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县行政区划
融安县的行政区划包括6个镇和6个乡,它们分别是:长安镇、浮石镇、泗顶镇、板榄镇、大将镇和大良镇,以及雅瑶乡、大坡乡、东起乡、沙子乡和桥板乡、潭头乡。这些乡镇的名字各具特色,反映了融安县的历史沿革和地域特色。
历史可以追溯到汉元鼎五年(前112年),当时融安县境属于郁林郡潭中县。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地区在三国、两晋时期仍为潭中县,南朝时设置了齐熙县和齐熙郡,标志着融安县境的建制开始。隋朝时改名为义熙县,唐朝武德年间又恢复融州并设置融水县。明朝洪武年间,融水县被撤销,改为融县,隶属于柳州府。清朝以后,直至民国时期,融县的行政归属几经变迁,直至解放后一直沿用至今。
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融安县总人口为283029人,各乡镇人口分布均匀。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2002年国务院批准将融安县划归柳州市管辖。2003年的行政区划一览显示,长安镇、浮石镇、泗顶镇、板榄镇、大将镇、大良镇作为城镇,与城东乡、大巷乡、雅瑶乡、大坡乡、东起乡、沙子乡和桥板乡、潭头乡等乡级行政区共同组成了融安县的完整版图。
在2005年的行政区划改革中,城东乡和大巷乡被合并入长安镇,这体现了地方行政管理的优化与整合。至今,融安县的行政中心仍设在长安镇,各乡镇的独特风貌和历史痕迹都融入了这片土地的现代发展之中。
融安县的历史沿革
汉元鼎五年(前112年),融安县境届郁林郡潭中县。三国(东吴范围)和两晋
仍为潭中县。南朝齐析潭中县置齐熙县、齐熙郡,为县境建制之始。南朝梁在齐熙县地并设东宁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东宁州为融州,改齐熙县为义熙县,属始安郡,大业初撤销融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复设融州。武德六年(623年)改义熙县为融水县,仍为州治。宋、元因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撤融水县,属融州。洪武卜年(1377年)降融州为融县,属柳州府。清代因之。
民国时期仍为融县,民国2年属柳江道;19年属柳州民团区;23年属柳州行政监督区;29年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31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38年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区治融县。
解放后仍称融县,县人民政府设在融乐镇,属柳州专区(后更名柳州地区),至今不变。1951年7月21日,融县人民政府从融乐镇迁至长安镇,仍称融县。1952年9月2日,广西省人民政府下文将融县改为融安县。
1952年11月,以原融县中区为主,先后从罗城县、融安县、三江县和贵州省的从江县各划出一部分地区,成立了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县级),属宜山专区;1955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区更名为“大苗山苗族自治县”,至1958年改属柳州地区;1966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县改名为“融水苗族自治县”。
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88号):原柳州地区的鹿寨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划归柳州市管辖。2002年12月改属柳州市。
2003年融安县行政区划一览(辖6个镇、8个乡)。
2005年7月,撤销城东乡、大巷乡,整体并入长安镇,长安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融安县历史沿革
融安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元鼎五年(前112年),其境域属于郁林郡的潭中县。在三国(东吴时期)和两晋时期,此地仍为潭中县。南朝时期,齐熙县和齐熙郡的设立标志着县境建制的开始,南朝梁在此设立了东宁州。隋代开皇十八年(598年),东宁州改为融州,齐熙县更名为义熙县,隶属于始安郡,大业初年撤销了融州。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恢复设立融州,次年将义熙县改名为融水县,成为州治所在地。宋代和元代沿袭了这一设置。
进入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融水县被撤销,融安县归属于融州,后于洪武卜年(1377年)降级为融县,隶属于柳州府。清朝时期,这一行政区划保持不变。在民国时期,融县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域调整,最终在解放后仍称为融县,县政府设在融乐镇,归属柳州专区,后改为柳州地区,至今未变。1951年,政府迁址至长安镇,同年改为融安县。
融安县下辖六个镇(长安镇、泗顶镇、大良镇、浮石镇、大将镇、板榄镇)和六个乡(雅瑶乡、大坡乡、桥板乡、沙子乡、东起乡、潭头乡)。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县人口为283,029人,各乡镇人口分布详尽。2002年,国务院将融安县划归柳州市管辖,县内行政区划有所调整。2005年,城东乡和大巷乡被合并入长安镇,长安镇的行政中心未变。
扩展资料
融安县位于广西北部,是柳州市所辖县。与柳州、桂林分别相距110公里和140公里。全县总面积2905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人(2004年),辖6镇6乡153个村(街、社区),聚居汉、壮、苗、瑶、侗等19个民族。融安“滑皮金桔”皮脆、味甘、汁多,是金桔中的极品,因此融安素有“桔乡”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