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可以改为汉族吗
可以更改。根据国家民委、公安部《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
二、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确定,不能再上向追溯,更不能横向攀联。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个人,可以申请更改、更正民族成份:
(一)年龄未满十八周岁者,父母双方的民族成份不相同;父、母要求以其中一方已被确认的民族成份为依据,更改子女民族成份的。
办理族别更改流程:
1、《族别更改申请》,必须打印,村、乡盖章,一式三份;
2、父亲户口簿复印件3份,身份证复印件3份,结婚证复印件3份;
3、母亲户口簿复印件3份,身份证复印件3份,结婚证复印件3份;
4、本人户口簿复印件3份,身份证复印件3份,未满16岁的可不要身份证;
5、民族成份申请表在民宗局领取,编好号后打印,村、乡盖章后交三份。
印象侗族
侗族,是广西四大少数民族之一,这次去广西,参观游览“马岭鼓寨”这个侗族人居住的寨子,得以了解到她们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收获不小。
不过我们看到的寨子,是依据原村寨的格局仿建于山外的,为了提高她们的生活水平,改善原来贫苦落后的条件,像建造吊脚楼的木板,瓦片,屋里的空调、电扇等,是由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出资提供或捐赠的,有的木板也是旧的,每年刷一层桐油,防虫防潮,可以继续使用。
这里的吊脚楼大都建在土坡上,为了使屋子平稳,一侧底部须架空高些,下面围起的四方栅栏里,会养些鸡,牛羊一般拴在圆木上。这里的老人手工很巧,这些吊脚楼都是他们自己建造,全楼没有一个钉子,全木而成。二楼三楼才住人,结了婚的和没结婚的分开住。每家每户都会挂一个牛头在墙上,代表家里有老人,如果有百岁以上的老人,牛头就挂在屋外的门头上,很是荣耀!我询问这些牛头从何而来,阿嫂说,每年这里会举行斗牛活动,活动中死去的牛,牛头就保留下来,用在这里。
给我们讲解的阿嫂,已婚,发髻后戴一把银梳子,手里端一个银杯子。上身对襟白褂,绣花边,没有领子,内穿黑色绣花围兜;下身百褶黑短裙,绣花裹腿,青带缠系;脚穿黑色方口平底鞋。肤色黝黑,个子不高,但看起来健康壮实,质朴热情。我们从电视上看到的侗族穿戴,比现实中的华丽些,这里举行大型庆祝或祭祀活动时才会见到。
阿嫂教我们这里的称呼,千万不可叫“小姐”或“姑娘”,那都有不好的意味,未婚的女子,大点叫阿姐,小点叫阿妹,已婚的都可以统称阿嫂。如果你想知道名字,比如我们这个阿嫂叫徐花花,你去寨子里问,会有五个同名同姓的,所以还是叫23号阿嫂比较清楚。这个号码,应该是像导游一样的编号,方便识记。
阿嫂给我们讲这里“女娶男嫁”的风俗,让我们这一团之中所有女的艳羡不已!在侗族人心中,女子承担着传宗接代的重任,自然应该当家做主。谁家生了女儿,那是无上荣光,大肆庆贺,举寨欢庆,若是生了男孩,那就闭门不出,数月不露面,一家人也觉得脸上无光。归根到底,是生了男孩,就是“赔钱货”,到了一定年纪,是要嫁人的,还要赔上所有的家当当嫁妆,到了女方家里,也是洗衣做饭带孩子,女的掌管财政大权,是一家之主。
如果只是这些,你就羡慕了?还有呢,结婚之前,这里有“试婚”的风俗,男孩到女孩家里干苦力三年,这三年,家里所有活儿全包,得任劳任怨,禁得住考验的,三年后结婚,三年内如果“偷奸耍滑”,不够忠厚老实,丈母娘不满意,最后会在门后放一袋米,煮几个鸡蛋,意思就是几年白干赶紧滚蛋。哈哈,这真是艰苦的过程,残酷的结局!大多数都是终成眷属,和和美美的,毕竟他们勤劳能干,老实忠诚!
