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无遗利褒义还是贬义
地无遗利褒义词。
地无遗利的意思是遗:遗留,遗漏。形容地上的自然资源充分得到利用。
褒义词是情感词语的一种,俗名"好字眼儿",又称"褒词"。凡含有赞赏、嘉许、褒扬、奖掖、喜爱、尊敬、美好、吉祥等感情色彩意义上的词,就是褒义词。
地无遗利的造句:
1、咸使肆力,地无遗利,耕蚕树艺,各尽其力。
2、豕之属,皆当因地制宜,教以牧畜,庶使地无遗利,人有盖藏。
3、由于人口众多,“虽幽岩邃谷亦筑室其下,峻岭高原亦耕种其上,可谓地无遗利,人无遗力矣。
“地无遗利”单字解释:
1、地:[dì]: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心说;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质、~壳;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下。
2、无:[wú]:没有(跟“有”相对):从~到有、~产阶级、有则改之,~则加勉;不:~论、~须。
3、遗:[yí]:遗失;遗失的东西:路不拾~;遗漏:~忘、补~;留下:~迹、~憾。
4、利:锋利;锐利(跟“钝”相对):~刃、~爪;顺利;便利:不~、成败~钝;利益(跟“害、弊”相对):~弊、有~、兴~除害;利润或利息:暴~、薄~多销、本~两清。
地无遗利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地无遗利的意思是指不遗漏任何可以利用的地方或资源,充分利用土地等资源,不浪费任何利益。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献。
该地无遗利的说法,表达了一种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对利益的追求。在古代社会,土地资源极为宝贵,人们非常注重土地的利用。地无遗利这个概念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它强调的是在利用土地和其他资源时,要充分利用,不留下任何可以利用的地方或资源未被利用,以确保获得最大的利益。
具体来说,地无遗利的理念包含了对资源的珍视和对发展的追求。在古代文献中,这一理念经常被提及,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之一。它不仅适用于国家治理,也适用于个人行为和事业发展。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遗漏任何可以利用的地方,可以帮助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功。
地无遗利这一概念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典文献。在一些古代的农业文献中,就有关于地无遗利的描述。这些文献强调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倡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不浪费任何可以利用的地方,以获得更好的收成和利益。在一些古代的治国方略中,地无遗利也被作为重要的治理原则之一,旨在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
地无遗利是指充分利用资源,不遗漏任何可以利用的地方或资源。这一理念强调了资源的珍贵和对发展的追求,在古代文献中有广泛的出处。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地无遗利都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资源,实现更大的成功。
地无遗利的意思
地无遗利的意思是遗:遗留,遗漏。形容地上的自然资源充分得到利用。
地无遗利,汉语成语,出自(清)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人无弃材,地无遗利,君民不隔,名实必副。”
近义词:
地尽其利:尽:全部;利:利益。指土地等自然环境充分发挥作用。出处: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反义词:
暗淡无光:暗淡:不明亮,昏暗。形容失去光彩。出处:欧阳山《苦斗》:“太阳过了,整个天空又显得暗淡无光,北风在头项上呼呼地嚎叫着。”
例句:
1、由于人口众多,“虽幽岩邃谷亦筑室其下,峻岭高原亦耕种其上,可谓地无遗利,人无遗力矣。
2、他痛感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3、“地无遗利,一手一足无不耕,一步一亩无不稼。”苏洵认为必须重视普通人民的物质生活问题,而对人民生活有根本影响的是土地问题。
4、宋文帝下诏,号召他的巨民“咸使肆力,地无遗利,耕蚕树艺,各尽其力”。
5、看到兴奋处,范仲淹禁不住高声诵读起来:“人无遗力,地无遗利,一手一足无不耕,一步一亩无不稼,谷出多而民用足,民用足而邦财丰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