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平川最准确的生肖
一马平川最准确的生肖是生肖鼠、生肖牛或生肖马。
虽然“一马平川”这个成语会让很多人联想到生肖马,但是从说文解字的角度解读,可以有三种不同结果。
从“平川”二字释义"广阔的平原"可以很快就想到了牛羊,再加上牛大部分都是跟马一起出现,因此一马平川可能说的是生肖牛。从"一"字很快就想到了排位第一的生肖,因此一马平川也可以猜测是生肖鼠。“一马平川”已经说了一匹马,那么一马平川就可以猜测是生肖马。
十二生肖所代表的时间:
每一个生肖都代表着一个时间段,每个时段为一个时辰,也就是两小时,所以十二生肖合起来就是完整的一天。
子鼠:午夜23时至01时;丑牛:凌晨01时至03时;寅虎:凌晨03时至05时;卯兔:凌晨05时至07时;辰龙:上午07时至09时;巳蛇:上午09时至11时;午马:上午11时至13时;未羊:下午13时至15时;申猴:下午15时至17时;酉鸡:下午17时至19时;戌狗:夜晚19时至21时;亥猪:午夜21时至23时。
解字猜一生肖求解。
解字猜一生肖——答案:牛。
庖丁解牛
páo dīng jiě niú
【解释】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出处】《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结构】主谓式。
【用法】含褒义;常与“游刃有余”连用。一般作宾语、定语。
【正音】庖;不能读作“pāo”或“bāo”。
【辨形】庖;不能写作“疱”。
【近义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如臂使指
【例句】我们这位老教授一走上讲台;便如~;游刃有余。
【英译】dismember an ox as skillfully as a cook
【成语故事】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着的地方,膝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意念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意念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解字靠它打一生肖
兔
生肖究竟是从立春开始算,还是从正月初一开始算,在民间以及民俗学专家中都有很大的争议。
对于很多人认为的“过了除夕换生肖属相”,韩硕表示,主要是很多民俗没有被人重视,慢慢被遗忘了。[3]
历法依据
干支历是以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是中国所特有的阳历[4]。它以立春为一年之始,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没有闰月。
干支历示例:(公历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农历八月初十日)
己丑年,癸酉月,甲子日,辛未时。
清代《红楼梦》第九十五回:“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这里非常明确地指出干支历在纪年纪月时的转换点。可见干支历在当时民间和著书上的使用。
官方依据
民国以前,正月初一日作为农历新的年份起始日,叫元旦;而立春,叫春节(立春节)。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5]
黄历:古时由钦天监计算颁订,未经御批,不准翻印。然而在重利的吸引之下,更因部分偏远地区不能及时获得当年的官历,故私历的出现一直无法禁绝。直到清乾隆十六年才准许民间翻刻官印的黄历。我们翻开任何一本皇历,都能看到,干支年份的变更,不在正月初一,而在立春建寅之日[1]。
春节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是近代才确定下来的。1912年,孙中山先生宣布废除旧历,采用公历纪年。到了1914年,时任民国大总统袁世凯颁布法令,规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在此之前,传统上以立春作为岁首。而民国的老黄历,上面还是以立春为一个生肖年开始的节点。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历法》一书中阐述了干支纪年是干支历的一部分,且从立春起算!并明确指出2000多年来干支历与农历(数序纪时)“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统”!意思很明白,自古农历就借用干支来纪年。但农历从正月初一起算不能改变干支纪年从立春起算这一原则。这为生肖从立春起算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