阿嫂说起她和阿哥的事情,一脸幸福。当年她出外打工,认识了山西人阿哥,用了两年时间追到手,在寨子里结婚。但这里结婚最起码要有银梳子,银碗筷,银杯子或者银手镯之类,银饰在侗族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本寨子的阿哥可能会做银饰,可外地的不会怎么办?好说啊,结婚前,阿哥会来到寨子里,跟着这里的老人学做工,吹烧、锻打、镶嵌、擦洗、抛光,道道工序都要学习,最后给心爱的女子打造饰品或家里用品,圆满成婚。
阿嫂从头上摘下她的银梳子给我们看,工艺精巧,上有花纹。阿嫂说,每天晚上阿哥和她都会互相用银梳子梳头,每次梳十分钟,感情非常好,头上也都没有白头发,也几乎不掉发。阿嫂家里摆放的银碗筷也小巧精致,据说这里的小孩都不是呵护在手心,而是早上放出门去自己跑着玩,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晚上喊回来,用银碗冲五六十度的温水给孩子喝,清清这一天肠胃里的细菌和垃圾,孩子在这碗水的保护下,健健康康成长。
最让我生出敬意的,是这里特别的“生日”仪式。其实不是给孩子过生日,而是在这一天,不管外出多远的都要回到寨子来,给阿妈做些事。给阿妈熬草药水泡脚;给阿妈洗头梳头;给阿妈做一顿好饭好菜等。每次吃饭,一定是老人先吃,沿袭下来形成了孝敬老人的好传统。对比之下,我们惭愧,应该向他们学习,而不是只把孩子当成手心里的宝。这里的丧事也极其简单开明,人老后把身子洗干净,裹上白布,架起火堆烧了,骨灰撒向大地,来自自然,回归自然,赤裸裸来,赤裸裸走,不给子孙后代留下任何负担。
跟着阿嫂,我们在寨子里随意的走,这里家家户户都不锁门,一个吊脚楼是一户人家,窗帘或门帘都是蓝底白花的棉布做成。我见到一个老人在制作侗族亮布,她头发盘在头顶,戴银耳坠,手拿棒槌捶布。阿嫂说,这是在普通侗布的基础上进行靓蓝套染,之后用黄牛皮熬制的牛胶水反复捶打,使其渗透到每一根纱中,布面光滑发亮。仅此还不够,还需在布匹上均匀涂上蛋清,熏蒸、漂洗、捶打、晾晒,多次重复循环,才算制成了真正的侗族亮布,美观、实用、环保,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
走一路,听一路,学一路。曾经离我们很遥远的侗族,忽然间近在咫尺,但是又因为种种不同,而生出无限好奇,真是“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不仅仅侗族,这次广西之行,还了解到苗族、土家族的生活,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真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也希望例如银饰制作、捶染等手艺不要断了传承,不要断了根。
侗族的婚嫁习俗是什么有详细点介绍的吗
侗族的婚姻,经过“说合”、“订婚”、“迎娶”等过程。解放前,曾流行姑舅表婚,姑妈的女儿要优先嫁给舅家为媳。
女子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婚后新娘即返娘家,遇有农忙、节日或重要事情,接回夫家住数日后又返娘家,有的往返数年,直到怀孕生子后才长住夫家。
侗族社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每逢节日,农闲或劳动之余,姑娘和小伙子们便聚在一起唱歌游玩,用歌声来播种爱情的种子。这种社交活动南北地区有所不同,北部地区是白天在山坡上进行,称为“玩山”或“赶坳”,聚会的地方叫“花园”;南部地区通常在晚上的家中进行,男方称“走寨”,女方称“坐夜”,习惯称为“行歌坐夜”。
侗族的家庭是以男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个体小家庭,两代或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也很普遍。这种大家庭通常是祖父母、父母与最小的儿子居住。一般情况下,儿子成婚以后,生育了儿女便与父母弟妹分居。
扩展资料
侗族的风俗习惯:
1、侗族服饰多种多样,不同年龄、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装饰,有左衽、右衽、对襟;有布扣、铜扣、银扣;有裤装、裙装;喜青、蓝、黑、白各色;有头饰、颈饰、胸饰、腰饰、手饰、脚饰等等。
2、侗族饮食习俗很有特色。侗族以大米为主食,也食用小米、玉米、小麦、高粱、薯类,但一般为调剂口味而搭配。肉食以家养的禽畜为主,有猪、牛、羊、鸡、鸭、鹅等,尤喜食鱼类。蔬菜品种较多,以青菜、白菜、萝卜、茄子、豇豆、黄瓜、南瓜、冬瓜、白瓜、辣椒最为普遍。
3、侗族居住的村寨多具有依山傍水的特点。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寨边梯田层层,寨脚溪河长流,寨头村尾树木参天。大的侗寨六七百户,小的二三十家。
侗寨的房屋建筑,多是用杉树建造的木楼,有一至二层的小楼房,也有三到四层的大高楼。近河或陡坡的寨子,依地形建造吊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