼拜神灵,操办酒宴,酬宾谢媒,热闹非凡。
4、婚礼分为两天举行
区别其它地方一天进行举办婚礼,在江苏泰州这个地方,婚礼一般是两天举行的,第一天为发嫁妆,女方把嫁妆送到男方家里,或者是新房子里面,在江苏当地被称之为发桥,这里面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
第一,铺床开始的时候,所有的床上用品都应该换成新的;第二,一定要对房子进行清洁;第三,需要放置好红花生以及硬币,蒙上红纸的镜子,这代表着喜庆。
第二天开始真正嫁娶,也就是男方带着自己的接亲队来到女方家中。接亲时候,男方会遭到诸多责问,有很多关卡需要去闯关,否则难以带走女方。在伴郎伴娘的为难下,新郎不能够口出恶言,不能够恼羞成怒。
5、注重宾客感受
在江苏泰州这个地方结婚,除了会关注新郎新娘是否表现得体之外,还有很多习俗需要关注,当然宾客的需求也是众多人关注的内容。婚礼上面,新娘子必须要请来自己的亲朋好友,越多代表着越喜庆,而新郎也是如此。
一般都会选择在酒店举办婚礼,在众多人的见证之下,男女双方许下爱的承诺,为对方戴上戒指,收获众人的祝福。之后新人需要换装,进入到酒席之中,向宾客敬酒,新郎新娘需要向每一个桌子,每一位来宾敬酒,感谢他们的到来。
指每年一次四字成语
1.指一年一次的成语
这个成语是一年一回。
一年一回
成语拼音:yī nián yī huí
成语解释:指一年一次
成语出处: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九章:“咱也不一年一回土改,咱也不宣布结束。”
成语繁体:一年一回
成语简拼:YNYH
成语注音:一ㄋ一ㄢˊ一ㄏㄨㄟ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一年一回作主语、状语;指一年一次。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近义词:一年一度
成语例子:这一年一回的规矩不能破坏
成语谜语:正月十五打牙祭
2.一年什么四字成语一年一度[ yī nián yī dù ]指每年一次。
出处宋·王安石《送吴显道》诗之五:“惟有春风应最惜,一年一度一归来。”一年半载[ yī nián bàn zǎi ]一年半年。
泛指一段时间。出处元·杨梓《敬德不服老》:“老将军;你且耐心者;不过一年半载;俺众公卿保奏你回朝也。”
一年四季 [ yī nián sì jì ]一年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用指整年。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俺这出家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好是快活也呵!”张振金《五峰如指翠相连》:“﹝五指山﹞除了雨水的多寡之外,一年四季都春深似海。”
3.一年一度是不是四字成语一年一度属于四字成语。
成语解释编辑
解释:[1]度:次。每年一次的意思。
成语典故编辑
唐·施肩吾《古别离二首》:“所嗟不及牛女星,一年一度得相见。”
成语示例编辑
例句:昔日繁华人羡我,一年一度易蹉跎。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痴公子狠使噪脾钱》[1]
词语辨析编辑
近义词:一年一回
词语辨析编辑
用法:作主语、状语;指一年一次
4.指在第一二三四的成语一、指字在第一位的成语:指不胜屈指:手指;屈:弯曲。
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形容为数很多。
指东画西指说话时的手势动作。比喻说话避开主题,东拉西扯。
指腹为婚在怀孕时就为子女定下婚约。指挥若定形容态度冷静,考虑周全,指挥起来就象一切都事先规定好了似的。
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指鸡骂狗指着鸡骂狗。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指名道姓明确指出姓和名。指日可待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
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指日可下表示不久就可以攻下。
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指山说磨比喻错此说彼。指手画脚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
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指天画地形容说话没有顾忌,目中无人。
指天射鱼向着天空去射河里的鱼。比喻办事一定落空。
指天誓日誓:发誓。指着天对着太阳发誓。
表示意志坚决或对人表示忠诚。指雁为羹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指不胜偻形容数量很多,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偻:弯曲。
