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堂悬镜是什么意思
虚堂悬镜的意思是比喻地方官廉明公正。
解释:明镜悬于高堂之上_纤微必照。比喻人之心地纯正_明察事理。
虚堂悬镜的典故
虚堂悬镜比喻只要存心公正,自能洞察是非。
此典出自《宋史·陈良翰传》:“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人。早孤,事母孝。资庄重,为文恢博有气。中绍兴五年进士第。知温州瑞安县,俗号强梗,吏治尚严,良翰独抚以宽,催租不下文符,但揭示名物,民竞乐输,听讼成得其情。或问何术,良翰曰: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息镜耳。"
这段话意思是说:南宋大臣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少年时丧父,非常孝顺母亲。性情庄重,写文章很有气势。在宋高宗(赵构)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考取进士,做温州瑞安县(今浙江瑞安县)知县。
当地民风以强悍耿直闻名,官吏治民崇尚严厉;而陈良翰却用宽厚的方法对待百姓,催缴租税时不下达命令,只是宣布各种东西的名号物色,老百姓高兴地争着缴纳,审理诉讼案件也公正严明。有人问他用的什么办法,陈良翰说:“没有什么办法,只是存心公正,洞察是非,就像在空堂里悬挂镜子一样。”
虚堂悬镜的意思
“虚堂悬镜”比喻只要存心公正,自能洞察是非。
堂:旧时官府议事、审案的地方。虚堂:比喻虚心,不带成见。比喻办理事情、审查案件,对情况了解得清楚透彻;旧时比喻地方官廉明公正。虚堂悬镜,汉语成语,拼音是xū táng xuán jìng,意思是比喻办理事情、审查案件,对情况了解得清楚透彻。出自《宋史·陈良翰传》。
成语出处:
《宋史·陈良翰传》:“知温州瑞安县,……听讼咸得其情。或问何术。良翰曰:‘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虚堂悬镜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虚堂悬镜”比喻只要存心公正,自能洞察是非。
【出处】此典出自《宋史·陈良翰传》:“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人。早孤,事母孝。资庄重,为文恢博有气。中绍兴五年进士第。知温州瑞安县,俗号强梗,吏治尚严,良翰独抚以宽,催租不下文符,但揭示名物,民竞乐输,听讼咸得其情。或问何术,良翰曰:‘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
这段话意思是说:
南宋大臣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少年时丧父,非常孝顺母亲。性情庄重,写文章很有气势。在宋高宗(赵构)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考取进士,做温州瑞安县(今浙江瑞安县)知县。当地民风以强悍耿直闻名,官吏治民崇尚严厉,而陈良翰却用宽厚的方法对待百姓,催缴租税时不下达命令,只是宣布各种东西的名号物色,老百姓高兴地争着缴纳,审理诉讼案件与事实很相符。有人问他用的什么办法,陈良翰说:“没有什么办法,只是存心公正,洞察是非,就像在空堂里悬挂镜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