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改名卡可以用几次
1、可以用一次。
2、1张改名卡只能第一次改名的时候用,改好后,改名卡也就消失了。但前后两次改名的时间必须超过3天,3天内没办法再次使用改名卡。
3、改名次数是没有上限的限制的,但是会增加改名卡使用个数,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第一次改名,需要1张改名卡,第二次改名需要两张改名卡,以此类推,如果改了很多次名字,那么要消耗更多的改名卡。
求!!急!!! 共青团的两次建立、一次改造、两次改名背景
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首先在上海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此前后,全国各地在准备建党的同时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5月,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统一的组织。1925年1月,在团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1月,为团结一切抗日青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党决定将共青团组织改造成为民族解放性质的抗日救国的青年团体。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党中央在1946年10月提议建立民主青年团。1949年元旦,党中央又作出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1949年4月,召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大会还决定把解放前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共产主义青年团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历次代表大会衔接起来
《红楼梦》元春省亲时,两次为稻香村改名,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贾元春,贾政的长女,也是贾府第四代的长姐,因其生在大年初一,取名为元春,有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之意,标志着贾府的荣耀在三世而衰之后迎来新的生机。
这个人物非常重要,但在八十回文本中,她只有一次出场的机会,就是第十八回的“贾元春归省庆元宵”。
正因为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出场机会又只有一次,这一次的出场,集中体现了她的“贤孝才德”,充分展示了她的人物形象。
她为稻香村两次改名,我们就能从中看出她的个性特点及政治抱负。
改“杏帘在望”为“浣葛山庄”,体现了元春注重勤勉务实。这样的名字,显然不适合出现在省亲别墅里。于是,元春将它改为“浣葛山庄”。
“浣葛山庄”并非元春的原创,它取自宝玉为“杏帘在望”所题的诗联:“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无论怎么看,这句诗联都无法和“杏帘在望”扯上关系,是毫不相干的两个场景。如果说“杏帘在望”有女子轻佻之意,那么这句诗联描述的则是勤俭的慈母精心抚育孩子的场景。葛是一种植物,其茎皮可制葛布,浣葛是将葛布在水中清洗。这是民间常见的场景,农家女子纺纱织布洗衣服,辛勤劳作,并用这种品格呵护和教导孩子,使之苦学成才。“采芹人”旧指秀才。
相比于“杏帘在望”的轻佻与务虚,元春更喜欢“浣葛”的勤勉与务实,元春将“杏帘在望”改为“浣葛山庄”,其目的就是要倡导这种勤勉务实的精神。
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体现了身为皇妃的元春,有着希望百姓安居乐业的政治抱负。拜当下的烂俗影视剧所赐,在很多人心中,后宫的升迁,代表的是财富与权势。很多红楼读者把元春晋封为贤德妃理解为她会以权压人。作者对元春这个人物的塑造,主要定位为她的责任感与舍小我成就大义的杰出女性。
这个定位,就在元春把“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这个细节中体现出来。
改名的原动力来自黛玉替宝玉所作的诗里有一句“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元春为什么会因为这句诗而推翻自己改过的“浣葛山庄”?我们可以从两句诗的对比里,看出元春的自我反省与境界的提升。
前面说了,元春将“杏帘在望”改为“浣葛山庄”,想到的是勤勉务实,这是元春作为一个普通妇人的角度来考虑的。也就是说,如果元春只是一个普通妇人,她也会做一个勤勉务实的人,用自己的品格来教育和影响孩子。
黛玉的诗,让元春意识到了,她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女人,而是皇妃。皇妃是什么?虽然算不上国母,但也有着母仪天下的风范。作为皇妃,她不能再停留在做一个普通妇人的层次,她的心中不能只装着自己的小家,而要装着天下。
真正触动元春的,不是“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而是黛玉诗作中的最后一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如果说“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是民间的自发行为,那么“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则是统治者努力的成果体现。
黛玉的诗,让元春意识到,身为皇妃,让民间呈现出一派“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的景象,才是她的使命,是她应该为之努力的政治抱负。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是什么景象?是安居乐业,是岁月静好,是最惬意的人生。
这才是促使元春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的根本原因。身为皇妃,站在权力的顶端,其责任和使命也在顶端,只在站在顶端的人努力奋斗,才能创造出盛世来,才能让百姓拥有安居乐业的生存环境。
这就是作者笔下的贾元春,作者通过她的两次为稻香村改名,对她给予了高度赞美:她不但是贾府第四代的长姐,有着长姐该有的风范,她还是有着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皇妃,深具国母风范。作为长姐,她勤勉务实;作为皇妃,她勇担责任。她时时提醒自己:位置越高,责任越重。
作者也用元春的这份责任感,反衬贾府子弟的不作为:贾府子弟,顶着国公府的光环,位置如此之高,却毫无责任感,都是宝玉这样“于国无家无望”的纨绔子弟。
作者通过这样的对比,也揭示了元春悲剧的必然性:身为长姐,她勤勉务实,但被她亲手教导过的弟弟宝玉,却一直在虚幻中醉生梦死。她做到了“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宝玉却没能成为她所期望的“采芹人”。身为皇妃,她有着“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的政治抱负,但她寄予厚望的弟弟宝玉,全无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只想躲进安乐窝里“安富尊荣”。