同“指不胜屈”。指东划西指说话时的手势动作。
比喻说话避开主题,东拉西扯。指东话西犹言东拉西扯。
指说话文不对题或空言不实。指东说西①见“指东话西”。
②犹言指桑骂槐。指方画圆指谈论时以手指比画。
指挥可定指一经调度安排,不须多久,局势即可平定。同“指麾可定”。
指麾可定指一经调度安排,不须多久,局势即可平定。指空话空指故弄玄虚。
指李推张指相互推委,逃避责任。指鹿作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同“指鹿为马”。指南攻北犹声东击西。
指破迷团指点解说,破除疑问。指亲托故指为亲戚,假托故旧。
即指攀附有权势的人。指囷相赠囷:圆形的谷仓。
指着谷仓里的粮食,表示要捐赠给他人。形容慷慨资助朋友。
亦作“指囷相助”。指日成功指不久即可成功。
指日而待指不久即可实现。同“指日可待”。
指日高升指很快就可升官。旧时官场预祝之词。
指日誓心对着太阳发誓,表明忠诚无二。指桑说槐比喻明指此而暗骂彼。
同“指桑骂槐”。指山卖磨指着山上的石头当磨来卖。
比喻事情还没有头绪就过早说出去或答应下来。也指以有名无实的手法进行欺骗。
指矢天日指着天、日发誓,表白心迹。同“指天誓日”。
指事类情谓阐述事理,譬喻情状。指手点脚犹指指点点。
形容背后指点议论之状。指手顿脚一面指着骂,一面跺着脚。
形容蛮横不讲理的样子。指手划脚用手指,用脚划。
形容说话时用手脚示意,也比喻瞎指挥,乱加指点批评。指树为姓道教传说,老子生于李树下,因以李为姓。
指天为誓誓:发誓。指着天誓。
表示意志坚决或对人表示忠诚。指瑕造隙犹言寻找事端,制造分裂。
瑕,玉上的斑点。隙,裂缝。
指皁为白指混淆黑白,颠倒是非。指皂为白谓混淆黑白,颠倒是非。
指掌可取掌:手掌。手掌里的东西随时可以取得。
形容非常容易。指猪骂狗犹指桑骂槐。
亦作“指鸡骂狗”。二、指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寸指测渊以一寸之指而测深渊。
比喻浅学不能探明深理。发指眦裂发指:头发直竖;眦裂:眼眶裂开。
头发向上竖,眼睑全张开。形容非常愤怒。
戟指怒目指着人,瞪着眼。形容大怒时斥责人的神态。
目指气使目指:动一下眼睛来指物;气使:用嘘气声支使人。用眼神和气色指使人。
形容骄横傲慢的样子。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十指连心十个指头连着心。表示身体的每个小部分都跟心有不可分的关系。
比喻亲人跟自身休戚相关。食指大动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
弹指之间比喻时间极短暂。惜指失掌惜:吝惜。
因舍不得一个指头而失掉一个手掌。比喻因小失大。
颐指气使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使:用神情气色支使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
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以指挠沸挠:搅。
用手指搅开水。比喻不自量力,一定失败。
点指划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多形容说话放任不拘,或轻率地指点、批评。
同“点手划脚”。点指画字指在合同文约或供词上按手印签字画押。
点指莋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多形容说话放任不拘,或轻率地指点、批评。
同“点手莋脚”。戟指嚼舌戟指:伸出食指、中指指人;嚼舌:咬破舌头。
形容愤怒之极。旁指曲谕从侧面委婉启发晓谕。
染指垂涎形容急欲攫取,十分贪馋。垂涎,流口水。
染指于鼎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
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如指诸掌比喻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
颐指风使以下巴的动向和脸色来指挥人。常以形容指挥别人时的傲慢态度。
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三、指字在第三位的成语:不吝指教不要舍不得指点教导。发综指示猎人发现野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跟踪追捕。
比喻在后面操纵指挥。口讲指画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
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眄视指使形容骄傲的神态。
一弹指顷手指。
5.后年什么四字成语没有后年什么的四字成语,后开头的四字成语如下:百年不遇一百年也碰不到一次。
