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项羽为什么要抛下虞美人,独自带着八百壮士直奔乌江
时局所迫,兵临城下之际,此出下策。
当时项羽所在军队安扎之地,四面楚歌,项羽及士兵都以为是刘邦已经打进来。此时此刻,项羽思绪万千,既害怕刘邦军队攻打进来,又害怕自己没有没有应对的对策。项羽问虞姬你有何对策。可是,虞姬对于战事并无见解,不能排解项羽的忧愁。项羽痛哭了起来。战斗开始时,项羽只带了八百战士准备突围,留下的战士继续安营扎寨。
此时的项羽根本无暇顾及虞姬,他一心想着突围,将剩下战士保护虞姬。足以可以项羽对虞姬的一片深情。项羽肩负着很多人的期望,他不能轻易的倒下,更不能因为一个女子耽误自己的大业。他必须想办法突围出去,不能任人宰割。
项羽是一个极其自信的人,他相信自己的才能能够战胜敌人,准备背水一战,可惜,项羽并不知道自己这一去就不能返回了。在军队突围之际,不幸迷路,项羽问了农夫,可是他并不知道农夫告诉他错误的击下无奈的自杀了。可惜项羽拼命想保护的女人,虞姬在得知项羽自杀消息后,悲痛欲绝,也自杀了。
项羽他是一个英雄,很多文人对他的赞美从未断绝,他也是一个重情义之人,战国时期美女众多,却独宠虞姬一人,但是他也是一个悲剧人物,重情重义大仁大义却又十分自信对赴宴的刘邦放虎归山。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却以自杀为结局,很多人感到惋惜。
项羽和虞美人的故事
故事:
霸王别姬
虞姬跟随项羽征战多年,不但美貌聪明,因自幼读书习剑,很能理解丈夫的禀性,常为丈夫分忧解难,项羽也能听她劝解。今日听哥哥所谈李左车之事,忧虑万分,暗暗着急:霸王这种独断专行、拒纳忠言的狂傲性格,日久必败于刘邦之手。
很晚,项羽才回到营帐安歇,虞姬见项羽面色阴沉,越发小心伺候,为他脱盔解甲,轻声细语问他为何气恼。
项羽说:“刘邦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会合各路诸侯与我讨战,还四散揭帖毁谤孤王。”虞姬乘机劝道:“用兵之道,在于知己知彼,若以一时气愤,草率出兵,恐怕刘邦汉兵势众,韩信用兵多诡诈,终非是大王之福啊!”
“妃子之言,句句有理,孤若迟迟不敢出兵,岂不被天下诸侯取笑?”
“大丈夫能屈能伸,何惧别人耻笑?再说李左车伶牙俐齿,底细并未摸清,需要多加小心为是。”
项羽攻心已定,连虞姬的苦口婆心也觉得烦躁啰嗦:“孤从起事征战,从未打过败仗。孤此番出兵,若不灭汉誓不回程。妃子不必多言,明日发兵,妃子随孤同行!”虞姬怕惹恼项羽,不再多言,命人摆酒,伺候大王痛饮解忧。
韩信命李左车诈降项羽,诓项羽进兵。在九里山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项羽突围不出,又听得四面楚歌,疑楚军尽已降汉,在营中与虞姬饮酒作别。
出处: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之《项羽本纪》。
扩展资料:
反映了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呼;直到唐朝《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呼之。
项羽半生作为多不可取,但穷途末路时却显示了非凡人所有的英雄气概。他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被围,英雄末路而作《垓下歌》。虞姬和答此诗而自尽,苍凉沉痛而一往情深,不愧为末路英雄的红颜知己。
项羽为什么那么钟情虞美人
项羽,这位西楚霸王,与他的宠姬虞美人之间,是怎样的情感纠葛?在历史的长河中,项羽与虞美人之间的故事,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虞美人,原名虞薇,楚国贵族之后,与项羽从小一起长大,情投意合,后成为项羽的夫人。在秦灭楚后,两人隐居于江苏宿迁。项羽跟随项梁起兵反秦,虞薇便随军行动,成为项羽坚强的后盾。
战争期间,虞薇对项羽的担忧和牵挂无以言表,她用柔情和智慧鼓励丈夫,为他解忧。在巨鹿之战中,她甚至亲自上阵,与大军一起冲锋陷阵,展现了她对项羽的深情与勇气。
项羽在战场上英勇无畏,而虞薇则在后方给予他强大的精神支柱。当楚汉相争至尾声,两人面临生离死别,虞美人以歌答项羽的悲歌:“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在历史的最后时刻,虞美人选择了一种方式与丈夫永远相伴,以生命的终结,表达了她对项羽的无尽深情。项羽深感悲痛,为她举行了盛大的葬礼。
后世对项羽与虞美的故事有着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项羽没有安排虞美人一起突围,体现了他作为丈夫的不周全。但更多人认为,虞美人的选择,是对丈夫深爱的体现,也是她对命运的无悔。
在乌江边,虞美人的故事被后人铭记,她被赋予了“虞美人”这个名字,象征着美丽、坚强和深情。这不仅仅是对她的纪念,更是对那段历史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