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猜一动物
动物为:鸡。
出处《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全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翻译: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扩展资料: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
“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唐王一失千古恨解释为一个动物是什么
羊是说李隆基失去杨玉环吧
杨玉环她先为寿王李瑁的王妃,后为公爹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37岁的杨贵妃被缢死,香消玉散。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元六月,由于“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难,刚走到马嵬坡,护卫的将士就怒杀时任宰相的杨玉环堂兄杨国忠,又胁迫唐玄宗下令将杨玉环缢死。
杨贵妃在当时可能招人恨的,后世反而获得越来越多的同情。她终究只是一个女人,在战乱之际却成了替罪羊。客观上是以她的惨死,堵住了众人抗议之口,减免了一国之君本应承担的责任。保江山还是要美人?对于落难的唐玄宗是一道难题。在马嵬坡这个十字路口,他不得不作出选择。他也只能这么选择。海誓山盟的爱情,也经不住生死的考验。度过难关之后想起杨贵妃,唐玄宗肯定是愧疚的。“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他一个人,还有心思去华清池泡温泉吗?再见那太液芙蓉未央柳,能不想起芙蓉如面柳如眉的美人?能不热泪盈眶?华清池的温泉,仿佛唐玄宗长恨之际的热泪滚滚。
其实,唐玄宗逃命四川,占领长安的安禄山,一把火将盛极一时的华清宫烧成灰烬。战乱平息后唐玄宗即使再回华清宫,也只能独自面对残垣断壁的一片废墟。这里曾经是他的温柔之乡,最终还是成了伤心之地。
唐王一失千古恨,指的就是唐玄宗失去杨玉环后,终生后悔。
国恨家仇打一生肖
国恨家仇指的是生肖牛、指的是生肖龙、指的是生肖虎。
国恨家仇什么意思:
1、《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2、《泊秦淮》
唐代: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3、《示儿》
宋代: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扩展资料:
1、《春望》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2、《泊秦淮》创作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3、《示儿》创作背景。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