形容很少见到过或少有的机会。百年大计大计:长远的重要的计划。
指关系到长远利益的计划或措施。百年难遇百年也碰不到。
形容罕见或很不容易碰到。百年树人树:种植,栽培。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百年偕老偕:共同。
指夫妻共同白头到老。百年之柄柄:权柄。
形容长久的大权。百年之好永久的好合。
指男女结为夫妇。百年之后死的讳称。
残年暮景指人到了晚年。残年余力指年老体衰。
长年累月长年:整年;累月:很多个月。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
成年累月成:整;累:积聚。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
形容时间长久。芳年华月芳年:妙龄。
指美好的年华。丰年稔岁稔:指庄稼成熟。
五谷丰登的好年景。丰年玉荒年谷比喻有用的人才。
隔年皇历比喻过时的事物或陈旧的经验,在新的情况下已经用不上。积年累月积年:多年;累月:连月。
指经过的时间长。经年累月指经过很久的时间;长时间。
九年之蓄九年的储备。指国家平时有所积蓄,以备非常。
流年不利流年:旧时算命看相的人称一年中所行之“运”;利:吉利。指人长年里处于不吉利的状态。
谓时运不佳。流年似水流年:光阴。
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
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穷年累月穷年:年初到年底;累月:持续几个月。
形容接连不断,历时久远。三年化碧指忠心不泯。
三年之艾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少年老成原指人年纪虽轻,却很老练。现在也指年轻人缺乏朝气。
十年窗下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十年寒窗形容长年刻苦读书。十年九不遇比喻很少有,多年也难遇到一次。
十年磨剑比喻多年刻苦磨练。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
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培植,培养。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忘年之交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凶年饥岁凶年:年成很坏。
指荒年。延年益寿增加岁数,延长寿命。
尧年舜日比喻天下太平的时候。一年半载一年半年。
泛指一段时间。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一年之计在于春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长年三老古时指船工。
百年大业指关系到长远利益的重要计划或措施。同“百年大计”。
百年好合夫妻永远和好之意。百年好事指婚姻喜事。
百年谐老指夫妻共同生活到老。百年之业百年的事业。
指长远的事业。百年之约即婚约。
比年不登比:屡屡;频频。农业连年歉收。
亦作“比岁不登”。常年累月长年累月。
形容经过的时间很长。成年古代犹言长期以来。
龟年鹤寿相传龟、鹤寿有千百之数,而用于比喻人之长寿。或用作祝寿之词。
龟年鹤算比喻人之长寿。或用作祝寿之词。
同“龟年鹤寿”。猴年马月猴、马:十二生肖之一。
泛指未来的岁月。还年却老恢复年轻,长生不老。
还年却老恢复年轻,长生不老。还年驻色恢复年轻,永葆青春。
积年累岁指经过的时间长。同“积年累月”。
九年之储九年的储备。指国家平时有所积蓄,以备非常。
驴年马月不可知的年月。万年无疆形容年代久远。
同“万世无疆”。耆年硕德耆:古称六十岁为耆,泛指年高。
硕:大。比喻年高而德望很重。
千年一律犹言千古一律。指从来如此。
穷年累世形容时间长久。三年五载三、五:表示大概数量;载:年。
指多年。少年老诚原指人年纪虽轻,却很老练。
现在也指年轻人缺乏朝气。同“少年老成”。
十年读书指长期努力于学业。十年生聚比喻培养实力,为报仇雪耻作长期的准备。
天年不测指意外的死亡。天年不齐指命运和流年不相配合,以致运道不好。
天年不遂指未享天年。同年而校犹言相提并论。
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同年而语犹言相提并论。
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忘年交即不拘年岁行辈产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同“忘年之好”。忘年之好忘记年龄的交友。
即不拘年岁行辈产差异而结交的朋友。忘年之契即不拘年岁行辈产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同“忘年之好”。一年一度指每年一次。
有年无月指日子拖得长久,没有确定的期限。逾年历岁指经过一定年月。
