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对应月份
十二生肖相对应的派月月份如下:
1、农历正月:寅虎月
2、农历二月:卯兔月
3、农历三月:辰龙月
4、农历四月:巳蛇月
5、农历五月:午马月
6、农历六月:未羊月
7、农历七月:申猴月
8、农历八月:酉鸡月
9、农历九月:戌狗月
10、农历十月:亥猪月
11、农历十一月:子鼠月
12、农历十二月:丑牛月
扩展资料:
干支纪月是由十二辰纪月发展而来,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由此知干支发明之初就是:干用于纪日,支用于纪月。
每月固定用十二地支表示。把冬至所在之月称为“子月”(近似农历十一月),下一个月称为“丑月”(近似农历十二月),以此类推。故古历中的《夏历》以“寅月”为正月,又称建寅之月或建寅正月等。干支纪月以每月交节日作为分界点,并不是阴历中的初一为分界点。以立春为寅月开始。
月份生肖对照表属相
十二生肖纪月:正月为寅(虎),二月为卯(兔),三月为辰(龙),四月为巳(蛇),五月为午(马),六月为未(羊),七月为申(猴),八月为酉(鸡),九月为戌(狗),十月为亥(猪),十一月为子(鼠),十二月为丑(牛)。
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之间是一一相互对应的关系:“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合之即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相关内容:
我国众多历史文献都未正式解释过十二生肖排序的原因,但民间流传着不同的说法。
影响最为广泛的是,十二生肖的选用和排列,依据了动物习性与时辰的对应关系。古时,以十二地支记录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夜晚11时至凌晨1时是子时,此时人们发现老鼠最为活跃;凌晨1时至3时为丑时,牛正在反刍;3时至5时叫寅时,老虎开始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地支与天干相配,旧时用来表示年的次序。
十二地支分别对应的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自然而然地成为纪年的生肖。
生肖对月份是怎么划分的
生肖按月份排列分别是:一月至十二月对应,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
解释:
阴历正月,寒冬未尽,冰天雪地,山野空旷,很少有动物活动,惟有老虎出没山林觅食,虎的吼叫声传遍四野,人们把正月定为“虎月”;
阴历二月,春风送暖,大地复苏,小草拱破地皮,绽露新绿,兔子此时开始活跃起来,人们称二月为“兔月”;
三月多雾,有了雷声,神龙显现,叫“龙月”;
四月天暖,蛰蛇出洞,叫“蛇月”;
五月草长,人欢马叫,谓“马月”;
六月草茂,羊群遍野,称“羊月”;
七月树茂,群猴出没山间,称“猴月”;
八月中秋,杀鸡饮酒,称“鸡月”;
九月秋收,防盗要狗,叫“狗月”;
十月秋凉,肥猪满圈,称“猪月”;
十一月下雪,屋内多鼠,谓“鼠月”;
十二月风寒,老牛归棚,称“牛月”。
扩展资料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除中国外,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