形容经历较长时间。远年近日过去至现在;长期以来。
同“远年近岁”。远年近岁过去至现在;长期以来。
整年累月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形容时间长久。
尊年尚齿年:年龄。尚:崇尚。
齿:岁数。指尊重老年人。
6.()()一()四字成语【爱国一家】凡是热爱祖国的人都不分彼此,看成是一家人。
【傲睨一切】睨:斜视。斜着眼看一切事物。
形容目空一切,什么都瞧不起。【傲睨一世】睨:斜视。
高傲地旁观,对当代的一切都不看在眼里。形容傲慢自负,目空一切。
【安于一隅】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
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百不一存】犹言无一宽免。
【百不一贷】贷:饶恕,宽免。无一宽免【不拔一毛】比喻非常吝啬。
同“一毛不拔”。【百不一爽】爽:失,差。
形容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会失误。【百不一遇】一百次中遇不到一次。
形容极其难得。【饱餐一顿】指大吃一顿。
【别创一格】指开创一种新的风格或形式。【褒采一介】褒:褒奖;采:采用;一介:微小。
有细小的长处也可以褒奖、采用。【不成一事】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
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抱成一团】保持一致,行动起来像一个人。形容关系极为亲密。
【彼此一样】指两者完全一样。【背城一战】背:背向。
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步调一致】步调:行进的步伐。比喻行动和谐一致。
【不管一二】不论是非情由,不顾后果。【不顾一切】什么都不顾。
【百喙一词】犹言众口一辞。同“百喙如一”。
【别具一格】别:另外。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不拘一格】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半解一知】指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同“一知半解”。
【别开一格】指开创一种新的风格或形式。【不堪一击】不堪:经不起。
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
【不可一世】一世:一时。认为当代的人都不行。
形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极点。【不肯一世】一世:一时。
认为当代的人都不行。形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同“不可一世”。【不名一格】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不名一钱】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
形容极其贫穷。【百密一疏】在极周密的考虑中偶然出现了一点疏忽。
【不名一文】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
形容极其贫穷。【伯乐一顾】比喻受人知遇赏识。
【百虑一致】指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归于一致。【表里一致】犹表里如一。
【白跑一趟】白白地去了一次无功而返。【不染一尘】形容清高廉洁。
同“一尘不染”。【不识一丁】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白首一节】指年虽老而志节不衰。【别树一旗】比喻与众不同,加成一家。
【谤书一箧】谤书:毁谤别人的文书;箧:箱子。比喻私下对人攻击。
【百世一人】指极难得的人才。【百死一生】形容生命极其危险,处于死亡的边缘。
【背水一战】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别树一帜】树:立;帜:旗帜。比喻另创一家或另创局面。
【不通一窍】窍:洞,指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
比喻一点儿也不懂。【百无一存】存:存在。
一百个里面没有留下一个。指丧失殆尽。
【百无一成】百:一切。形容一切的努力和作为没有一样成功,即毫无成就。
【百无一二】一百个中找不出一两个。指某一类人或事物所占比例极少。
【百无一堪】指百人中无一人能胜任。【百无一漏】干一百件事,没有一件疏漏。
形容有完全把握,不会失手。【百无一能】能:能力,胜任。
什么都不会做。【百无一失】形容有充分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
【百无一是】干一百件事,也没有做对一件。形容全都做错了,一无是处。
【并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百无一用】百样之中无一有用的。
形容毫无用处。【不屑一顾】不屑:不值得,不愿意;顾:看。
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冰心一片】冰心:清洁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不惜一切】为了达到目的不吝惜所花费的代价。【不易一字】不更动一个字。
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不值一驳】不值得批驳。
【不赞一辞】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一句话也不说。
【不赞一词】一句话也不说。【不值一顾】顾:看。
不值得一看。形容瞧不起某事物。
【别置一喙】插一句嘴。比喻提出不同意见。
【别张一军】张:设立;军:军队。另外建立一支军队。
也比喻另外开辟新的领域。【不值一钱】比喻毫无价值。
【不直一钱】鄙视之词,犹言毫无价值。比喻无能或品格卑下。
【不值一哂】哂:微笑。不值得一笑。
比喻毫无价值。也表示对某种事物或行为的轻蔑和讥笑。
【不值一谈】不值得谈论。【不直一文】鄙视之词,犹言毫无价值。
比喻无能或品格卑下。【不值一笑】不值得一笑。
比喻毫无价值。也表示对某种事物或行为的轻蔑和讥笑。
同“不值一哂”。【别作一眼】指另眼(相看)。
【尝鼎一脔】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
【春风一度】度:次,回。比喻领略一番美妙的生活情趣。
亦借指男女合欢。【沧海一鳞】大海中的一片鱼鳞。
比喻非常渺小。【沧海一粟】粟:谷子,即小米。
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
【猖獗一时】猖獗:凶猛而放肆。形容坏人或反动势力一时间显得特别凶猛放肆。
【春梦一场】比喻过去的一切转眼成空。也比喻不切实际。
中国历代婚庆礼仪
旧时,绍兴有指腹为婚习俗。清末民初,此俗虽基本绝迹,但将儿女自幼许字者为数不少。男女婚事大多由父母包办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大力宣传贯彻《婚姻法》,男女青年取得婚姻自主权,但事先多征求父母意见。
婚姻,一般经历做媒、订婚和结婚等阶段。
做媒
旧时,绍兴有以说合婚姻为业之中介人,多为中老年妇女,俗称媒婆,亦有尊称大媒太太者间有男性媒人,俗称媒公、大媒先生。媒人平时十分留意小官人(未婚男子)、大姑娘(未婚女子),遇有年龄、财产等条件相当者,即于男妇双方游说。上虞等地俗为:媒人至男家先行试探:“我来向XX老爷令郎年XX岁大吉”字样。若小官人之叔伯较其父有声名,则改令郎为令侄。即男家以最具身份者出面托媒。开媒条之时,须择逢双之黄道吉日,且日支须与小官人生日相合。媒条字数须成双配对,书写不得错漏。
男媒取得媒条后,约女媒同去女家。如女家愿开媒条至男家,则为女家允婚之非正式表示。女家所开媒条格式与男家同,仅将令郎改作令嫒。媒人见女家开出媒条,即取出随身所带书有“茶仪”字样、内装钱币之红封筒送给妇家,俗称收茶钱。
订婚
男女双方经媒人撮合,略有头绪后,即须“合肖”。旧时以为生肖不合则不能相配,如龙与虎、蛇与鼠均会发生争斗,鸡与犬、羊与鼠均索不相和,虎羊相配会“羊落虎口”,羊鼠相配会“羊鼠俱休”等等,因而忌通婚。男女年龄相距及属相亦有忌讳。男女年龄相差六岁称“大六冲”,相差三岁称“小六冲”。“小六冲”尚可,“大六冲”则忌婚配。绍兴有谚云:“男子属羊闹堂堂,女子属羊守空房”,以为男子属革命佳。女子属羊运舛,以致男子多不娶属羊女子为妻,属羊女子或嫁命“硬”男子,或屈为“填房”。此俗表明旧式婚姻不仅须门当户对,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须获得迷信认可。
昔日,绍俗同族不许通婚,同性亦不能联姻。金、刘两姓虽不同姓,但据称金姓来自刘姓,故金、刘两姓亦不得通婚。新昌袁、吕两姓为世仇,通婚视为有违祖训。
男女双方如合肖,且均愿意结亲,即须互相送帖。订婚吉日由女方拣送,婚日则由男方择定,女方拣定吉日后,男家出“求帖”,连同“拜贴”送至女家;女家则出“允帖”,连同“拜帖”于当日带交男家。拜帖书有“全福”或“正肃”字样,落款为“忝姻年家眷愚弟××庄敬顿首诚拜”。求帖余书“全福”或“正肃”字样外,另附“敬求台允”四字大红签条一纸。允帖与求帖相同,但签条上改写“敬遵台命”。
男家送帖时,须随送荔枝、桂圆、核桃、红枣、莲子、松子、百子糕、榛子、桐子、青豆等“十全果”。女家循例收受大部礼物。女家出“允帖”后择日,男家“发盘”(即送彩礼),过礼订婚姻。
男家发盘有“头盘”、“二盘”、“三盘”之分。头盘彩礼,为姑娘身价钱,含有偿付女家养育费之意。一般按女子年龄计价:清道光前,“越风,贫女许字,婿家聘以钱,按女齿每岁贰仟文”计;清同治后,“女稀,钱增数倍”;民国8年(1919)前后,绍兴“女子每岁须洋钱六元,至少四元”;1949年,“订婚付的聘金,在乡下有以一石米或石半米合女人一岁”。范寅《越谚》“发盘”条云:“结婚姻行聘盛,备钱银、绸缎、喜花、红贴、钗镯、粘果、结果、响果、鸡鹅、鱼肉、船亭、果亭、茶架、花雕酒、拜柬而往”。女家收下彩礼,回赠龙糕、凤饼、袍褂料子、文房四宝、锡酒壶等物。礼品中,男家必备花雕酒,女家必备茶叶,故有“男酒女茶”之说。此礼仪,即“三茶六礼”。新昌、嵊县等山区农家贫女订婚,男方一般准备一篮外货、两#壶老酒及少量聘金,由媒人送至女家即可。
男家发送头盘彩礼后,即向女家“请庚”,请问女方生日时辰,再将男女双方生辰送至择日店,请星相家排“八字”,拣定“安床”及“合卺”吉日。请庚时,男家备两份红全贴及一对提盒送至女家。红全贴亦称拜贴或求贴,只是求贴书有“敬求淑造”字样。提盒内盛湘莲、白糖等“茶料”。女家循例璧还茶料,将拜贴与允贴送至男家。
此后,男家发送二盘彩礼至女家,用于置办嫁妆。礼仪与发送头盘时大致相同。所送帖为红绿帖,分别书安床与合卺日辰,格式通常为“谨詹×月×日×时安床(或合卺)大吉”。男家须送成双“缎头”(绸布料子)、“衣折”(成衣)等彩礼。
少数男家头盘、二盘同时发送,俗称“随盘进”。
结婚前夕,男家须送三盘彩礼,用于女家置办喜酒。女家如高堂健在,男家须致送孝敬钱及礼品。花矫临门迎娶时,男家还须送“开门钱”、“上轿钱”等。贫素之家有以下几种节省聘金办法:
以劳动力代聘金。经媒人从中周旋说妥,并立下条规:男方须至女家无偿劳动若干年,期满男家不必筹办彩礼,只须张罗—笔结婚时所需费用即可完婚。
调亲,即换婚。双方各将女儿许配对方为媳,藉此省却彩礼及节约婚礼费用。
老亲结亲。旧时,此俗普通流行,多为姑表、姨表、舅表亲联姻。除为增强戚谊,亦可少花彩礼,但近亲结婚,常祸延后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革婚姻制度。男女青年虽多自由恋爱,自主结婚,但大都仍赖介绍撮合。80年代,共青团、工会、妇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团体机构组织婚姻介绍所,为男女青年乐当“红娘”。恋爱成熟,即至当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旧时婚姻陋习基本不存,但婚时大办酒席之风甚炽,靡费之习未止。
结婚
旧时,新人眠床之棕棚暂用木棒搁架。婚礼前,男家须择吉“安床”,即于吉日拿去木棒,使棕棚落榫。绍俗,新人眠床不可空,自安床之日起至结婚之日,新郎或陪郎均须睡新人眠床。陪郎须为童男或夫妻双全之族中男姓。
女子出嫁前,女家即发送嫁妆至男家。嫁妆中梳头桌等称方件,脚盆等称圆件,并须有火熜等铜器,饭锡锅等锡器,彩瓶等瓷器及首饰、衣箱等。除首饰等少数嫁妆于婚日随花轿送至男家外,大部分嫁妆均由执喜役者(俗称“行郎”)用“眠桥”或船先送至男家。行郎多为男女双方亲友、佣工、人数视嫁妆多少而定,但务必成双。
婚前,新人须举行淴浴仪式。仪式由两位夫妻双全、多子多女之夫妇主持。一人手拿砻筛。上放红色喜果、鸭蛋,下接大脚盆,另一人以热水自砻筛淋入脚盆,再以毛巾浸盆内热水,绞干后让新人揩试,如此重复三次,仪式即算完成。
男方须剃头。先点烛,供茶食。理发匠进门须恭喜道贺,口念“七子保团圆”或“十全如意”等吉祥语,并拔下7根或10根长发,挽成花结,准备送至女家。女方则须“开脸”,雇用老嫚用纱棉线绞除脸上汗毛。开脸时,亦须拔下7根或10根长发,与未婚夫之长发混合搓线。扎于发髻,称“发线”,为结发夫妻象征,系妇女最为珍贵之信物。
婚前一日,男女双方均须祀神(俗称祝喜福)、祭祖(俗称请大人羹饭)。祀神礼仪与祝福相似,但唯新人及主婚人朝拜。祭祖礼仪与平时相同。但最后跪拜者应为新人。
绍俗女子出嫁,必用彩舆。不坐花轿者多为妾或再醮之妇。花娇顶有“五岳朝天”的锡制饰物,遍置灯彩,嵌空玲珑。花轿多向轿店租用,每逢嫁娶之日,必先期赁定。
男家在发轿迎娶前,须请两位夫妇齐眉、儿孙绕膝之长者作“福星”、“禄星”,至花轿内借烛光以镜映照—遍,再以满燃檀香之熨斗熏轿,俗称“搜轿”,意在驱逐轿内妖魔鬼怪。
男家发轿时,新郎身穿吉服至门口向花轿作三大揖,以示恭送,称“送轿”。迎亲仪仗队伍,轿前为对锣、铳手、吹鼓手、后有行郎手执各种灯伞、红绳束腰之木柴(俗称膛柴)等,并有乐队随行。女家收受膛柴后,换上红绳束腰之木炭送还男家,即所谓“柴新郎炭新娘”,取人财两旺之意。绍兴城内有以“五福”、“大庆”、“宝#、“长安”、“万安”、“福禄”等吉语命名之桥,花轿自男家抬出,须绕道至少抬过其中两座桥,方至女家、以博吉利。俗以花轿与花轿不得迎头相遇,故迎亲队伍前面、手持肩头灯之两行郎,不仅带路,且负有设法回避其他花轿之责。花轿不得途中停顿,且前进时必奏乐,转弯时必鸣锣,过桥时必放铳,为驱邪亦为显示隆重。俗称结婚为“小登科”,即使官员亦须让道。
花轿临门,女家有“哭轿”之俗。除惜别外,尚有为免新娘所产子女致哑之意。
男方迎亲队伍临门前,女家须请两位“顺流”妇女将新娘衣装入箱,称“叠箱”。送嫁老嫚为新娘梳太婆头、穿耳嵌等,此举均须伴以吉语。新娘兄弟则须为新娘准备行装称“打铺陈”。
女家于新娘上轿前亦须搜轿,仪式与男家相同,惟“福、禄”两星改由女性充任。新娘上轿时,不能随带剪刀之类快口,以免冲犯“轿#”,招惹不测之祸。
女家发轿前,男家行郎不时狂敲大锣,催促新娘上轿。新娘上轿前循俗进上轿饭,叩别祖宗,辞别父母亲友,扎“兜脚绸”,穿红罗大袖、全红太婆衣,戴花冠,盖袱,由兄弟抱入花轿并挽轿杠送出大门。花轿须连绕三个圆圈(俗称望娘弯)。此时,其母须坐于房内马桶上按“哭嫁调”即兴吟唱,多为劝诫、祝颂之辞。绕罢望娘弯,兄弟将轿杠前推,以示送行。新娘穿新鞋与扎“兜脚绸”后,即不能接触地面,以免带走娘家财运。新昌嵊县一带,哭嫁之俗为新娘之母边哭边上楼梯。新昌,新娘上轿前有腰插铜镜避邪之俗。诸暨,姑娘出嫁,须随嫁两箱上锁素衣。嵊县山区,新娘则穿素服上轿,至夫家方易吉服举行婚礼。
花轿循原路抬至男家,新娘兄弟及轿子应接踵而至。男家铺床,按规矩叠放“铺陈”,送嫁老#献妆:向男家点交新娘首饰等物。亲送新娘之兄弟通常为4位,亦可以侄辈凑数。男家出门恭候,并须放铳与奏乐欢
婚礼在鼓乐声中举行。男家所雇老#代婆母向轿内新娘献三道茶。此时“礼生”(司仪俗称)呼:“行亲迎礼!”“奏乐!”“请新贵人登堂!”,4位手执“裤脚灯”、“子孙灯”行郎步入内室请新郎。新郎身穿“开气袍”,腰束“扣带”,脚登粉靴自右边步入厅堂。面南、向北各作3个大揖,于礼生赞“请新贵人回玉”后从左边步入内室。
拜堂成亲。礼生依次高赞“行合卺礼!”“奏乐!”“请新贵人登堂!”“请新玉人降彩舆!”(各请3次)新郎、新娘各由两位“顺流”太太按到厅堂“福禄寿”星像前恭立。鞭炮声中,新郎、新娘先向外拜天地,再朝内拜“三星”,最后行交拜礼。婚礼主持人为礼生,副礼生读祝词(花烛诗)。平民亦有请厨师权充礼生者。
此后,新郎、新娘又面向“三星”恭立,举行“晋福杖”礼仪。其时,请长者扮“南极仙翁”,由行郎迎至厅堂,以束红绳之甘蔗所充“福杖”,向新娘头上轻打5次,每次均配以如“—闭和气”、“五子登科”之类祝同。其后,由行即送出厅堂。
待礼生呼“请新贵人、新玉人喜绾同心”、“鸣锣升炮送入洞房”时,鼓乐声、鞭炮声大作,即行“牵红”。新人至新房途中,须铺放米袋、酒盅,新人行过其上,从人即须将米袋、酒盅拿起越过新人头顶,又铺放于前面地上让其走道,如此重复,直至洞房。此举名曰:传宗接代(“宗”与“盅”、“代”与“袋”均谐音)。
进入洞房,“扶郎”、“舅爷”须帮新郎、新娘抢坐新床。俗谓占坐位置多者,日后在家权力亦人。新郎须设法将衣襟覆盖于新娘衣襟之上,以示权力大于妻。坐定后,两位“顺流”太太给新郎、新娘各喂7颗小汤团,俗称“喂子孙汤闭”,“七子保团圆”。新昌、嵊县、诸暨一带,则让新人食糖拌饭、团圆果。此后,“顺流”太太各给新郎、新娘呷一口醇酒,交换后又各呷一口,两小盏混合后再一分为二让新郎、新娘呷完,是称“交心酒’(亦名“交杯酒”)。饮毕,新郎以一对同样长短、红绳束腰之甘蔗将新娘盖头袱及花冠挑起并抛至床顶。“送嫁老嫚”迅即放下帐门,以防“热脸冲热脸”。此时,撤出喜果,贺客竞相拾取。
婚日,男女双方均大办喜酒,宴请宾客。男方发轿迎娶前,办“发轿酒”、“暖房酒”。婚礼日俗称“好日”,须办“正酒”。中午,女天地方办“女酒”,邀女方亲友参加喜筵。晚上,男方设筵,丈人(即岳父)、舅爷循例坐首位,新郎、新娘均须向尊、宾客一一敬酒。新昌有“满筵”之习,即男家在厅堂临时搭台为新娘设专座。送上第二道菜肴后,新娘开始“脱通换通”,即脱去一件外衣,另外换穿一件。至第九道莱肴上桌,新郎、新娘在伴郎、喜娘陪同下、从东首第一桌至西边末一桌,依次一一敬洒,此后方可进房。宴后,按俗闹新房。
绍兴各地婚礼一般于冬季夜间(多为寅卯时)举行、循序履行繁缛礼仪,往往至半夜,故有“舅爷怕日光”之说。是日,女方兄弟均不在男家留宿。
翌日清晨,老嫚登门“送子”。即将一红衣绿裤木质“小人”送入洞房,置于床上,焚香烛奏乐祝祷,谓之送子。
是日早饭为新人首次会食,俗称头聚饭。新娘须坐上首,新郎则屈居下席。
头聚饭后,新婚夫妇循俗至附近寺庙、当坊上谷祠(土地庙)和宗祠拜谒,祈求神灵先祖保佑。回家后至厅堂“拜三朝”,即祭祖、跪拜长辈及受晚辈拜见。
婚后第三天,新人至女家“回门”,拜见尊长,俗称“过三朝”。礼仪与男家拜三朝同。新人务必当天返回夫家,绝不能在母家过夜。入夜,新娘须向各尊长请晚安,而且须到婆母房间“坐夜”。婆婆启齿放行,新娘方能回房歇息。
至“正三朝”,新娘又须与夫家及房族尊幼行见面礼。此时,方可开口按称谓呼叫家人(俗称开金口)并操持家务。至厨房应先添柴烧火,取其火红、兴旺之意;裁剪缝制应先做裤、袜,取“裤”“富”,“袜”“发”谐音求吉利,俗有“若要富,先做裤;若要发,先做袜”之说。
绍兴婚姻观念与习俗亦有变化。民国时期,城区开明士绅曾倡导简化礼仪,文明结婚,但城区平民及农村依然如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俗趋向文明、简约。结婚时间多在五一劳动节、国庆、元旦或春节,并出现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等形式。
回答者:风的娇羞-助理二级 3-31 20:26
一、订婚
解放前,婚姻论门第,讲究“户当门对”。男女双方不见面,媒妁撮合,双方父母同意即可永订终身。一般男方托媒人(俗称“介绍人”或“大人”)访寻合适的女子,问其生辰八字,若与男方合婚,提单瓶酒去女家说亲。女家若同意,将酒瓶打开喝酒,如果不同意,不开瓶口,将酒瓶退回,从此不提。
一旦同意联姻,就选吉日订婚。订婚时媒人领求婚者,带上成双的衣服或布料及点心、连瓶酒(两瓶相联的一种瓶)去女方家。女方家请来至亲盛情招待,喝完连瓶酒就算订婚。男方回去时,女方家在空酒瓶中盛满粮食让带回去。解放后,逐步由介绍人“引线搭桥”,男女双方见面,互相了解,情投意合后,约定日期举行订婚仪式。订婚仪式俗称“提提盒”或“下订礼”。
二、下彩
订婚后,男方逢年过节和平素都可去女方家拜访老人及未婚妻。每去一次,必带一份薄礼。在结婚前一年或前几个月要下彩礼,俗叫“下酒”。男方备好衣物、礼钱、酒肉等,请介绍人同去女方家,女方家设席款待,其仪式同订婚,但规模略盛而已。彩礼钱根据双方家境而定。解放前,俗有“养女度荒年”之说。解放后旧习继续,彩礼钱,1956年前一般在80元至240元之间;1978年前,在400元至1000元之间;1979年后,上升到1600元至4000元之间。城市略高于农村,水川地区略高于山区。
三、结婚
结婚时,男女两家根据双方生辰八字择选吉日良辰举行婚礼。男方结婚俗叫“娶媳妇”;女方出嫁称“嫁丫头”,出嫁日称“催妆”。女方家亲友恭喜俗称“添箱”,多送首饰、衣物、器皿、钱等。女方家设宴招待比较简单,择选至亲若干人随姑娘去男方家作客,称“西客爷”。给姑娘陪嫁妆据家境而异。一般是一对箱子、毡被、衣服及鞋袜、梳妆用具等。80年代开始,陪彩电、洗衣机、缝纫机、组合柜等家具。不可缺的要陪一对碗,叫“衣饭碗”。意为去婆家后衣禄不断。女方还要给公婆、至亲长辈及兄嫂要带件见面礼物,多为枕头顶、鞋袜之类的东西,在婚礼上认亲见面时赠送,俗叫“抬礼”。
男方家结婚之日备轿车两辆,按所择吉时迎娶新媳妇。到女家要带上“报恩索’’(也称离娘索),即给女方父母送的衣物布料。还带上花馍馍、肉方子(四根猪肋条肉)及酒等。今民乐、大有、连城、通远等乡镇(原连城鲁土司辖地)在娶亲时,女方家要求男方要带一只母山羊(俗称讨吃羔)羔领献给家神。传说,原鲁土司辖民的家神叫“旮旯神”。姑娘出嫁如果不献“讨吃羔”,旮旯神就不喜欢,婚事就不吉利。娶亲去的人数要单,其中要有一妇女,叫“娶亲奶奶”。此人要选合属相的,父母、丈夫、儿女都齐全的,俗称“全和人”。娶亲轿车忌用骡子。姑娘离开娘家时要哭,否则,要被人耻笑的。出娘家门前,手拿一把筷子,转身抛在地上,表示不带娘家的财。女方家的人要偷藏轿车上的挽具等东西,临走时让新女婿出钱赎回。
新娘上下轿车要有合属相的亲人抱上抱下,俗称“抱轿”。娶进门时放炮、打锣,用和着食盐、五谷杂粮的色纸花打身,以示驱邪。这时不合属相的人要暂时躲避。新房炕上有合属相的未婚男子守床,俗叫“压床”。新房窗户用软红纸糊,新娘进房时要戳破窗纸。炕头、被中藏放核桃、红枣,象征团圆、早生贵子之意。举行婚礼时,男左女右,行三叩首礼,拜天地、祖先、父母。然后新夫妇互拜,再给来宾拜。主持人说一些生财得福、尊老爱幼、早生贵子的古语喜话。尔后,新夫妇给父母及至亲长辈敬酒,磕头馈赠礼品,这叫“抬礼认亲”。有的女方陪嫁的东西这时让小姑开箱,展示于众,叫“摆针黹”。在摆“针黹”时,有些地方,还请一位能说会道的宾客,向亲朋好友们致词赞美新娘的针线手艺如何高超;同时也谦辞述说姑娘如何年幼无知、家教不严,手拙嘴笨,尚请婆家公婆多加谅解之类的话。女方给新女婿做一身衣服或鞋袜、腰带,在婚礼上由新娘的弟妹或侄辈呈上让新郎试穿。新郎的同辈人用腰将新郎束住紧勒,让他掏钱给呈盘的人,这叫“掏腰包”。
婚礼毕,众人把门,新夫妇抢先入洞房,认为谁先进洞房,将来谁就是当家的。晚上闹新房,俗称“闹床”。有“三天的新媳妇没大小”之说。
结婚第三天,娘家的父母或兄嫂来吃“三日酒”。来时带着护襟、护袖等物,新娘穿戴上,下灶房做饭,这顿饭叫“试刀面”。有的在地上抛一把筷子让新娘去拾,测验其麻利与否。这一天,新娘由“全和人”领到麦场上给石磙磕头上香,这叫“回对爷”。这样一做,从此可以出门。回第一次娘家时要乘早出门,忌让路人看见。娘家住的时间不能超过在婆家待的时间。婚后,男方要携带酒礼答谢媒人。
旧时有纳童养媳之俗。寡妇改嫁被视为不贞,常由娘家、婆家干涉。解放后,恋人到结婚年龄,双方持介绍信一起到乡(镇)政府登记,领结婚证书,选定日期举行婚礼。其礼仪基本沿袭传统,但一些迷信、陈旧的礼节逐渐淘汰。如禁纳童养媳,寡妇改嫁自由,不拜天地,不抱轿,娶亲用车不用轿。70年代后期开始,县城机关、厂矿青年结婚时,也有政府、工会、青年团、妇联等部门组织集体婚礼,多选节假日举行。有的兴旅游结婚,其婚礼简单、文明而不多花钱。多以请来至亲好友,以糖果烟酒、饮料招待,再跳舞结束婚礼。这种习俗当地人大多不习惯。嫁娶讲派场,广收礼,大摆宴席,讲究烟、酒、菜的档次及娶亲车的数量、豪华等。自1980年以来,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城乡渐浓。
回民结婚,先请媒人向女方说合求婚,经女家允许后,只送“订茶”(茶叶、水果、羊肉等四色礼)表示已订婚,待双方准备就绪后,择日送大礼,并议定婚期。结婚前一日,请阿訇到女家问明生辰、经名,征求双方的同意后,诵“尼卡”(从宗教角度使婚姻合法化的经文)一遍。将女子净身接至男家入洞房。新郎在阿訇前承诺向女方交“尼卡”金若干,不拘何时付,许给新妇。若终生未交者,到临终时,必须向子女当面说清,双方才能俱无所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